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1.jpg
当前位置: 党建网首页 > 新版党建网2016 > 文库专题类 > 党建网专题库 > 专题库 > 深改组1000天 > 专家访谈
贾康:“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发力
发表时间:2016-09-21    来源:央视网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目前,我国正在勠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许多地区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综合性方案和专项方案,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握好哪些要点?主攻方向在哪?跟我们的生活有啥关系?深改问吧特邀著名经济学家贾康,就“怎么看”“怎么干”等关键性问题进行专业解读。

  互动问答

  问从研究的角度看,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答目前中国经济客观需要供给升级,同时结构性分化过程正趋于明显。相应于这番情景,过去侧重总需求管理的宏观调控手段的可用空间已经显著收窄。在“新常态”下,投资尤其是政府常规投资的边际收益率持续下降,国际需求低迷且不确定性明显,国内需求方面的家电、汽车、住房等大宗“耐用品”已基本走完排浪式消费的历程,正在向个性化、多元化和对接“服务型消费”方向转化,结构性的优化细分与升级换代成为发展潮流和经济成长性的新支撑因素。

  中国新时期的增长动力构建,实为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与民主法治化发展过程由供给侧五大要素动力源(劳动力、土地及自然资源、资本、科技创新、制度与管理)合乎规律地优化重构而成的混合动力体系。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这几个要素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供给约束与供给抑制,需要通过全面的制度改革,化解制约、释放经济社会潜力、提高经济增长活力。这是必须紧紧抓住、抓好“矛盾的主要方面”。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追求后来居上的现代化,为成功实施赶超战略,在政府职能方面,必然要有意识地把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相互紧密结合,而且尤需做好理性的供给管理,进而实现把有效市场与有为、有限政府创新性结合的“守正出奇”。

  问如何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答我们从原来货币政策的“从紧”和财政政策的“稳健”搭配,转入“新常态”下的松紧适度(实为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与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搭配之后,要以改革为龙头、结构优化为经济点,坚持有所区别地对待“三农”、社会保障、区域协调发展、自主创新、节能降耗、生态保护、支持深化改革等领域,运用结构性对策加大要素投入的力度和促进相关机制创新改进,这便是通过“供给管理”加强了这些经济社会中的薄弱环节,即增加了国民经济中的有效供给和可持续发展支撑条件,并适应了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的环境建设客观需要。

  问要积极补短板,让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创新,加快社会需要的科研成果成功转化,应如何吸纳、培养更多的高科技人才?政府应该如何去推动科研创新?

  答以改造应试教育和去行政化为重点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以利破解“钱学森之问”,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人才。

  我国从中长期来看,需要在高端“买不来的技术”领域靠原始、自主创新艰难前行,在中高端依靠全面开放和“拿来主义”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集成创新”结合,最终建成“创新型国家”,完成从工业时代经济向与“第三次产业革命”接轨的“中国新经济”的转轨。为力求主动,必须积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支持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和推动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以制度环境和人文关怀培养、引进高科技领军人才;培育创新文化,保护创新热情,宽容创新挫折,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全社会氛围,多元化支持从发展基础科研、实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各个方面的自主创新,提升创新绩效。要充分遵从科研规律,尽快纠正官本位、行政化规则施加于知识分子和创新一线人员的繁文缛节、清规戒律,以激励有力、制约到位、分配合理、管理科学的制度规范,调动全体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使科研投入的绩效水平得到提高。

  问打好降成本“组合拳”,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政策措施配合,真正要“减负”的是哪些方面?

  答结合当前企业的实际情况,应以“负面清单”原则取向,创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高标准法治化营商环境。一是以自贸区为标杆,进一步简政放权,降低门槛、减少准入控制,同时改革监管方式,优化服务,推动全国统一的行政审批标准化改革,建立覆盖所有法人、自然人的全国性信息信用系统,执行统一的市场监管规则,以此最大程度地减少社会交易成本,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二是适度降低社保缴费率,同时加快推进实施基本养老社会保障全国统筹步伐;建立全国统筹的社保体系可结合调入国资经营收益等机制;三是进一步清理收费,降低企业实际综合负担特别是税外负担。

  问在“十三五”开局后,如何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做好经济工作?

