•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改革开放记忆】我眼中的义乌新气象
    发表时间:2018-08-29 来源:党建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作者:张世永

     

      我是一名铁路建设者,在2005年4月至2006年3月担任中铁电气化局浙赣铁路电气化工程项目部的党工委书记,带领施工队伍来到“小商品之都”的浙江义乌。我们驻扎在东江街道宗塘村,生活一段时间后,亲身体会到义乌经济发展的蓬勃生命力,便在日记本上留下这样一段文字:

      义乌是美丽的:路平,街净,树绿,花香。奔腾的婺江穿城而过,翠绿的群山环抱四周。义乌是繁华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街头巷尾车水马龙。

      当我第一次来到这座起源于秦朝史称乌伤的江南名镇时,映入眼帘的是靓丽的风景,传入耳中的是商埠的热闹。这座城市曾养育过“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抗金名将”宗泽、“杏坛神医”朱丹溪、最早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中文的教育家陈望道等人,厚重的文化积淀让我倍感新奇。

      因为参与浙赣铁路提速改造工程,我有幸在义乌停留一阵,也有了更多机会近距离地了解义乌。义乌在改革开放中崛起,向世人昭示:发展是硬道理,效率是硬指标,诚信是硬功夫。

      改革开放前,义乌还是“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人多地少难吃饱”的穷县。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商业政策的适度放宽,以前游走在乡间、手摇拨浪鼓、肩挑大竹筐、“鸡毛换糖”的小商贩终于正大光明地走进县城,摆摊营业。义乌人靠着勤劳、智慧,赶上富民政策的惠泽,经过20多年的努力,硬是把一个穷困破落的乡村集市发展成一个闻名世界的现代化小商品城。义乌人一说起他们的发展之路,总是流露出难以抑制的自豪感:“十万(年收入)只是平常户,百万已经有无数,千万开始找新路,亿万创业不止步。”他们执著追求,勇敢超越,争先恐后地创造发家致富的传奇。

      讲效率,是义乌人给我留下的一个鲜明印象。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与义乌市铁路建设办公室的陈工坐同一趟火车去杭州。说起浙赣铁路,陈工流露出几分得意。他说:“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义乌市政府曾向浙江省和铁道部打申请报告,要求对落后陈旧的义乌火车站进行改造,但最终未获批准。十年间,虽然义乌市政府领导班子换了两届,但改造火车站的念头却始终未变。2003年春天,我们得知浙赣铁路将进行提速改造的消息,市领导立即展开研究论证,仅用一天的时间就办完了各种报批手续。市委书记、市长向铁道部和浙江省立下军令状:决不给工程拖后腿。”

      在工程后续的施工协调中,我又多次见到陈工,还认识了主管铁路建设的市人大常委会楼主任。为了解决下旺、五星、枫溪等几个村子的阻工问题,我找到了正在主持重要会议的楼主任。他一边走出会议室一边听了我的汇报,便立即给镇街领导打电话,请他们来商议解决方案。他说:“浙赣铁路工期这么紧,千万不敢耽误。”此外,通过与义乌市委其他同志的交流,我也深有感触: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

      诚以待人,信以立身。这是我对义乌人的另一切身感受。我们的房东姓宗,30多岁,是一个村党支部书记。夏天到了,义乌供电紧张,驻地经常拉闸限电。我找到宗书记,让他想想办法,他当时就爽快地答应了。第二天,他买来了电缆,请来了电工,要从变电站再拉一条线路。见到他为了拉电而忙得满头大汗,我们项目部的许多人都深受感动,主动下楼去帮他把电缆铺设到电缆沟里。

      还有,我们项目部经常要印图纸、买办公物品,就在市里随便找了一家小店,结果出奇地好。每次只要把送货时间告诉小店老板,后续事宜就不用再费心。

      值得一提的是,我有一次饶有兴趣地参观了义乌国际小商品城。在那儿,黄头发、黑皮肤、蓝眼睛的各路客商摩肩接踵,十分热闹。只要谈好价钱与交货方式,你就可以等着收货,商铺老板决不会欺诈。一位经销小五金的周姓老板说:“骗人的事儿万万干不得,丢了信誉,就断了财路,是傻瓜才骗人!”

      在义乌的日子,常常被这儿的故事感动。忙完了一天的工作,我实在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于是写下这段文字,与朋友共享。

      义乌,这座面积仅有1105平方公里的小城,却创造了“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连续10年全国第一、内贸网商密度全国第一、外贸网商密度全国第二、快递业务量占全国1/30、外贸出口占全国1/62”的佳绩。从最初“鸡毛换糖”到如今“国际小商品之都”,义乌在改革开放的40年中,坚持党政有为,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巧妙结合,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让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又再进一步。 (作者单位: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曾龙)

    网站编辑:唐明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