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点亮华灯的人们
    发表时间:2018-10-09 来源:党建网-《党建》杂志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大家都知道天安门广场国旗护卫队,为他们的威武英姿而感叹。然而,还有一支默默无闻战斗在天安门广场的队伍,却不为人知。他们每天点亮天安门广场的华灯,夜幕降临,华灯绽放,国旗升起,华灯隐去。他们就是国家电网北京市城市照明管理中心华灯班的工人同志们,被誉为——

    点亮华灯的人们

    本刊记者 杨连元

     

      1959年国庆10周年时,华灯与人民大会堂等“首都十大建筑”同步建成。华灯建成,守护华灯的班组应运而生,至今已有60年。

      一个甲子,60个春秋,天安门广场每天华灯齐放,灿若银河,成为祖国心脏最为壮观的标志性景观之一。适逢国庆69周年,记者走进天安门广场和十里长街这道靓丽风景线,采访点亮这盏盏华灯的人们。

     

      6000盏华灯光耀60年

      天安门广场和十里长街的华灯共有253棵灯杆、6000多盏灯烛。天安门广场的是9球莲花灯,十里长街的是13球棉桃灯。有一首歌中唱道:“能望见天上的银河,也能望见北京的华灯;不论那夜色多苍茫,你也能看到明亮的北京……”

      担负华灯管理维护工作的,是国家电网北京市城市照明管理中心华灯班的工人师傅们。

      提起华灯的造型,首任班长王庆余介绍说:“华灯建设是1958年开始的,当时在上报中央的十几种方案中,周恩来总理亲自选定了莲花灯和棉桃灯。”

      半个多世纪以来,华灯的造型没变,而随着祖国现代化建设发展,华灯的光源却不断更新换代。最初的光源为白炽灯(俗称灯泡),500瓦和1000瓦不等。国庆35周年时,450瓦自镇流高压汞灯替换白炽灯;国庆60周年时,又换成了85瓦电磁感应无极灯。华灯的光源功率一降再降,而华灯的亮度却一路提升,高科技、电子化等诸多新技术在一盏盏灯烛上显现出来。今天的华灯已经实现智能化开灯关灯,还有状态化实时精准监测,一盏灯烛出现异常,监控指挥中心立即报警,华灯班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理。这样的科技含量,对于新时代华灯班员工来说,有着更高的技术标准和作业规程。去年,管理中心在全系统推出华灯班12个岗位招聘,报名人数达40多人,竞聘结果,能进华灯班的只有6人。

      光源在变,技术在变,而“身在华灯班,重任挑在肩”的使命感一直没变。华灯班现有员工15人,其中8人是党员,其他为入党积极分子和团员。员工平均年龄30多岁,学历普遍大专以上,甚至还有硕士研究生。多年来,华灯班党支部坚持以中国工人阶级的崇高使命为引领,坚定理想信念,懂技术会创新,培养勇于担当和努力奉献的一代中国工人。

      现任班长陈春光回忆:“第一次到天安门广场清洗检修华灯时,我站在检修车上缓缓上升,看到五星红旗、人民英雄纪念碑,看到游人如织,爱国情怀油然而生,眼泪夺眶而出。我觉得守护华灯的工作十分光荣,为在这个岗位工作而自豪。”

      几十年来,华灯班一直以能打大仗能打硬仗而著称。采访时,第四任班长孟庆水列出这些年全力保障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重大政治任务,这些都是检验华灯班实战能力的重大战役,华灯班每次都圆满完成任务。“大家最高兴的时刻,就是华灯初绽、大放光明的时候,那种滋味特美!”这位有着40年守护华灯经历的老班长,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五任华灯班长薪火相传

      清洗检修华灯,称得上是华灯班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任务。为了迎接国庆盛典,确保华灯正常运行和外观清洁,每年6月到9月间,都要对华灯进行一次集中清洗和检修。员工们要登上253棵灯杆,把6000多盏灯烛一一拆卸、擦拭、清洗、安装、加固、维修,工作量之大、完成任务之艰巨、工作环境之艰苦,难以想象。

      首任班长王庆余的口头禅是“干一行爱一行”,他为如何提高清洗检修华灯工作效率,一次次作技术探索。后来,他从一名普通电工成长为城市道路照明领域的行家里手,曾任中国市政工程协会城市道路照明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第二任班长景连仲带领员工不辞辛苦,对技术精益求精,多次圆满完成重大任务,华灯班拿到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他本人也被评为北京市劳模。第三任班长王铁龙被评为国家电网公司劳模,他常常自诩“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干着神圣的工作”,卸任之后依旧在技术革新上发挥余热。

