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思想理论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强化执政效能
    发表时间:2020-03-20 来源:党建网

      导 语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性的重要会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会议总结过去、立足当下、规划未来,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大政治任务。为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会议精神,我们围绕《决定》中涉及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邀请专家学者进行阐释解读。今天,我们推出“十三个坚持和完善”和“十三个显著优势”系列理论文章之七,敬请垂注。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强化执政效能

      吴满意

     

      十九届四中全会是一次在重要历史交汇点召开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全会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宣言书。全会总结了新中国建立70年来取得的制度成就,做出了重大制度安排与重大工作部署,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基石,形成了科学、系统、完备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强化执政效能和执政建设质量提供了制度保障

     

      一、从“站得住”的坚持到“行得远”的完善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四中全会强调,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居于十三个“显著优势”之首。这一“最大优势”不仅经受了历史和时代的检验,而且将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上得到进一步验证。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领导核心

      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政党。毛泽东同志提出,“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下,中国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不断觉醒,成为中国共产党最为坚实的阶级基础和力量。经过长期革命斗争血与火的考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牢不可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再次强调,“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全国人民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中,实施了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创建了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先锋队伍,有力地保证了这一时期历史任务的顺利完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伟大实践中,多次强调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特别是在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当代,怎样维护党的权威,确保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成为中国共产党必须解答的重大问题。面对国际社会风云变化,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敢于进行伟大斗争,不断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对整个伟大事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开创和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

      (二)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

      毛泽东同志指出,“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这样两个伟大的革命到达彻底的完成,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是没有任何一个别的政党(不论是资产阶级的政党或小资产阶级的政党)能够担负的。”字里行间充满着党的领导对于事业成功的自信、自豪和自觉。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不断积蓄力量,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立场和方法,结合伟大事业建设的实际,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中,大大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同时也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在中国得到重大创新,并成为指导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强大武器。回顾我们走过的路不难发现,毛泽东同志建党思想的突出贡献在于第一次科学阐明了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的关系,强调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丰富和发展了民主集中制理论、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党的干部路线和干部政策、充实了党的团结和党内斗争理论,不仅第一次提出了党风概念,而且系统论述了党风的重要性和党风建设问题。邓小平同志结合时代要求,明确强调,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把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江泽民同志面对当时的世情国情民情,准确回答和解决了在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什么是党的先进性、怎样坚持党的先进性问题。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严肃指出:“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以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政治觉悟,以刮骨疗伤的勇气与魄力,勇于应对各种风险、各种阻力的严峻挑战,科学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深刻阐释“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把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推进到了一个新境界,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必将走向新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将认识、改造中国社会和认识、加强自身建设作为两大任务,在不断的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中锻炼成长。在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认识与把握执政规律等问题上,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在举旗定向择路立制问题上,目标始终明确,信仰信念从未改变。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战争、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洗礼,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受住了各种考验。面对压力与挑战,中国共产党及时化解矛盾、科学掌控全局、积极推动发展。在伟大奋斗的历程上,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国现代化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和自身建设相结合,领导全国人民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新中国,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此举世瞩目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仅把自己建设成了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进程下,强化自身建设,保持先进性,充分发挥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作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核心作用,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新时代,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实践新作为,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全面从严治党管党的核心目标,坚持和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把全面从严治党管党与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有机结合,不断增强“四个意识”,提高“四个能力”,经受“四种考验”,战胜“四大危险”,在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中始终做全国人民的主心骨,确保党始终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力量。

      历史、理论和现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领导核心,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在领导人民革命、建设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经验,汇集了力量,凝聚了智慧。新中国成立70年来,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7%。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0.3万亿元,人均GDP64644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8万元,奠定了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强大物质基础。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所有的这一切,再次鲜明地昭示着: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才能让我们站得住、立得稳,走得实、行得远。

     

      二、从“中国之制”到“中国之治”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在伟大实践中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品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以宽广的视野、长远的眼光积极回答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重视制度建设和增强制度自信是一个政党不断走向成熟的重要标识,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历史维度讲,“中国之制”是我国制度建设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重要标志。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可以分为两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我国制度建设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分界线,特别是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此阶段的历史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社会主义制度从构想到现实、从“以苏为鉴”到“走自己的路”,在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社会主义制度过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积累了宝贵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彰显了高度的自觉、自信和自豪。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渐形成。由于受到封建传统、苏联体制以及“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有益探索被阶级斗争和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中断。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作出了“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的科学论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新道路。中国共产党随着深化改革的推进,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经验,为新时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作出了重大贡献。

      从理论维度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根本和基本政治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了人民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了人民的参政议政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理论指导实践,只有不断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独特的,都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实践,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创造性地展示了独具特色的治国理政新方略,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新局面。

