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1.jpg
当前位置: 党建网首页 > 新版党建网2016 > 征文
【家风】查佐明:孝悌为根本,家和万事兴
发表时间:2016-07-26    来源:党建网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我出生那年奶奶去世了,三年后爷爷又病逝了。外公外婆只有两个闺女,与我们家靠得又近,爸爸妈妈就把他们接过来一起居住,照顾二老的生活。这幅图景就像“孝”字结构一样,上面半个“老”字,下面一个“子”字,意思是老人衰老时要靠儿女来支撑。

  外公思想很传统,吃饭要坐上席固定位置,他没到家、没入席,所有人即使是小孩也不能动筷子。我小时候怕他,爸爸妈妈和外婆也都让着他。作为“半子”的爸爸脾气却出奇的好,尊老孝亲,直到1997年外婆外公相继去世,我都没见他和他们红过脸。

  我姊妹三个。姐姐、妹妹的婆家离爸爸妈妈家都不远,她们能“常回家看看”,帮着“洗洗筷子刷刷碗”,农忙时还能搭把手。我出来读书早,1994年起就定居苏州,平时回家次数少,常常电话问候,每年春节回老家团圆,即使是孩子中考、高考的年份也是雷打不动。春节那几天,一大家子都在,吃饭大人一桌,小孩一桌,儿孙绕膝,那是父母最开心的时光。

  小的时候,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家;父母老的时候,儿女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我一直希望爸爸妈妈从苏北农村搬来苏州跟我们生活,怎奈说服不了二老。

  退而求其次,我在老家县城给他们买了房子,简单装修好“交钥匙工程”,遗憾的是,父母在农村生活惯了,都不同意搬迁。前些年,我就和姐姐商议,把老家宅基上的房子翻建成二层小楼,算是给爸爸妈妈养老。

  “悌”字,左边一个心,右边一个弟,就是兄弟要友好和睦。爸爸兄弟二人,爷爷奶奶去世早,爸爸承担起作为长兄的责任,尽心照顾小叔的生活,直到为他建好房子,娶了媳妇。叔叔婶子命运多舛,1995年就英年早逝,爸爸妈妈又把他们安葬好。算起来,在爸爸妈妈手上已经为六人送了终,为四位老人是尽孝,而为弟弟弟媳则是尽悌。

  叔叔婶子撒手人寰,丢下了两个孤儿,当时大的10岁,小的6岁。村上人都劝爸爸妈妈把两个侄子送到孤儿院,或者送给好心人领养。爸爸妈妈说什么也不同意,要代早逝的弟弟尽一份责任,用他们的话讲,就当又多了两个小孩,吃饭多加两个碗,多加一双筷子,我和姐姐妹妹几家都支持他们的决定。

  大弟读到了小学毕业,就弃学在家帮做家务。我们的孩子出生后,还来苏州帮我们带一段时间小孩,成年后我们帮他在苏州钢铁厂找了份工作。二弟在我们督促下,刻苦念书,考取了民办大学本科,我们帮他付了四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去年毕业了,现在在苏州轨道交通公司上班。

  回想这些年,自己如同勤恳的蚂蚁,一点一滴依靠自己的努力在苏州建起小家,又如同不知疲倦的鸟儿,一枝一叶衔,在苏州筑起大“家”。我现在住的房子,就如一个家庭旅社,经常有两边的亲戚入住。我相信,有了这种耳濡目染,当我们的孩子成家了,也一定会传承孝悌。(作者系苏州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

(责任编辑:郭慧)

网站编辑:王仁锋
>>
思想理论
>>
党建论坛
>>
党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