  答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追求“追赶—赶超”式后来居上的现代化,大思路定位必然是“守正出奇”,在充分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在政府职能方面有意识地把总量型需求管理与结构型供给管理相互紧密结合,特别是把理性的供给管理作为“十三五”及长时期内“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应当注重制度供给,在新的时期以全面改革为核心,来促进供给端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以此生成经济社会升级版所需的有效供给环境条件,解除供给约束,推动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充分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这是续接和有效增强经济增长动力的“关键一招”,也是从要素投入、粗放增长转向供给升级、集约增长,引领市场潮流而创造需求,得以实质性联通“脱胎换骨、凤凰涅槃”式结构调整的主要着力点。

  问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问题、“三农”问题、生态问题、基础设施等都是短板。全局而言,促经济健康发展形成可持续性,迫切要破解的是?

  答当前,从全局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问题导向”来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三大挑战:其一,我国“半壁压强型”人口分布格局,使经济增长面临巨大资源环境挑战。其二,我国正处于由上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跨越的关键阶段,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我们必须考虑如何避免前面绝大多数许多经济体遭遇的这个问题,争取相对顺利地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防患于未然,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必须通过改善供给环境增强供给动力、提升供给效率、优化供给结构。其三,区域、城乡发展和居民收入、财产差距较大,面临如何弥合城乡二元结构、走向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挑战。

  将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居民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范围,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使人们感受到公平正义,必须实质性地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优化相关制度供给。有效应对上述挑战,解决其中的矛盾和问题,必须更多地注重从供给侧入手塑造新的动力源,形成支撑经济发展升级版的混合动力体系。应以“固本培元”为主旨、以制度供给为核心、以改革为统领,综合实施供给侧管理方略,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问优化供给侧环境机制需要配套改革,对此您认为亟需调整的在哪些方面?

  答需注重以中长期的高质量制度供给统领全局的创新模式,克服短期需求总量及周期调控为主的凯恩斯主义模式的局限性,在优化供给侧环境机制中,要强调以高效的制度供给和开放的市场空间,激发微观主体创新、创业、创造的潜能,构建、塑造和强化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

  主要的政策建议是:1.及时、动态地调整人口政策,从控制人口数量转向优化实施人力资本战略;2.借鉴“地方”制度试点经验,积极审慎推动土地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流转制度;3.全面实施金融改革,积极解除“金融抑制”,有效支持实体经济;4.切实在深化改革中为企业经营创业活动“松绑”、“减税”、“减负”,特别是税外综合负担,激发微观经济活力;5.大力实施教育改革和创新驱动战略,培育高水平人才有效建设创新型国家。应该指出,以上完善供给端的举措,离不开行政、财政、国企、收入分配、价格、投资等多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

  问推进房地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除了推动新市民(鼓励农民进城购房、购租并举)为重点的新住房制度改革,还有哪些措施来去房地产库存?如何看待房产税在去库存中发挥的作用?

  答楼市去库存一定要区别对待。比如三、四线城市要去库存,但也不是千篇一律,而是要根据不同城市做具体方案设计,同时手段上要多样化。目前房地产市场分化严重,一线城市房价上涨过快,应积极加大有效供给,抑制过快上涨。同时,还应统筹楼市顶层制度的设计,加快立法,尽快建立起包括税制改革重头戏——房地产税在内的支持房地产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在房地产去库存政策中,契税调整只是辅助工具,除了税以外,还需要信贷方面的配套政策,以及产品供给形式方面的优化,比如共有产权房、公租房的政策支持可以和去库存结合,二手房市场也可以和去库存联动。

  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否从国外获得借鉴?

  答美国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后采取了一系列的供给管理操作,成为反周期整个过程中间最有决定性的举措,最典型的就是美国动用公共资源对花旗、两房注资,一直到给实体经济层面的通用汽车公司注资,这使得市场预期稳定下来成为转折点,进入复苏过程以后又有油页岩革命、3D打印机、信息高速公路升级、制造业重回美国、对电动汽车的重点支持等等产业政策和技术经济政策的供给,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此外,我们也应借鉴原来供给学派等的一些积极的因素,如注重减税,但绝对不是简单搬用。有人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人照搬美国供给学派减税为主的主张,这个想得太窄了。

  对于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言,是面对全局长远,龙头应该是制度供给,提升整个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形成现代化追赶—赶超过程中的系统工程而支撑社会生产力整体跃升。这比不成体系、且主要侧重新自由主义思维的供给学派宏大得多。我国决策层以这个框架为基础提出的供给侧改革命题,是谋定后动。

网站编辑:穆菁
>>
思想理论
>>
党建论坛
>>
党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