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倾情银坛报党恩
    发表时间:2018-01-04 来源:《党建》杂志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党的伟大事业造就了千千万万个优秀党员,千千万万个优秀党员的智慧力量汇聚成党的伟大事业。在党的事业发展的进程中,一些长期在党的阳光雨露哺育下成长、进步的老党员,因其特殊的成长经历和人生履历,而对党充满着深情。本刊从2018年第一期起开设新栏目《老党员抒怀》,请那些对党无限热爱、无限忠诚的老党员吐露心声,也让我们听听他们入党时的“初心”和情怀。首期请到的是享誉影坛的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于洋。2017年12月2日,是于老入党整整70周年的日子。 ——编 者

      

    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原团长 于 洋

      人们从电影上看到的我,是顶天立地、叱咤风云的英雄。而生活中的我很普通,如今更是一个满头白发、步履蹒跚的老人。人老了,喜欢回忆往事,我也不例外。回顾平生,我最庆幸的事,就是参加了革命,参加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而能够把自己平凡的一生与党的伟大事业联系在一起,在党的哺育下成长,为人民的事业奋斗,我这辈子没有白活。

      我祖籍山东黄县(今龙口市),1930年10月出生。童年留给我的记忆只有苦难。我从来没有见到过父亲,因为在我出生之前,父亲“闯关东”讨生计,就再也没有回来,传说是被日本人放火烧死了。1936年夏天,我还不到6岁,爷爷又去世了,奶奶也在病痛中挣扎。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年轻的寡母只好带着我从黄县去东北投奔姥姥家,一路颠沛流离,辗转到了吉林,寄住在舅舅家里。当时,吉林是伪满洲国属地,是日本人的天下。因为没有“民籍腾本”(伪满洲国户口),我上不了学,尝够了亡国奴的滋味。1941年,我11岁那年,母亲带我回山东老家,走到山海关时,遇见日军盘查“民籍腾本”,我们没有,日本鬼子开口便骂“八格牙路”,还重重地打了我母亲一个耳光,目睹母亲受欺凌,我恨不得冲上去与日本鬼子拼命,是母亲拦住了我,但对鬼子的仇恨已深深地印刻在了我的心里。

    1961年新侨会议期间周总理和会议代表合影留念。前右一为于洋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被日本侵略者铁蹄蹂躏14年之久的东北回到了祖国怀抱,但国共两党又在这里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这个时候我已经懂事了,因为有已是八路军战士的二哥对我的教育,我坚定地选择了投身革命参加党的工作。1946年,我进入长春东北电影公司。当时社会上风传“东影是共产党的大本营”,国民党对东影进步人士残酷迫害,但我毫不害怕,与厂里的艺术家们共同保护人民的“东影”。解放战争开始后,我随东影撤退到了黑龙江兴山县,参加了土改工作和在佳木斯至牡丹江一带“林海雪原”的剿匪战斗。在辽沈战役中,我还参加了围困长春、攻打四平的战斗,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

      在东影,也就是后来的长春电影制片厂,我有幸成为我党培养的最早一批电影演员。我参演的第一部影片是东影拍摄的《留下他打老蒋》,我饰演一个配角,然而却从此走上了电影表演的道路,很快又参演了新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桥》。随后,我的电影表演之路越走越宽,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多,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我电影表演的“黄金期”,主演了《山间铃响马帮来》、《暴风骤雨》、《英雄虎胆》、《青春之歌》、《水上春秋》、《大浪淘沙》等一大批深受观众喜爱的影片,塑造了智勇双全的解放军侦察英雄、信仰坚定的地下党领导人、追求真理的青年学生等众多形象。70年代,在严峻的“文革”时期,我还主演了故事片《火红的年代》、《第二个春天》,虽然影片难免带有“左”的烙印,但我在影片中塑造的具有大无畏精神的中国炼钢工人、战胜技术封锁和重重干扰研制国产军舰的海军军代表形象,还是打动了很多观众。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的创作潜能得到空前的激发,编导和主演了《戴手铐的旅客》、《骑士的荣誉》、《大海在呼唤》等一批优秀影片。以上这些饱含爱党爱国真情、抒发中国人民壮志豪情的影片,点燃了多少人理想的激情,鼓起了多少人远航的风帆!

