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1.jpg
当前位置: 党建网首页 > 新版党建网2016 > 征文
【鲜红的党旗】周相睿:继续长征
发表时间:2016-08-22    来源:党建网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荒草丛中屹立着一块墓碑,碑上刻的字有些奇怪,上面子嗣名字处写的是“继续长征”。而这把我们拉回到了80年前的峥嵘岁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甘肃会宁会师。

  红军甘肃会宁会师期间,国民党飞机经常袭扰轰炸,他们把目标重点选在驻有红军总司令部的会宁县城。

  80年前,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小红军用自己年仅14岁的生命救下了县城魏家的小孩,这个小孩的名字叫魏煜。

  1936年10月2日凌晨,由红一方面军直属骑兵团组成的特别支队在团长韦杰、政委夏云飞的率领下,打进了西津门,攻克了会宁县城,打响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的第一枪。

  丢失掉会宁城的国民党军队并不甘于失败,从几个地区调集兵力进行反攻围剿,而且不断地从甘肃省会兰州调来飞机轮番轰炸,企图想重新夺回会宁城。

  10月9日上午,这一天风和日丽,会宁县城的大街小巷都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街道上到处飘扬着红旗,南门上还搭起了欢迎二、四方面军北山的简易彩门。有几个红军小战士在街上一边哼着刚刚学会的《红军三大主力会合歌》一边刷贴着标语。

  住在县城东关的市民魏鸿儒像往常一样,带着不满3岁的儿子魏煜前往设在邢家台子的邢家大院里的红军总司令部,不时地和街上的红军战士打招呼,魏鸿儒是会宁县城里为数不多的读书人,红军攻占会宁城后,他主动来到总司令部,帮助小红军战士抄写文件、书写宣传标语。

  魏煜经过了几天已经跟几个小战士混熟了,在他们身边跑来跑去,欢快的笑声不绝于耳。

  大约十点左右,魏煜和张贴标语的小红军战士们来到离县城西门不远的一条街上,忽然从远处传来了敌机的轰炸声音。小红军扬起手大声喊叫:快躲开,飞机要投炸弹了。街上的市民们听到喊声,立即散开,隐蔽起来了。可是年幼的魏煜还在街头玩耍,此时敌机的炸弹已经呼啸而来,落在了街头上,就在这万分危机的紧要关头,有一位小红军飞身而出,将小魏煜紧紧地抱住,扑倒在地护在了身下。一阵硝烟过后,小孩得救了,小红军却躺在了血泊之中,小魏煜吓得哇哇大哭,右手指头被炸掉了两根。一会儿,朱德总司令闻讯赶来,小红军用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朱老总,我不能……跟您走了……”

  他蓬乱的头发覆盖在额头,一双没有合上的眼睛含着少年的稚嫩。雪山草地他走过来了,枪林弹雨他走出来了,饥寒酷暑他挺过来了,经过了两万五千里的征程,他用瘦弱的身躯和钢铁般的意志,一步一步走到了会宁,可是,谁又能料到,眼看着三大主力红军就要会师了,长征就要结束了,他却倒在了国民党的炮弹下,就这样离开了和他朝夕相处的战友们。

  朱老总悲痛地说:“他是我的小老乡,他今年才十四岁,十二岁就离开家乡参加了革命,他的父亲和哥哥都死在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下,母亲在给红军送粮食的途中,因为患病加上劳累倒在了路边的草丛中后来也去世了。他们一家人都为了革命牺牲了,他也是家里的独苗,没想到他却留在了这里。”这时候,魏煜的父亲魏鸿儒急急忙忙的从屋子里跑了出来,他从朱老总的手中接过来,抱着小红军的遗体,哽咽地哭了起来泣不成声。

  魏家几代单传,魏煜成了家里的独苗,而小红军的亲人虽然都已经去世了,他也是家里的唯一希望。为了救魏煜小红军就这样牺牲了。

  为了报答小红军的恩情,魏鸿儒和家里人商量,把小红军埋葬在了自己家的祖坟旁边,秋天的会宁野菊花正在竞相开放,淅淅沥沥的秋雨也在过了不大一会之后下了起来。魏鸿儒带着家人和其他的红军指战员一起把小红军安葬了。他看着儿子稚嫩的脸庞,对他说:“你记着这是你的救命恩人啊,这一辈子你都不能忘了啊,以后我老了甚至走了,你每年的今天和清明节都要为这坟头上添上一培新土,点上一炷香,烧上一些纸钱,把什么事忘了也不能把这件事忘了啊。”小魏煜此时也流下眼泪,一边擦拭着眼泪一边点点头。

  红军的队伍经历了挫折和苦难之后,终于缔造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世界的东方迎来了胜利的曙光,远在西北黄土高原的会宁小城也沉浸在胜利和喜悦当中。魏家被救的孩子魏煜长大成了家,有了三个儿子。魏煜也经过多少年的努力,学了裁缝的手艺成了小有名气的裁缝。当了爷爷的魏鸿儒为三个孙子分别起名为继征、续征、长征,合起来就是“继续长征”,他希望后辈子孙永远记住红军长征的历史和血浓于水的恩情,又到一年秋风萧瑟的季节,魏煜手里拿着祭品带着三个儿子去小红军的墓上去祭奠,今年的祭品多了一样往年没有的东西,就是一面他自己亲手制作的五星红旗,对三个儿子说不要忘了救命恩人,记住你们的名字“继续长征”。(作者单位:河北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郭慧)

 

网站编辑:马俊
>>
思想理论
>>
党建论坛
>>
党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