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十九大·理论新视野】“现代化经济体系”写进十九大报告有何深义?
    发表时间:2018-03-07 来源:党建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作者:郭万超(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基地 研究员)

     

      尽管“现代化”一词被党的许多文件采用过,但“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概念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党的文件上是首次出现。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的重大新命题。

      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再一次就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行了第三次集体学习,而且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全面深刻系统阐述了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在新时代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和历史实践价值。这一新课题必将持续引发理论上的深入探讨和实践上的不懈探索。

     

      一、新高度:深刻反映我国经济现代化的新要求与总规律

      从我国现代化总体进程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经过长期努力,中国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社会主要矛盾也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庄严宣布,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即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也才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为了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如期实现,我们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从经济现代化自身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思想的提出,充分显示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经济现代化规律的深刻把握。从规模上看,我国经济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国家统计局1月18日公布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827122亿元,约127238亿美元。但是,也必须看到,经过40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要求、动力、结构等都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可以说,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提出顺应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从国际经验看,经济发展通常是一个不断升级、不断转换的过程。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其代表作《国家竞争优势》中以钻石理论为研究工具,以竞争优势来考察世界各国的经济表现,从而提出国家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生产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前三个阶段是国家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一般伴随着经济上的繁荣,而第四个阶段则是个转折点,可能由此开始衰退。美国经济史学家、发展经济学代表人物W.罗斯托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中考察了世界范围内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共分为6个经济成长阶段:一是传统社会。二是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即从传统社会向起飞阶段过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世界市场的扩大成为经济成长的推动力。三是起飞阶段。根据罗斯托的解释,起飞就是突破经济的传统停滞状态。实现起飞需要3个条件:①较高的积累率;②要有起飞的主导部门;③建立能保证起飞的制度。罗斯托认为,一国只要具备了上述3个条件,经济就可实现起飞,一旦起飞,经济也就可以自动持续增长了。在西方国家中,英国在18世纪的最后20年里实现了起飞,法国和美国在1860年以前的几十年里实现了起飞,德国是在1850~1875年,日本在19世纪最后25年。四是成熟阶段。这是起飞阶段之后的一个相当长的、虽有波动但仍持续增长的时期。其特点是,现代技术已被推广到各个经济领域;工业将朝着多样化发展,新的主导部门逐渐代替起飞阶段的旧的主导部门。五是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这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六是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罗斯托的理论为经济增长理论以及整个现代化史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分析方法。西方的发展经验与理论可以为我国现代化提供一些借鉴,但必须结合中国实际国情才有意义。

     

      二、新纲领:为我国到2050年建成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经济基础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思想,深刻反映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基本规律,既是对过去经济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又是对经济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新纲领。

      一是坚持辩证观点,强调经济发展的内在系统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论述,坚持唯物辩证法,科学揭示了现代化经济的本质内涵。他强调,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为了构建中国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习总书记提出了建设五大体系的基本任务。包括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这五大方面涵盖了产业、市场、政府、收入分配、区域发展、绿色发展,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这就要求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既要研究每个领域、环节、层面的特殊性,又要注重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它们看作统一整体,全盘设计,一体建设、一体推进。

      二是坚持发展观点,紧跟经济现代化的前沿趋势。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十年前的现代化与今天的现代化基本要求会发生很大变化,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也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充分体现了现代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的最新趋势和要求。比如在产业体系中强调了创新引领,提出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还提出使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这些都体现了现代经济学的最新思想观点。特别是把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单独列出,并强调“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充分反映了当今世界最新的绿色发展理念。在建设全面开放体系方面,强调了多元平衡、安全高效,这反映了在开放中防控风险的安全意识。

      三是坚持实践观点,充分反映我国现实国情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论述,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立足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反映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根据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进一步强调重视发展实体经济;针对我国市场体系的还不完善不健全的现状,着重提出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实现市场准入畅通、市场开放有序、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秩序规范,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面对收入差距拉大的现实,强调要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实现收入分配合理、社会公平正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从我国是大国经济这一国情出发,强调发挥大国发展空间优势,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陆海统筹整体优化,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需要更加强调市场的作用,因此提出要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这些新提法、新思想是对我国经济现代化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理论上的提升与提炼,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三、新动力:加快推动中国经济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

      经过近4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进入动力转换、增长变速的新阶段。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经济新常态带来的新变化,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总体目标,找准发力点,主动调整政策,积极探寻增长新空间,大力培育发展新动力。

      一是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构筑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动力。中国经济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总体上看,与发达经济体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性,把它作为经济发展的立身之本,作为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对实体经济,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非常重视。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调研来到江苏,在徐工集团时他再次强调,中国这么大,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不能走单一发展、脱实向虚的路子。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

      二是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动力。当今世界,创新已经成为增强国家经济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中国作为追赶型国家,必须发挥后发优势,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三是要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拓展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优化动力。中国是大国,地区之间存在不均衡发展,这为经济梯度发展升级提供了重要条件。要在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基础上,加快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同时协调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把这盘大棋走好。

      四是要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用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驱动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必须从注重规模速度向讲求质量效益转型,从依赖外源动力向立足内生动力转变,从扩展市场广度向挖掘市场深度跨越,从发挥低端要素优势向形成高端要素新优势提升。更好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继续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交流合作。

      五是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继续释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红利动力。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从根本上说,是体制改革的结果。时至今日,中国的改革大业还没有完成,不仅旧的体制障碍没有完全消除,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又新产生了不少新的阻碍经济活力的体制机制。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只有这样才能持续释放制度红利,不断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责任编辑:翁淮南)

    网站编辑:付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