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文化的自信,精神的家园
    发表时间:2017-11-16 来源:解放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毛时安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着自己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理念、理路和表达方式,是中国人血脉中流淌的文化基因。同时,又积淀着人类共同的价值要素,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不等于西方。我们有些学人在提及“世界”一词时,往往把词义内涵简单转换成“西方”。在今天中国知识界所谓的“世界主义者”视野里,其实一直没有欧美以外国家的身影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现时代”、现在进行时地作用于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又是“超时代”的、未来进行时地作用于一个民族子孙万代未来灵魂建设的长远精神资源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没有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故宫,望着此起彼伏的红墙黄瓦,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来访的美国总统特朗普说,文化没有断过流的,始终传承下来只有中国。我们这些人也延续着黑头发、黄皮肤,我们叫龙的传人。这是对文化自信的最充分、最有力的表达和肯定。

      当代中国所创造的30多年来人类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迹般的发展,其力量来源于文化的深厚土壤。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深沉最本质的记忆。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从神话传说的久远年代一路披荆斩棘,几度辉煌几度曲折走到现代、走到新时代的文化创造。是历史长河中滔滔不绝的浪花,生生不息地在历史的地壳深处推动着一个古老民族艰难地前行。这对于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中华民族尤其如此。历经数千年岁月的冲洗,全世界只有中国文字的形体岿然不动。“没有中断过”,是一种何等蔚为壮观的文化现象啊。从岩石上的象形图案,历经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大篆、小篆和各种书体写法的变化,始终坚持着“书同文”的文化原则。全中国全世界的中华儿女,不管你生活在何处用什么方言什么口音,你都能用方方正正的汉字毫无障碍地进行流畅的书写、记载和交流。文字,是文化最核心的载体,最本质的形态。正是依靠这一核心的载体,繁衍了中国文化独有的千姿百态,包括文学的诗词歌赋文小说,书法的各式书体,数以千百计让人眼花缭乱的戏曲和民间艺术,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浩瀚壮观的文化奇迹之一。这块土地上生活的祖祖辈辈的中华儿女,创造了从远古神话、先秦诸子、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直到新民主主义文化、当代社会主义文化。灿烂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像绵延不绝的长江、黄河,孕育滋润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这是中国人民也是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世界眼光”不等同于“西方眼光”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着自己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理念、理路和表达方式,是中国人血脉中流淌的文化基因。同时,又积淀着人类共同的价值要素,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因为一百多年来中国的积贫积弱,落后挨打,因为西方文化的强势挤压,在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下,在一些知识界的朋友,而且是一些相当有话语权的人士中,出现了“数典忘祖,言必希腊”及言必欧美的文化倾向。凡是欧美的,左也好,右也好,永远都好。简单粗暴地对待自己的文化传统。凡是中国的,横不对,竖不对,总是不对。永远在用他者的眼光挑剔不已。其实,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古代中国遥遥领先于欧美达千年之久,而落后只是近两三百年的事情。而且,人类文化从来就是和而不同的,从来就没有高下优劣之分。从20世纪到21世纪,中国能再度实现对西方的追赶和超越,有我们开放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关系——应该指出的是,这种开放吸收消化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自信——但其中积健为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秀文化传统凝聚起来的精神力量,在总体上发挥了巨大的助推作用。有人说,要从世界看国家,不要从国家看世界。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个人是认同的。毫无疑问,需要用开放的胸怀、世界的眼光看中国,但问题是,我们更需要立足中国文化广袤丰厚的大地,用中国的眼光看世界。二者不可偏废。而且,更重要的还是用中国的眼光看世界。立足自我,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世界不等于西方。我们有些学人在提及“世界”一词时,往往把词义内涵简单转换成“西方”。坦率地说,在今天中国知识界所谓的“世界主义者”视野里,其实一直没有欧美以外国家的身影。所以,把“世界眼光看中国”变成了“西方眼光看中国”。在西方学术界历史学逐渐摒弃西方文化中心论,提出大历史观的同时,我们却隐约看到了西方文化中心论不褪的阴影。