      从现实维度讲,新时代政治建设理念的发展完善是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践的深刻提炼。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对所处阶段、形势任务和历史进程的把握。早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展开治党治国治军的伟大实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新发展理念作为发展的基本指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发展的价值定向,不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为现代政党政治建设指明了方向,“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从“中国之制”到“中国之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不变的时代主题。

     

      三、从“最大优势”到“最强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实践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其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源于初心和使命的力量。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党从最初只有5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成为拥有88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带领人民夺取了革命、建设、改革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取得这样的成就靠什么?靠的就是党坚强有力,靠的就是党紧紧依靠人民,靠的就是党有科学理论指导、有坚定理想信念、有严密组织体系、有铁的纪律。”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98年的光辉历程。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50多名党员,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448.8万名党员,再到2018年底的9059.4万名党员,回首中国共产党发展的风雨历程,从登上历史舞台到掌握全国政权,从执政中国到领航复兴,绝非偶然,而是人民的选择和历史的必然。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坚持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全党、团结人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工作,夯实党执政的思想基础。”初心与使命的力量,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最大优势”的集中体现,更是“最强能力”的动力源泉。

      其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源于自我革命的基因和勇气。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始终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立下的军令状”,鲜明地表明了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信心、恒心。经过长期实践、反复探索,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永葆自身的纯洁性与先进性,从根本上讲,是因为共产党具有自我革命的基因和勇气。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相较于资产阶级政党而言的一大特点就是进行自我批评。“总的说来,这种无情的自我批评引起了敌人极大的惊愕,并使他们产生这样一种感觉:一个能够这样做的党该具有多么大的内在力量啊!……哪里还有另外一个政党敢于这样做呢?”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与身俱来的先进品质。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面对困难与挫折,勇于修正错误、自我革新,形成了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和自我革命的优良品格,不仅使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能够在危急时刻转危为安,党的领导力量也在自我革命中不断加强和巩固,领导人民开辟了成功道路、取得了伟大成就彰显制度优势。

      其三,“最大优势”可以在实践中转化为“最强能力”,源于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事实证明,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始终是执政党最牢固的根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人民,只有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各项制度,“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贯穿党治国理政全部工作之中,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通过完善制度保证人民在才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着力防范脱离群众的风险”。只有在执政实践中,始终做到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引领群众、深入群众,才能将“最大优势”转化为“最强能力”,切实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四、从“最全体系”到“最优效能”

      国家治理体系是国家各种制度的集合,涉及包含了各种组织机构、组织力量、组织制度,共同构成了一个协同联动的运行机制。但是,优越制度的建立并不等于制度优越性得以充分发挥。从“最全体系”设计到“最优效能”提升,是一个不断彰显制度力量和水平的实践过程,《决定》全面总结了十三个方面的优势,这是我们获得“最优效能”的前提和基础,更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

      首先,让“最全体系”发挥“最优效能”,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赢得了中国革命胜利,并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2015年2月2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形象地说是“众星捧月”,这个“月”就是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指出,必须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决定》从六方面对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作出部署: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全面总结建党以来的历史传统、科学提炼执政以来的治理经验,精准推进制度体系建设。在执政实践中,只有积极对接制度建设的现实基础、明确制度设计的目标要求、合理促进制度之间的协同发展,才能实现“最优效能”。我们要让优越制度彰显制度的优越,要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切实发挥“最全体系”的“最优效能”。

      其次,让“最全体系”发挥“最优效能”,要坚定制度优势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内在规律;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历史必然。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制度问题更具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有助于加强党的制度自觉,明确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和“三步走”战略安排,有助于增进党的制度自信。只有明确和坚定制度优势,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制度的优越性,才能积极果敢地推进制度创新,才能积极稳妥地开展制度改革,进而在实践中检验制度的合理性,以发挥“最优效能”。

      再次,让“最全体系”发挥“最优效能”,要提高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制度立党。早在2014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了“制度治党”的重大任务,体现了对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极大地丰富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集中体现着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在回答和解决如何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一个探索式命题的进程中,马克思、恩格斯从理论上给出了预测性的原理、苏联进行了探索但却犯下了严重的实践错误,中国共产党不仅积极破解这一时代大题,而且给出了科学合理、富有智慧的治理方案。十九届四中全会着眼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针对坚持和完善党的制度体系,做了全面系统的制度安排,全力全速推进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化,这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举措。立足现实,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包含着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设的核心任务高效完成任务的前提是准确认识任务党的制度建设仍存在改进空间,“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加完善”是新时代党的制度建设目标,也是实现“最优效能”的破题之笔。

      总之,我们必须看到,发挥制度优势、提高治理效能的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有力保证。为此,我们必须做到,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是党之所需、国之所需、时代所求、民心所向。

      (作者系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网站编辑:杨丽珺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