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忠诚写在“西陲第一哨”
    发表时间:2018-10-09 来源:党建网-《党建》杂志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忠诚写在“西陲第一哨”

    ——新疆军区某部斯姆哈纳边防连见闻

    本刊记者 孙进军

     

     

    国庆节前夕,官兵们巡逻在边境线上。 孙进军摄

      如果说,新疆是中国版图“雄鸡”的鸡尾,那斯姆哈纳便是鸡尾上的美丽羽毛。地处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边界的新疆乌恰县吉根乡斯姆哈纳村,是祖国每天送走最后一缕阳光的地方,距离首都北京约5000公里。驻守这里的新疆军区某部斯姆哈纳边防连,被誉为“西陲第一哨”。国庆节前夕,本刊记者来到了“西陲第一哨”。

      9月的帕米尔高原,茫茫戈壁,一片灰黄,连绵的远山已披上银装。

      斯姆哈纳,柯尔克孜语意为“堆放铁丝的地方”,因过去在此堆放运往苏联的铁丝而得名。这是一个以放牧为主的柯尔克孜族村庄,也是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的陆路通道。新疆军区某部斯姆哈纳边防连就驻守在这里,被誉为“西陲第一哨”。56年来,一代代官兵用忠诚与奉献谱写出一曲曲卫国戍边的壮歌。连队先后1次荣立一等功、5次荣立二等功、6次荣立三等功,被原兰州军区授予“西陲戍边模范连”荣誉称号。

     

      荒漠戈壁建起“绿色家园”

      巡逻归来,已是晚上10:30分,此刻的斯姆哈纳仍如白昼。这里与内地有着3个小时时差。

      “敬礼!”行至离连队300米处的一棵胡杨树下,连长朱建全下达口令,官兵们列队敬礼。朱建全说,这棵树叫“扎根树”,已在此伫立了500余年。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它已成为斯姆哈纳的一张名片,也是戍边官兵的精神象征。每年新兵入伍、老兵离队,大家都不忘在树前拍照留念。

      眼前的胡杨树,粗壮高大,树干遒劲,枝繁叶茂,昂首傲立,给人一种不屈不挠、催人奋进的感觉。石碑上“扎根树”三个红字十分醒目。在新疆,胡杨树被称作“英雄树”。这是一棵有故事的树。1962年8月,边防某团派出一支小分队来此勘察设站。首任站长施秋根、教导员杨亲锁带领13名官兵,牵着三峰骆驼,身背一口铁锅,在寸草不生的戈壁滩上跋涉了七天七夜,也未找到适合生存的驻扎地。

      面对“抬头雪茫茫,低头土黄黄”的雪域荒漠,官兵们心灰意冷。“看,树!”施秋根指着远处一棵生机盎然的胡杨树,欣喜若狂地说道:“树能活的地方,人就能活!”

      “三峰骆驼一口锅,几根木棍撑地窝。”从此,官兵们喊着“不做雪山的奴隶,要做雪山的主人”的口号,迎风斗雪、艰苦创业,硬是在这里扎下了根。

      “不屈精神最终战胜了恶劣环境!”朱建全说,起初种树,栽了死、死了栽,栽了又死、死了又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官兵们硬是在戈壁滩上植出一片绿洲。

      走进连队营区,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美丽画卷:绿树成林、小桥流水、马羊成群,“落日公园”“彩虹桥”“国门哨”“戍边楼”“小西湖”“刺玫园”等十大景观,与记者一路上看到的乱石荒滩形成鲜明对比。朱建全介绍说,连队现有杨树、红柳、沙棘等6万余棵,绿化覆盖率达90%以上,已成为边防线上一道亮丽风景线。

      “经过一代代官兵的努力,不光环境绿了,战士餐桌也更丰富了。”朱建全说,白菜、土豆、罐头、粉条,过去曾被官兵戏称“四大名菜”。因营养不良,头发脱落、嘴唇干裂和指甲凹陷等症状,一直困扰着官兵健康。连队荣誉室,至今还摆放着一个老式石磨,那是35年前炊事班长胡河探家时从河南老家背回来的,为的就是让战友吃上豆腐,喝上豆浆,增加营养。

      午饭时间,记者走进连队食堂。餐桌上,六菜一汤,荤素搭配,三种主食,让你顿时忘记了自己身处边关。“这些绿叶子菜,都来自我们的蔬菜温室大棚,如今官兵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鲜蔬菜。”朱建全对记者说道。

      记者漫步在营区,连队新貌处处可见:新营房内,空调、淋浴、冲水马桶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学习室内,各类报刊书籍应有尽有,全军政工网随时可以登录浏览;蔬菜大棚里,西红杮、黄瓜、茄子、辣椒等长势良好,生机盎然……

     

      风雪边关筑起“钢铁堡垒”

