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构建马克思主义指导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制度体系
    发表时间:2019-11-15 来源:党建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邹宏如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鲜明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的中国特色更加鲜明,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得到显著增强,为构建马克思主义指导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制度体系奠定了基础。构建马克思主义指导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制度体系,其根本目的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转化为立德树人的制度保障,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优势转化为提升社会主义大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能力。

     

      建立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到高校办学全过程的长期稳定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加快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积极探索建立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到办学全过程的制度。主要着力点在于:一是坚持党对学校工作全面领导的制度。制定保证党管办学方向、党管立德树人、党管人才、党管干部、党管意识形态、党要管党等一系列政治责任得以落到实处的制度;二是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提升师生高校治理主体性地位的制度体系,将“师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转化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制度规范和行动准则;三是坚持和完善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依法治校的制度框架。形成稳定、完备的社会主义大学治理制度,形成规范性办学、自主办学相统一的制度,形成办学质量由教育主管部门专业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统一的制度;四是坚持和完善高校政治规矩执行和监督制度。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深入人心,全力营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政治生态和学术生态,形成以马克思主义战略思维为导向的现代化大学治理制度。

     

      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成果“五进”定型制度

      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成果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科研、进头脑的定型制度,是构建马克思主义指导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

      一是建立创新成果进校园的长效机制。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的创新成果进校园的规范化机制,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二是形成创新成果进教材的稳定机制。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及时进入国家统编教材、思政课辅导教材和课程思政教材,持续开展“课程思政”示范教材、示范案例评选工作;三是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相协同的创新成果进课堂制度。真正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会贯通,实现思政教育从专人向全员的创造性转化,落实育人价值导向;四是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成果为价值导向的科研制度。既要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也要把创新成果的价值体系(包括富有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坚守科研诚信、弘扬奉献精神等等)融入自然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全过程;五是运行以“问题链”互动教学模式推动创新成果进头脑的“嵌入”机制。“问题链”教学模式注重思维训练和价值引领,可凸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成果的内在逻辑、理论魅力和思想力量。

     

      构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成熟评价体系

      构建成熟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评价体系,是使马克思主义得以指导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保证,具体应以领导力、自信力、传播力、创新力等为参数进行构建。

      一是考察高校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能力。重点考察党的领导是否深入到办学方向、价值导向、学术评价、防范和抵御渗透等各领域的具体工作中;二是考察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理念、文化、制度的能力。尤其要考察师生对于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导地位的认同度、对国外学术成果盲目接受与膜拜的克服力;三是考察师生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的能力。包括通过课堂和校园文化活动向校内师生传播的能力、通过学术和社会实践向社会传播的能力、通过学术交流活动向国际传播的能力;四是考察高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学以致用能力。主要考察高校学习、宣传和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致力于立德树人的能力。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理工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朱琳瑄)

    网站编辑:朱琳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