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发挥地域优势重塑经典
    发表时间:2018-03-20 来源:文艺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康式昭  

      
       
      
      
      
      
        日前应邀到重庆,观看了由重庆市川剧院、奉节县人民政府、沈铁梅文化发展基金会联合推出的现代川剧《江姐》。欣喜之余,不免信笔记下涌上心头的话语。算是真切的感受,如实的记录。

      迎难而上 决策高明

      阎肃先生编创的歌剧本《江姐》,完成于半个世记之前的1962-1964年,空政文工团1964年9月4日首演于北京。之后,重庆市川剧院也曾照本改编搬上川剧舞台,由沈铁梅的恩师、川剧大家竞华担纲主演。如今,事隔40多年,为什么又重新拾起,盛装推出呢?这就不得不佩服他们迎难而上、听从召唤、勇于担当、决策高明了。

      说“难”,是指空政文工团的歌剧版,早已唱响神州,高标矗立,断难企及,更难超越。借一句梨园行的行话,难以再从这里讨生活。事情明摆着:歌剧推出一年里,演出即高达286场,平均一天多一场,扣除行程及装台卸台等因素,几乎不间断地天天演。原创歌剧创立的这一辉煌纪录,迄今未被打破。拍成电影,由歌剧版第二代江姐扮演者杨维忠主演,影响也早就遍及全国城乡。而歌剧版此后也已经五度重排,第一代“江姐”蒋祖缋现在已年逾八旬,另一扮演者万馥香已仙逝。第三代“江姐”金曼1984年推出,1992年以此斩获第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四代铁金、第五代王莉等也都光彩照人,广受好评。据说,团里本着传承红色经典的理念,还将第六度、第七度地创排下去,将有第六代、第七代“江姐”面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该剧早已成为民族歌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永葆艺术青春的舞台精品。

      至于推出川剧版的决策,剧院的朋友们表示,就是为了响应党的十九大号召,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他们在说明书中郑重地写道:“江姐,中华民族无数革命先烈中的一员,一个永远活在中华儿女心中的名字,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她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使得我巍巍中华的浩气长存,将永远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勇往直前。”他们还特别声明:“《江姐》这个发生在重庆的红岩故事,此次用川剧演绎,是重庆本土优秀传统戏曲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强势结合。江姐的英雄故事始于重庆,是影响几代人的永恒经典”。

      原来,他们此举一是为乡贤、为革命英烈立传,二是用老百姓稔熟的本土艺术样式表达。这既表现了他们的责任担当精神,又展示了他们的智慧。一句话,用心良好,决策高明。

      艺术自信 发挥优势

      果然,完全不出我的预料:演出现场,气氛热烈,掌声不断。观众用行动表明了对剧作的认可,实践也证明了决策的可行。

      这一切,我想了想,可能基于下述原因。

      其一,“百货中百客”。艺术鉴赏对不同观众来说,原本就千差万别,不可能也无需强求一律。而川剧对于川人来说,好比“麻辣烫”,早已习惯成自然,不可或缺。将歌剧转换成以川剧出之,则自有一番亲切感。

      其二,歌剧本《江姐》不乏川剧因素,谓之近亲,也未尝不可。盖因阎肃先生虽祖籍保定,并非川人,却是9岁入渝,重庆上学,重大毕业,渝地入伍。他熟悉渝中风情,剧作也透着川渝的幽默。“蒋对章(谐江队长)”的调侃,几乎就是为川剧设置的。再加上满口川味,满纸川情,改作川剧,完全是顺理成章,毫无阻隔。

      其三,“川剧皇后”沈铁梅的艺术魅力。人们尽知,戏曲是“角儿”的艺术;“角儿”,有纯天然的亲和力和号召力。铁粉追星,可以痴迷到演到哪儿,追到哪儿,一场不落地热捧。在一定意义上说,名角就是票房。

      铁梅不仅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清纯甜美,百唱不倦,而且出身梨园世家,得天独厚。父亲沈福存是久享盛名的京剧名伶;母亲工川戏,是剧团台柱。她婴幼儿时期的“摇篮曲”,便是父母的京、川小戏小曲。进入艺校,师承川剧大师竞华,还受到过校长许倩云大师等的指点。再加悟性高,有毅力,勤奋好学,善于汲取,勇于采纳,大胆创新,她很快脱颖而出,成为“川剧声腔第一人”。有幸的是,勤奋有了回报:她成了西南地区唯一的梅花大奖(即三度梅)的获得者。

