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改革开放记忆】小家变 大家兴
    发表时间:2018-08-10 来源:党建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作者:陈冉伟

      前些天,我和母亲唠家常时,她不停感慨:“和你爸结婚已经30多年了,日子就像糖水一样,越过越甜。以前许多不敢想的事,现在都变成了现实。”细想母亲的话,回想这些年家里的变化,心中更加确信:改革开放改善了我们的生活。

     

      走出农村,来到城市

      1983年6月,父母在激动兴奋中迎来第一个孩子——我的哥哥庆伟。当时,正值麦子收割的时节,天气异常炎热。母亲生下哥哥的第二天,便扎起头巾,强撑着虚弱的身体到田里干活。外婆非常心疼在地头哭喊的哥哥,便把他抱回家,一直养到三岁。1984年11月,母亲又生下我。据父亲回忆,当母亲得知又是一个男孩时,便摇头叹气:“一个男孩已经够操心了,再来一个恐怕以后找媳妇都难。”第三年,母亲又生下了妹妹。

      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靠着十几亩地过日子,要是庄稼欠收,日子便过得紧巴巴。还记得那时,家里伙食不好,顿顿吃的都是自家种的蔬菜,主食则是红薯面和白面搀合一起蒸的馒头、擀的面条。至于肉蛋,只有等到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稍微解解馋。贫困艰苦的生活,让父母常为我们兄妹三人的将来担心。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相继入学,父母的担子更重了。为了供我们上学,只会同土地“打交道”的父母,东拼西凑地买了辆农用三轮车,开始学着跑运输。父母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地为生活奔波,吃尽了苦头,而我们仨也没让他们失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997年,哥哥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考入省城郑州的一所中专学校学习计算机。第二年,我考入县第二高中,妹妹则在我们镇的重点中学念书。

      2001年,祸从天降,父母驾车回家,中途被一辆长途客车撞翻在地。所幸的是父母在医院昏迷两个星期后双双被救醒,但肇事司机却逃得无影无踪,家里的积蓄全部花光,还欠下一大笔债务。我们兄妹三人见到家里举步维艰,便全都选择辍学。村里人也为我们感动惋惜:“老陈一家经此一事,孩子们想要有出息就难咯!”

      倔强的哥哥发誓:不混出模样,决不回家,于是带着妹妹踏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而我穿上军装,准备到部队去寻找属于我的一片天地。谁也没曾想到,我们这一走,还真“走出”了农村。哥哥和妹妹一边打工一边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工作上越干越出色。如今,哥哥在一家IT公司做设计师,年薪不菲。妹妹在一家投资公司上班,并在北京结婚生子。而我在部队找到了出路,从南京政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天津,留在了大城市。母亲说:“孩子们,这是你们赶上了好时候,改革开放帮了咱一家啊!”

     

      告别土屋,住进楼房

      我的爷爷有九个孩子,父亲排行第八。父亲结婚时,爷爷已经没钱再盖砖瓦房,只能勉强搭了四间土瓦屋。我一出生就住在土瓦屋,直到2001年我参军去部队。土瓦屋保留了我太多的珍贵回忆。

      土瓦屋的墙体主要由麦秸杆和泥土搅合而成,房顶上铺了一层柏油纸,柏油纸上盖着青灰色的瓦片,远远看上去像土包。这种房子居住条件极差,冬冷夏热,还时常漏雨,着实让我们一家吃了不少苦头。每到夏天,屋内闷得像蒸笼,身上的汗出个不停,躺在床上如“烙烧饼”一样。而最苦的莫过于冬天和雨天。冬夜特别漫长、寒冷,我和哥哥挤一张床,盖着两床被子,棉衣棉裤压在身上,还冻得直哆嗦。冬天最不愿起夜,短短二十几米的距离,却感觉要走特别久。下雨天更是糟糕,土瓦房就像漏斗,到处漏水。一到雨天,屋内摆满了盆子,滴落的雨水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不得安宁。

      父母曾几次计划重新盖房,但最终都不得不放弃这个念头。我们兄妹三人离家后,经常给父母寄钱,帮他们减轻负担。前些年,农村不但取消了农业税,而且每亩地还有一定的经济补助,慢慢的父母不仅还清了欠债,还有了一些存款。

      2005年春节刚过,我们兄妹三人凑钱把老房子彻底翻新了一遍。三年后,哥哥凭借自己的能力,在北京买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从此告别了租房的日子。2013年9月,我和妻子住进了部队的公寓房,家具家电一应俱全,我俩不禁热泪盈眶。2015年,妹妹在北京也拥有了自己的房子。

      近年来,农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乡亲们竞相在县城买房。去年春节,我们兄妹一合计,决定也给父母在县城买一套小两居。父母虽不情愿,但仍拗不过我们,只好默许。

      从昔日破旧的土瓦房到如今舒适的楼房,我们一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这一切得益于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肩负起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历史使命,让亿万人民对祖国的未来更有信心、更加期待。

     

      老沱河,新风采

      我的家乡有一条美丽的小河——沱河。每当想起它,那清澈的河水与儿时的记忆便一起涌上心头,让人魂牵梦绕。

      沱河十分平静,宛若一位娴静的女子,偶尔会有几只野鸭从碧绿的水草中钻出,留下阵阵涟漪。沱河清澈透亮,像一面闪光的镜子。沱河两岸水草丰茂,到处是羊群。夏天,孩子们在水中嬉戏,爽朗的笑声回荡在这片水域。

      天还没亮,渔民们就驾着木船去撒网。傍晚时分,火烧云紧贴着河面,折射出道道霞光。这时,渔民们驾着小船开始收网,一条条鱼儿在网中翻腾着,大家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此刻,沱河犹如一幅绝美的风景画,令人流连忘返。

      沱河是我儿时的“玩伴”,分享着我成长的喜怒哀乐。随着经济发展,县城建起了造纸厂和化工厂,工业废水不断排入河中。渐渐地,沱河变了模样,失去了往日的生机:水质越来越差,还散发着恶臭,鱼儿没了踪影。

      去年5月,县政府作出整改决定,改变经济发展方式,高度重视生态建设,沱河水又恢复了清澈,沱河航运建设与两岸景观工程也陆续上马。

      见此种种,我不禁感慨万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央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一种思想观念的变革。古老的沱河在新思想的指引下重新焕发出生机。

     

      离部队,进机关

      我所在的部队正面临军队改革,一大批战友即将脱下军装。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军官,我怀着感恩之情,顺应军队改革的大潮,决定转业去地方。2016年,军转工作开始后,我毅然向组织提交了转业申请书。尽管内心有万般不舍,但我坚信这是改革的阵痛期,必须咬紧牙关挺过去。军改期间,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和中央文件,无疑给我们这些转业干部吃了定心丸。最终,我转业到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工作。

      从一名部队军官转变为地方公务员,我深切地感受到个人重大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不论是在部队,还是在机关,我必定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为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贡献自己的一份心力。(作者单位:天津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

      (责任编辑:曾龙)

    网站编辑:王高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