      第四任班长孟庆水参加工作时,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第一年,回首往事,他感慨颇多:“最早清洗检修华灯时,得用碗口粗的杉篙搭脚手架,搭架子就得半个小时。干完一棵灯杆,要挪三四次架子,一天当中爬上爬下不知多少回。后来,有了检修车,但也是功能不全、效率不高,劳动强度大。如今,咱们用上了现代化的华灯作业车——‘中华第一车’,电脑操控、液压装置、自由升降、移动平台、循环用水等一应俱全。干完一棵灯杆,快的只要15分钟。”说到这里,他充满着自豪感。

      记者见到第五任班长陈春光和两位副班长韩国强、郭鑫琳时,三个年轻人正在“中华第一车”作业平台上忙碌着。

      陈春光介绍说:“清洗检修华灯,第一是在盛夏高温天气下;第二要避开天安门广场和十里长街的交通高峰期;第三就是每一盏灯烛都要清洗和检修一遍,很脏很累。”今年的京城暑热真是一浪高过一浪。因为交通的要求,清洗检修作业都在上午10时到下午4时这段时间。记者现场体验,头上没有任何遮挡,烈日蒸烤,作业平台上达到50多摄氏度。要是在三伏天,不知道会如何炽热!

      1976年出生的陈春光,毕业于重庆大学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高级工程师、国家电网北京市电力公司优秀共产党员,曾经获得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优秀职工科技成果一等奖。他的发明成果很有意思:在一棵灯杆上,可以因地制宜,按需选配,加入智能照明、通讯微基站、无线上网wifi、气象监测、信息屏、电动汽车充电桩等十几项社会服务功能,在中国城市照明领域独树一帜。韩国强、郭鑫琳也是年轻的技术骨干,都是党员。在北京市技能大赛配电线路专业的激烈较量中,韩国强、郭鑫琳和另外两名华灯员工一起进入前10名,韩国强还夺得第一名。这几年,在陈春光的带领下,华灯班从生产实践出发,创新技术26项,获得科技专利18项。

     

      “路灯世家”新一代的情怀

      现任华灯班党支部书记、北京市城市照明管理中心优秀党务工作者宋晓龙,出生于“路灯世家”,他和祖父、父亲三代人,干的都是路灯工作这一行。回忆祖父宋志龄,宋晓龙说,老人十几岁就在路灯队当学徒,换灯泡、架电线、检修线路,什么工种都干过。宋晓龙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天晚上祖父都要外出工作,天刚擦黑就出门了,骑着自行车,带着工具、零件,回来常常是夜半时分。受家庭影响,宋晓龙考入了电力技校,每次回家见到祖父,老人还时常过问一些课程问题,宋晓龙回忆,与老人聊得最多的还是安全用电的话题。

      回忆父亲宋春生,宋晓龙说,父亲上山下乡返城后,赶上路灯队招工。经过职工夜校培训,父亲在同龄人当中,文化考核、技术考核双获第一。后来,父亲也开始了巡线、查线、修灯、查灯的工作,和祖父一样,都是骑着自行车四处奔波;不一样的,就是晚上出去、早上才回来,整夜见不到人,常常宋晓龙出门上学了,父亲刚睡着。记忆当中,那是1984年,国庆35周年,很长时间都不知道父亲干什么去了,后来得知是参加国庆盛典保障任务了。

      在华灯班的年轻人眼中,宋晓龙就是一位好大哥、好师傅。他处处以身作则,尊师爱徒。一次桑拿天,清洗检修华灯,收工时,他细心地发现,提前准备的20包人丹、两盒十滴水和藿香正气等解暑药品都给用光了。“在高空、高温条件下作业,大家真不容易。瞬间我的心里一阵酸楚,我发誓,一定要把大家照顾好。”宋晓龙有感而发。

      华灯班还有一支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就是宋晓龙。几年来,这支党员服务队开展了“六进三送”活动,即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医院、进乡村;送增值服务、送阳光服务、送亲情服务。宋晓龙介绍说,党员服务队最初成立时,自发设置“共产党员连心卡”,卡上有队员姓名、联系方式和监督电话,24小时全天候服务。再后来,提出了“多伸一把手,多修一盏灯”的口号,致力于解决老旧社区照明问题,成为党员服务队的行动指南。截至目前,他们已在300多个老旧社区义务安装6000多盏路灯。2018年,华灯班共产党员服务队被国家电网公司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服务队。

      华灯班点亮华灯,光耀华夏。

    网站编辑:唐明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