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家风】熊欣: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发表时间:2017-09-11 来源:党建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90年代的农村,大多数农民干完农活就去茶馆打牌,更别说读书写字、抚琴弄花了。只有我们家订书、订报,几十年如一日。爸爸是个乡村医生,文化程度不高,但极度尊重知识。他教育我们的时候,说不出什么高深的大道理,简单几句《增广贤文》里的句子,却总能在润物无声中发人深省。

      父亲常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奶奶早逝,为了照顾叔叔,他十岁才去读书,十七岁从医,为了维持家庭二十七岁才结婚,而其他兄弟们读完了高中就早早成家立业了。我终于理解了他对知识的渴望,问他有没有埋怨过,他说没有,曾经有遗憾,但是现在也不遗憾了,因为你们都考上了大学啊。如今,我也常对我不到两岁的女儿说:“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我们要爱护它、珍惜它”。我想这种不自觉的东西就叫传承吧。

      父亲还说“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做人不要怕吃亏,胸怀大一点嘛,要多点帮助别人,能帮就帮。”

      几十年来他对物质的要求极低,抽两块一包的烟,吃着最简单的食物,虽然我们家早已经步入小康。他总说:“我不需要那么多钱,能保证基本生活就行了。”我从来对奢侈品没有多少渴望,对金钱更没有趋之若鹜,也是深受他的影响。我不认为身份要用金钱来彰显、也不认为品味要靠金钱来提升,我坚定地认同“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一个人有知识,会思考,她肯定是从容淡定的,她的谈吐一定有光泽。

      小时候,我记得那时一个星期也才有一两顿吃肉的日子,但是每到过年前,爸爸都会拿出一袋二三十块的硬币交给我,因为一到过年就有很多可怜的“民间艺人”们,打着三棒鼓来乞讨。在艰难的时候仍然能够想着更底层的人——这就是根植于内心的善良。村子里有个得“脆骨病”的男孩,母亲早逝,祖父母年迈,这几年瘫在床上,爸妈每个星期都会去看看他,带点食物、简单的检查,基本从不间断。我参加工作后,爸爸几次跟我说:“你现在工作稳定了,收入也不低,你要多帮帮困难的人,资助那些没有条件读书的孩子。”正是他这种能帮就帮的观念深深影响着我们,因此我和弟弟无论走到哪里总有好人缘。

      父亲最常说的一句话还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管别人怎么样,先做好自己”。因此他总是苛责自己,宽容他人。

      他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也充分体现在他的教育理念中。该严的地方,一点也不放松,从小到大,家里有数不清的规矩,非常严格,比如家里来了客人要“迎来送往”——来时门口迎,走时送一段,因为他总说“在家不会迎宾客,出外方知少主人。”尤其是每到寒暑假的时候,我和弟弟就必须每人制定一张“作息时间表”,明确起床跑步、看书练字、作业玩耍的时间。农村的暑假,正是孩子们到处野的时候,我们却要按照表上的规划每天严格执行。儿时的我也曾羡慕别人家孩子不被父母约束,直到懂事后才知道父母的苦心。

      他的教育方式在现在看来依然不过时,他真正诠释了什么叫作“精神上的富养”,他身体力行,诠释着陪伴的意义。那个年代没有特长班,但是爸爸老说“拳要打、字要耍,样样都要拿得起”,他教我们练字,带着我们运动。他焊了一个铁圈挂在门口的香樟树上,于是我们有了简易的篮球场;他砍了竹子挂在屋侧的楠树上,我们可以爬杆了;他装了沙袋挂在门口的桃树上,我们可以练拳了,他还把旧厨房的大门卸下来给我们做成乒乓球台,用废纸皮做足球。他自制风筝带我和弟弟在春光明媚的田野上奔跑,他带我们划船、游泳、打鱼、抓虾、采菱;在菜园里和我们讨论植物的蒸腾作用,种少量的花生、玉米让我们观察,养鸡、鸭、猫狗,让我和弟弟参与其中。

      回想起童年,就如同一本无比丰富的大百科全书,别人玩过的没玩过的,我们都经历过,那么快活、那么有趣。在这样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一定是对这个世界充满爱的。现在父亲年纪大了,身体远不如前,我常常劝他“退休吧,我和弟弟能帮你养老。”他斩钉截铁地说:“只要还有人需要我,我就不能退休,我还要奋斗呢,不奋斗怎么给你们做榜样?”我知道我说服不了他,唯有更加努力,方能不愧对他给予我的这一双翅膀。

      如今我们各自长大又离家千里,他那曾经为我们遮挡风雨的身躯也不再挺拔,但是时光越长,他在我们心里越发的高大。他没留给我们万贯家财,但是他用他最大的能力陪伴我们一起成长,他的一言一行足以让我们终身受用,我想他一定明白:一个有责任感、能自律、又心怀大爱的人,一定能够幸福地过好这一生。(作者地址:湖南省常德市)

      (责任编辑:王玥芳)  

      

    网站编辑:马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