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改革开放记忆】我与改革开放同行
    发表时间:2018-08-08 来源:党建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作者:刘应珊

     

      改革开放40年,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犹如弹指一挥间。而中国恰恰在这“弹指一挥间”旧貌换新颜,走上了一条勃勃生机、欣欣向荣的强国之路,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发前进。

      还记得1978年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正在上高中的我即将面临高考,而哥哥的一席话深深触动了我:“国家要大搞经济了,你也可以上大学了。”

      1979年,我与大学失之交臂。年底,我应征入伍到了兰州军区后勤部队。严肃紧张的军营生活磨炼了我的意志,经过一番学习锻炼后,我不负所望,不仅获得上级的多次嘉奖,并且入团入党,还当了班长。1982年底,我退伍回家。

      1983年3月,当别人进入乡镇机关上班时,我被分进了正在筹建的陕西平利县水泥厂。初进厂院,一片狼藉、百废待兴。就连县上建筑施工用的水泥都得从相隔甚远的耀县去买,很多时候还提不上货。

      1983年底,经过紧张施工和安装调试,筹建6年、年产2万吨的陕西安康地区最先进的水泥厂终于试产。1984年,水泥厂正式投产,在生产中又先后两次进行技术改造,年产能力从2万吨提升为4万吨。同时,我也不忘进步,与企业同发展,考上职工大学,评聘为工程师,还当了10多年厂工会主席和副厂长。

      1999年,我以甲方首席代表身份参与筹建的年产16万吨的水泥厂正式投产,使平利县水泥厂年产量达到20万吨。

      2002年,企业改制,原厂组建为陕西平利县康华建材有限公司,又加设一条30万吨的生产线,使平利县水泥年产量达到50万吨。然而,即便水泥厂多次提升制造工艺,但仍然是一个粉尘污染严重的生产企业。厂区内所栽种的树木深受其害,树叶上常常附着厚厚的一层水泥灰,水泥厂的工人们也受到粉尘的侵害。

      平利县政府重新规划,提出建设“安康水泥大县工业强县”的目标。随即水泥厂迅速整改,对企业进行“旋风式收尘”、“布袋式收尘”和“沉降式收尘”的改造,但仍未实现“天蓝、水青、树绿”的梦想。

      2007年12月,平利县成立陕西金龙水泥有限公司。2010年初,平利县又投资4.3亿元筹建日产4000吨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生产线以及8M低温余热发电项目。整条生产线全部采用“静电式收尘”,大大降低粉尘的排放,不仅实现了水泥年产量200万吨、产值6亿元、利税1.5亿元的喜人成绩,还实现了“天蓝、水青、树绿”的生态建设目标。目前,陕西金龙公司正申报“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计划通过技术升级,将工业废渣全部回收用作混合性水泥生产,利用余气、余热发电,真正实现“零排放”的环保要求。

      在陕西省平利县,水泥厂从无到有,水泥年产量从2万吨到200万吨,生产方式由落后到先进,40年间可谓日新月异。一个小县城的水泥产量只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进程中的沧海一粟,而我的个人经历也只是中国千千万劳动人民的一个缩影。从“脏、乱、差”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平利县的发展进步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春风。如今,平利县正朝着生态美、城乡美、产业美、风尚美、生活美的“五美平利”前进,未来的平利一定更值得期待。

      改革开放40年,从中国西部秦巴山区的一个贫困小县到全国各大城市,城乡的飞速发展令中国人民惊叹,也让世界人民瞩目。40年弹指一挥间,小瞬间蕴藏大变化。(作者单位:陕西省平利县经贸局)

      (责任编辑:曾龙)

    网站编辑:唐明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