      在中吉边境我方一侧的77号界碑附近的界桥上,20名官兵在指导员卢树军的带领下,全副武装,整装待发。这一天,正值连队所在边防团政委谢建乐下连蹲点,也随队巡逻。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卫国戍边的职责使命不能变!”谢建乐欣慰地对记者说,“56年来,连队始终坚持一个好传统:每逢重大任务和危险时刻,冲在最前面的总是党员干部,他们用忠诚和信仰在风雪边关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堡垒’。”

      沿着边境线,官兵们向着7公里外的79号界碑挺进,对伊尔克什坦山口进行管控。帕米尔高原上,崇山峻岭之间,一条迷彩色的队伍逶迤向前。据指导员卢树军介绍,连队戍守的139公里边防线,有21个巡逻点在海拔4500米以上,最高点达6020米。“官兵们每月要到这荒无人烟的巡逻点巡逻2至4次,平均每次往返300公里。”卢树军说。

      “为了祖国和平安宁,只要不倒下,就要去冲锋!”优秀共产党员、四级军士长高成坚定地说。已在连队服役15年的他,每次巡逻无论多苦多险总是往前冲,尽管自己也因缺氧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海拔越来越高,风越来越大,路越来越险,天空飘起了小雪,不时有官兵摔倒,个个脸上黑紫。

      “每巡完一个山口都要回宿营点,次日再向另一个山口出发,整个巡逻呈扇形展开,直到全部山口到点到位。”一边前行,指导员卢树军一边向记者介绍,“途中要翻越9座高山、过4条冰河,随时还会面临暴风雪、雪崩、泥石流的威胁。”

     

    界碑前的宣誓。 孙进军摄

      去年9月的一天,卢树军带队去远山口巡逻,筋疲力尽的官兵正要翻越6号山口达坂时,山顶突然传来一阵吱吱声响。“危险,快躲进山壁后!”经验丰富的卢树军大喊一声。战士们刚闪到峭壁后的石缝,就听见“轰隆隆”一阵巨响,一推乱石裹挟着烟尘从天而降,官兵们顿时惊呆了。他们这才意识到:塌方了。

      那年,上士金学华骑马巡逻途中突遭地震,性格暴烈的军马受惊,前蹄猛地立起,把金学华甩了出去,额头磕出一道大口子,鲜血直流,至今还留有伤疤。还有一次巡逻,身材矮小的上等兵张国斌骑着一匹瘦马蹚冰河。行至河中心时,马一下子被湍急的水流冲倒,张国斌也随之跌入冰河,险些被洪水冲走。

      “关山突兀边云长,清湫冷水入横塘。漏残月黑听犬吠,夜半霜重看夕阳。前山飞雪后山雨,初夏浅草仲夏黄。怨女何须为君悔,立马西陲是儿郎。”巡逻归来,政委谢建乐情不自禁地吟诵一位将军为连队创作的这首边塞诗。

     

      丝路国门搭起“友谊之桥”

      离“西陲第一哨”不远处,是中吉过境仅有的两个口岸:一个是伊尔克什坦口岸,一个是吐尔尕特口岸。这里是连通中亚五国以及土耳其、伊朗的要道,也是新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吉两国贸易不断扩大,通关中外客商越来越多,每天都有数百台货车出入国门。

      “身处丝路国门,时时代表国家。”站在哨楼上,哨兵海斌对记者说道。哨楼对面,山坡上用石头砌成的中国版图“雄鸡”清晰可见,中间的五星红旗和六个红字“祖国在我心中”鲜艳夺目。极目远眺,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列宁峰白雪皑皑。

      走近边境线,由于界河很窄,记者可以清楚地看到吉方界碑上的文字和哨楼上的哨兵。按照边防界碑设立“同号双立”的原则,两个国家都在同一地点各立了一块界碑。中国的界碑是灰色大理石底料,厚重雄浑;吉方的界碑具有典型的俄罗斯风格,像哥特式的塔楼,并涂成橘红色。

      不远处,记者看到两支身着迷彩服的队伍,沿着各自的国境线蜿蜒前行。团政委谢建乐介绍说,这是连队定期组织的两军联合巡逻。作为边防军人,既要坚守国门,也要通过不同形式的边防交往,促进两军间的了解与信任,预防冲突、避免战争,在丝路国门搭起“友谊之桥”。

      今年7月的一天,前哨班的哨兵通过瞭望发现,距离哨所3公里处有一辆吉方货车因车速过快翻入路基,导致后面数十辆货车被堵。接到情况报告后,连长朱建全带领快速反应分队,仅用13分钟就赶到现场,拖出并抢修受损车辆,为受伤司机包扎伤口,快速恢复道路通行。行进中的吉方货车司机,纷纷将大拇指伸出窗外,有人还操着生硬的汉语说道:“中国军人,真棒!”

      “默默地值勤站岗,巡逻着祖国的边防。若问我为什么坚强,我将自豪地告诉你,祖国在我的心上……”在喜迎祖国69华诞之际,站在写有“身在西陲前哨,心向首都北京”的“前哨桥”上,官兵们又一次列队齐唱军歌《我为祖国守边防》,心中无不充满自豪与力量。

    网站编辑:唐明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