      川剧版《江姐》中,她担纲主演江姐。首先是充分发挥声乐优势,唱得极好,高昂处响遏行云,低回处润物无声。剧场里一次次响起掌声,为她的演唱鸣响。表演上,力求深入人物内心,演活英雄,让既高大又平凡、既严肃又亲切、既坚毅又聪慧,集女儿、妻子、母亲于一体的江姐形象,深深嵌入每一个观众心里。

      我看过沈铁梅演出的许许多多戏,就新创剧目而论,最富特色的是《金子》《李亚仙》和目前的《江姐》。这几个艺术形象性格迥异,气质不同;有古有今,有强有弱。对演员来说,无一不是极大的挑战。

      其中,土霸王家原野的小媳妇金子,性格泼辣、野性,撒娇、刁蛮,敢爱敢恨,敢作敢为;虽然善良、智慧,却始终摆不脱悲剧的命运。沈铁梅演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栩栩如生,活龙活现。“金子”形象的成功塑造,为沈铁梅带来了梅开三度的荣誉。

      古代女性李亚仙的形象展示,相对说难度小一些,毕竟古装戏在传统川剧中司空见惯,也滥熟于心了。只要把“刺目劝学”的良苦用心和坚毅绝决的深沉表现充分,令人同情、促人敬重就是了。

      革命英烈江姐则不然。对于沈铁梅来说,这是个全新的形象,一个从未表现过的人物,难度之大,超过既往。沈铁梅抱着虔诚而崇敬的心理,勇于挑战的坚毅,接下了这一艰巨的任务,并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高标准,苛求自己表演艺术的突破。不知道熬了多少不眠之夜,不知道流了多少辛苦的汗水(也许还有焦急的泪水)……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成功地塑造出江姐生动丰满、朴实坚韧的艺术形象。观众们认可了:这就是江姐,这就是可亲可爱的江姐。

      我深以为:铁梅的表演艺术又有了新的突破,进而攀上了新的高坡。她塑造的艺术形象走廊中,又增添了一个崭新的形象。沈铁梅在功成名就、早已斩获梅花大奖的今天,不忘进取,尤其难得。

      川剧版《江姐》的二度创作,除前述铁梅担纲主演外,还集聚了一批优秀人才:总导演任庭芳、灯光设计邢辛、乐队指挥王晓刚、舞美设计边文彤,统统是业界翘楚。演员中,还有两朵“梅花”:扮演甫志高的孙勇波,扮演沈养斋的胡瑜斌。可谓人材济济,阵容壮大。观者普遍认为:这是原创歌剧之外,改编作品的上佳之作。可望巡演全国,创出佳绩。

      尚有不足 三点期盼

      川剧版《江姐》推上舞台,已经取得初步成功。但从高标准严要求看,还有不足。提三点希望:一,音乐唱腔更川剧化,更美更好听;二,舞台呈现更戏曲化,更活更灵动;三,剧本与时俱进可小做调整。

      先说音乐唱腔。据说,阎肃同志剧本写就后,音乐唱腔设计姜春阳、羊鸣、金砂三位辛苦一年拿出了全剧设计,领导听过全盘否定,三个字:“不好听!”他们只得重新找“老师”,听川剧、清音,找京昆、地方戏……从川莱“怪味鸡”中找到灵感,确定在“川味”、“怪味”上下功夫,又花一年多完成。其中,随处可见川剧音乐的踪影。有人说,是川剧音乐救助了《江姐》,有一定道理。那么,既然川戏音乐能帮歌剧的忙,改作川剧版,人们自然有理由要求更加发挥川剧音乐的优长,设计出更好听的唱段,一如歌剧经典唱段似的广泛流传。现在演出本还主要采用40多年前的设计,而竞华等四位作曲家均已故去。如今再推舞台,似应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次说舞台呈现。能够看出,导演组在独创方面已下了许多功夫。“绣红旗”的画面,以狱友们最终用彩绸勾勒出一幅“五星”的图案呈现,就完全不同于歌剧的处理,很有创意。我以为,还可以在戏曲虚拟化、假定性等“写意”方面多下功夫,设计出新的手段、新的画面,使之更活、更灵动。不要局限在对歌剧照猫画虎的“描红”上。

      关于剧本。歌剧本已然成为经典,绝不可乱改。但适应戏曲的特点,随着观众审美需求的演化,与时俱进地做些适度调整,应该还是许可的,甚至是必须的。比如,第一场朝天门码头的戏,就可稍减头绪,使之更集中等等。当然,任何改动都必须慎之又慎,精心操作。

      

    网站编辑:穆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