    于洋和他的夫人杨静主演的爱情故事片《生活的浪花》剧照,摄于1957年。

      抚今追昔,饮水思源,我对党的感情难以言表。为什么呢?是因为党哺育了我,没有党就没有我的今天。一个贫苦人家的孩子,一个还没出生就失去了父亲的孤儿,能够成为党的文艺战士,能够成为在银幕上塑造了众多英雄形象、受到广大观众喜爱的电影艺术家,每走一步,都离不开党的教育和培养。没有党,我这个流落东北的穷小子,就是个亡国奴;没有党,我就没有机会在革命的大熔炉里学文化、学知识、强党性、强素质,最终走上艺术道路,为新中国电影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没有党,就没有我和我老伴杨静幸福的晚年。党,就是我亲爱的母亲。不管情况多么复杂,不管社会风气如何变化,我对党的感情都不会变,那就是终生感激党,永远跟党走。

      我已到耄耋之年,但身体尚好,思路清晰,虽不能登上大银幕了,但有生之年,总还想着能为党的电影事业做点什么。我是一名老党员,首先要做的就是自觉维护党的形象。多年来,我从不拍摄广告,哪怕对方承诺支付很高的报酬,我都婉言谢绝。我不反对别人做广告,但是我觉得自己不适合做广告,因为我在银幕上塑造了很多英雄人物,我不想因为拍广告而破坏了英雄人物的形象,让人们以为我是用英雄的名义来挣钱。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应该有社会责任感,演英雄就要学英雄,戏里戏外都要一样。

      说到这里,我想谈谈对年轻一代青年演员的期望。作为一个历经沧桑的老电影人,我为今天的青年演员高兴,你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长江后浪推前浪”,中国电影事业蓬勃发展,后继有人,我们这些老一辈电影人感到由衷的高兴、激动。特别是2017年中国电影总票房已经突破了500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更让我感到喜悦、振奋,这说明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电影观众群,中国电影事业充满活力。看到许多优秀青年演员、导演和其他电影创作者茁壮成长,我打心眼里感到高兴,有这样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人,中国电影是大有希望的。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也有些知名度很高的年轻演员存在不足,他们中不少是在粉丝的追逐下、舆论的吹捧中成名的,没有吃过苦、受过磨难,表现为精神空虚、浮躁、任性,少数人甚至爆出吸毒、酒驾、嫖娼、聚众闹事、打架斗殴等丑闻,引起了社会公众的不满,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但归根到底,还是要对他们加强教育。我们党历来重视抓意识形态工作,因为意识支配行动,不抓不行。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把欧美、把外国看得什么都好,对此我不敢苟同。我们要加强教育,要培养他们对党的感情、对祖国和人民的感情,要知道,一个对祖国和人民没有深厚感情的演员,永远成不了艺术家。

    在影片《第二个春天》中饰演海军军代表冯涛

      此外,我们还要鼓励青年演员经常深入生活、熟悉生活,塑造真实的、有丰富生活底蕴的艺术形象。艺术离不开生活,这已经是老生常谈。过去我们拍电影,哪一部片子不是到农村、部队、厂矿、边疆去体验很长一段时间生活?记得20世纪50年代初我拍《山间铃响马帮来》时,曾经到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生活了半年左右,那个地方刚解放不久,匪患还挺严重,这正好给我们这部剿匪片提供了真实的生活。我拍《矿灯》时,在门头沟煤矿也呆了几个月,熟悉工人,了解了许多他们与日本鬼子斗争的细节。还有我拍《第二个春天》时,也到海军舰艇部队去体验生活,与官兵们同吃同住同训练。因此我觉得,青年演员要提高演技,要真实地塑造和表现人物,就必须下基层,而且要经常下基层,到最普通的群众当中去了解、熟悉他们。当前青年演员接片子多,走马灯似的穿梭于片场之间,成了“空中飞人”,完全没有时间深入生活,这不是一个好现象。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再次强调了要增强文化自信,这说到了我们这些老一辈电影人的心坎上。2018年已经到了,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国家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欣逢盛世,我还要为党的电影事业献力,为青年一代电影人加油。即使到了天堂,我也会为我的祖国鼓掌!

      (本刊记者慈爱民根据于洋口述整理)

    网站编辑:王高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