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文艺评论是“高精尖”的智识创造
    发表时间:2018-08-23 来源:中国文化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作者:赵凤兰

     

      时下,有些人对文艺评论以及从事这一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人的素质存在着一定误解。在他们看来,文艺评论家过的是“二手生活”,他们必须在有文本的基础上才能实施评论,因此谈不上创造;有人甚至认为,只有那些当不了作家和艺术家的人才到评论界混饭吃,这些说法显然是对文艺评论工作的误读和轻视。在众声喧哗的全媒体时代,尽管人人都有麦克风,但并非人人都能成为评论家,就如同人人都能开口讲话,但并非人人都能成演说家;每个人都能提笔写字,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作家。如果把写作言说这一舆论表达比作金字塔的话,评论则是位于金字塔塔尖的那一部分。它是一项独立而复杂的文化思维活动,是一种非常重要又极其高级的精神创造。

      郭沫若先生曾说:“文艺是发明的事业,批评是发现的事业。文艺是在无之中创造,批评是在砂中寻出金。”此话言简意赅地道出了创作和评论这艘文艺双桅船的关系及其真谛。固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评论建立在创作文本的基础之上,没有创作的繁荣,评论将无从谈起。但这并不意味着评论就是作品的“附庸”和“婢女”。评论有它自身的宇宙,其写作本身也是一种充满才思与激情的有难度的精神创造。它的难度在于,它不是隔靴搔痒的印象式点评,也不是枯燥、冷漠的理论分析和说教,而是超越一般随感式批评进入理性思辨的艺术钻探,是引导人们认识艺术、塑造公众心灵世界和审美理想的精神纽带。它不仅要求评论家要有优渥于常人的艺术直感和审美发现,还要具备广博的学识、前瞻的思维和宏阔的艺术视野。正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优秀的文艺评论都离不开广博的艺术积累和理性的深度、历史感,评论家只有具备了穿透文本的前瞻能力和透视能力,才能结合当下的社会思潮和文化变迁,站在时代的高度和艺术史的坐标下,对文艺作品进行有价值的梳理和研判,为文艺创作的思想内涵和美学品质提供智力支持。

      文艺评论之高难还在于它是孤独而艰辛的精神勘探。当下,创作和评论的关系时常处于相爱相杀的对立与纠缠中。一边是各种哗众取宠、曲意逢迎的溢美式评论;一边是迎头痛击、求全责备的谩骂式批评,这样的评论只能起到宣传性软文和破坏性攻击的作用,无法为文艺作品正衣冠。而真正有见地的优质评论则需要评论家倾注大量精力认真研读文本、理性思考问题,并作出深中肯綮的评价。评论家是以理解文艺为业的人,他们与创作者的关系,既非法官和导师的关系,也非酬和与附庸的关系,而是建立在对文本的敬畏和信仰基础之上的平等对话关系。评论家以评论的方式与创作者共建精神大厦,如同共同追求一个理想的伴侣,他们带着对社会生活和人生真谛的思考和鲜活的感受力进入文本,通过解读作品,阐明艺术作为一个生命世界所潜藏的精神价值和秘密。真诚负责任的评论家在评论作品时,通常能够设身处地地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本着作者创作时的精神去阅读他的作品。他们的目光可能是犀利的,言语可能是冷峻的,但背后的感情却是热烈的。他们怀着鲁迅所说的“对文艺的热烈的好意”和对艺术一往情深的爱去理解作品,用独到而富有创造性的见解与公众分享艺术的真谛和精神世界。

      文艺评论的艰深在于它能使“当局者清”。通常而言,评论家都是才情勃发、目光如炬的智者和高人,他们拥有一双创作者没有的眼睛,能够照见艺术家未曾体察的部分,见常人之所不能见,发前人所未能发。英国诗人艾略特说:“我最为感激的批评家是这样的批评家,他们能让我看到过去从未看过的东西,或者曾经只是被偏见蒙蔽的眼睛看到过的东西。”可见,评论贵在拨云见日、梳理得失,评论家如果缺失了这一素质,便只能匍匐在文本的脚下,让自己的脑袋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无法对作品进行高屋建瓴的梳理和廓清。评论家是帮助创作者梳理作品、指点迷津、打开脑洞之人,他们拥有敏锐的眼力、判断力以及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意识,能一剑封喉地洞察和点醒作者的局限,理解作品的深层意旨,指出作品何为亮点、何为唾点,并给出言之有物、富有前瞻性的分析引导,最终使作品突破庸常,抵达理想之境。然而,一个优秀评论家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长期的艺术积累和沉淀,同时还要以哲学、美学、艺术学、社会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为依托,评论家只有具备了这些专业的通识和素养,才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从高处着眼,跳出文本内部,让思想溢出到历史和社会层面,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对艺术和生活进行整体透视和冷峻反思。

      此外,文艺评论也是“走心”的审美之旅,这种美一方面体现在对作品的审美鉴赏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对评论文字本身的审美追求上。众所周知,文艺作品是人类以审美的方式把握世界的精神产品,文艺评论的责任是通过挖掘作品的艺术价值,来引导人们的审美鉴赏。当前,不少评论家善写作,却并非有艺术感觉;一个光有学问而不具备敏锐审美能力的人是成不了评论家的,正如作家木心所言:“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评论家承担着“审美导师”的重要职责,能否充分理解文艺作品的审美意蕴,并从中品味出智慧、趣味、美感和味道,这是成为一个合格评论家的基本素质和前提。另外,就评论写作而言,好的文艺评论充满文采,它本身也是一篇集感性、理性、审美、想象于一身的美文,是生命、精神、想象力在艺术世界里的深呼吸。正如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庞井君所言:“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把作品人格化,最好的文章,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使文章活起来,为读者提供一个气韵生动的‘生命体’。”法国哲学家福柯在谈到心中理想的批评时说:“我忍不住梦想一种批评,这种批评不会努力去评判,而是给一部作品、一本书、一个句子、一种思想带来生命;它把火点燃,观察青草的生长,聆听风的声音,在微风中接住海面的泡沫,再把它揉碎。我喜欢批评能迸发出想象的火花。它不应该是穿着红袍的君主。它应该挟着风暴和闪电。”可见,优秀评论家的文字饱蘸个性激情和精神体温,它们不是机械的表达、枯燥的评说,而是通过批评深刻阐明评论家对文艺的热爱和发现。这样的文字融美感描述与理性阐释于一体,本身也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即便读者未看原作,也能通过评论家充满启迪的智性文字开启艺术的精神之旅,这正是优秀评论家和优美评论文字的魅力之所在。

      文艺评论是独立而高贵的精神文化活动。虽然它是文艺创作活动的延伸,却拥有自身独特的存在价值和品格。优秀有“言值”的评论体现的是创造性的智识劳动和高超的写作造诣,只有那些敏锐、渊博、独立、真诚的评论家才能领略其中奥义。

    网站编辑:穆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