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叶本乾:基于“三大逻辑”理解和把握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
    发表时间:2019-12-12 来源:党建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集中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体现了总结历史和面向未来的统一、保持定力和改革创新的统一、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统一,体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必将对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理论逻辑: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属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底色,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中,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开放性。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先进性品格,共产党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充分彰显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强大权威,指明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正确方向不断前进。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民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秉持人民立场、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解放的学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系列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人民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加快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二、历史逻辑: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植根中国大地和具有深厚中国文化根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必须长期坚持、全面贯彻、不断发展。马克思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党和人民在中国大地并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制度探索到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创立的“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和“三三制”政权组织形式,在革命根据地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并根植于中国大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并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和公有制为主体等基本经济制度和其它一系列重要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秉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建立、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上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以及各方面体制的改革,逐步形成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一系列重要制度等有机构成的制度体系和与之紧密结合的体制和机制,全方位建立起保证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深深扎根中国大地,使其有了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成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有力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植根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所积淀的深厚历史文化传统,吸收借鉴了人类制度文明有益成果,经过了长期实践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文化根基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探索、建立和完善过程就是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就是不断扎根于中华优秀文化这一根基的过程,也是不断从中华文化中汲取营养和获取力量的过程: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深厚的民本思想,认为“民为邦本”“得民心者得天下”,我们党带领人民建立和完善的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制度、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就与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连相通;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重和合”“和为贵”“和而不同”“有事好商量”的文化理念和处世方式,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建立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顾全大局”“群体优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国情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形成了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集中统一的领导体制,使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敌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重社稷”“求和谐”“讲诚信”“崇友善”“尚给予”等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建立和完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文化制度,不仅使这一制度具有中华文化根基,而且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等传统文化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绿山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这一优秀文化传统,建立、发展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谐共赢”的环境保护制度,大力推进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协和万邦”“兼济天下”“平天下”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人在传承和弘扬这一优秀文化传统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制度和国际战略,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推动世界人民共同发展。

     

      三、实践逻辑: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取得“两大奇迹”并深得人民拥护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中国共产党拯救中国于危亡之中,用革命手段建立了独立主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得中华民族“站起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掀开改革开放大幕,让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中国驶上“富起来”的快车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以一个受尊重的发展中大国姿态屹立于世界舞台,吹响“强起来”的进军号角。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9732美元,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我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4亿人,贫困发生率下降94.4个百分点,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8%;我国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2018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9.58%,上;2018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我国社会大局保持长期稳定,成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离开了人民,我们就会一事无成。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基本原理,才能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只有按历史规律办事,才能无往而不胜,必须深刻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得民心、顺民情、合民意是任何社会制度得以建立、发展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基于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的根本利益带领人民探索、建立和发展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如果发展不能回应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这样的发展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要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入新时代,我们走上了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历史逻辑一脉相承、理论逻辑相互支撑、实践逻辑环环相扣,目标指向一以贯之,重大部署接续递进。国家治理的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国家治理的今天,“人间正道是沧桑”;国家治理的明天,“长风破浪会有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一定能够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我们既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又要抓紧制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永葆生机活力。

      (作者系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网站编辑:王 仁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