      “把根留住”,需要文化定力的支撑

      我们还清晰记得1999年底人类刚进入新世纪时的普天狂欢。但自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并没有如我们当时迎接新世纪时那么让人乐观,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巨大的不确定性。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2008年底由次贷危机引发的至今拖累世界经济复苏的金融海啸,西亚北非的持续动荡,难民潮的冲击与“人权”等西方固有价值观的冲突,持大一统欧洲理想模式的欧盟遭遇英国退欧的震荡,以及近年欧洲极右翼思潮、民粹主义、种族主义等的活泛。全球处在一个充满撕裂和无序的文化状态中。简单地照抄西方文化实现人类的现代化,已经遇到了现实瓶颈。一个动荡而不确定的时代,需要坚实有力的文化定力的支撑。更何况,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一百年中国梦的长征途中,一定要有忧患意识。

      人类历史的发展证明了一个基本事实,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人都是文化长期塑造影响的结果。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类生活中存在着一种影响制约我们思想行动的集体无意识。这种无意识,就是文化。毋庸讳言,现代化在给人类生活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和心理冲击。这就是传统文化的失落和湮没。这种失落和湮没,造成了现代人精神“无根”的空洞、虚空和无力感,成为文化原野上永远的漂泊者、流浪者。从而使“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到哪里去”成为了现代人最为普遍的精神焦虑。就像一首《把根留住》的流行歌曲唱的那样,“多少面孔茫然随波逐流,他们在追寻什么?”“把根留住”,也成了现代人共同的文化愿景。事实上,诞生在人类文化轴心时代,几千年积淀下来并且在不断生长着的儒道互补,诸子百家以降的中国文化传统,是我们也是人类最可珍视的文化财富。儒家学说文本《论语》109次提及“仁”。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是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人相处的许多基本原则。譬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和谐大同等。道家学说以道为核心,道可道,非常道,大道至简、大道无形,还有对大自然的顺应、对过度贪婪不欲的节制、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等,为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相处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思想资源。这些是中国文化和人类文化中最可宝贵的财富之一,也是解决现代人类精神困境、精神危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孔子和老子,已经引起西方自然科学家和人文思想家中许多杰出人士的高度关注。我们完全不必要数典忘祖。但是很遗憾,我们有些知识分子朋友,常常以自己的浅薄和无知,简单粗暴否定我们伟大先贤留下的最值得珍视的文化遗产。而在西方思想界,有谁这样对待过苏格拉底、柏拉图呢?

      文化自信,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文化自信,就是为我们提供“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坚定、坚强、具有战略意义的文化定力,从中汲取源源不断、常用常新的思想资源,从而为每一个现代中国人构筑一座来自几千年历史积淀,却始终生机勃勃气象万千如星汉灿烂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现时代”、现在进行时的作用于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又是“超时代”的、未来进行时地作用于一个民族子孙万代未来灵魂建设的长远精神资源。对内可以成为我们万众一心,克服、战胜艰难险阻的巨大向心力、凝聚力,对外也可以在处理国与国关系时掌握话语主动权,不战而屈人之兵,产生“以理服人”的作用。如由天下大同衍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而不同的相向而行,合作共赢的相处之道。坚定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

      毋庸讳言,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尤其是“五四”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和命运,一直是一个争议不断的重要命题。文化自信,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泥古复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新时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对于外来文化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既不简单拿来,也不盲目排外,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可以说,它充满了理性、科学的精神,极其有效地化解了鸦片战争和五四运动以来对于传统文化的各种或激进或保守的看法,采纳了论争中的各种积极成分,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从容、自信、大度的气概。文化自信,就是要在文化上既不妄自尊大,更不妄自菲薄。

      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有着文化自信的民族,有着对外来文化极其强大的兼收并蓄的消化吸收然后同化的功能。佛教两汉年间从西域传入中国本土,在中国文化的土壤里生出了具有强烈本土特色的禅宗,然后还传至东邻日本和中国周边其他国家。今天中国民乐中的琵琶、胡琴等许多乐器都是西汉年间从波斯等地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逐渐变成民族乐器大家庭一员的。我国唐代蔚然成大观的近体诗,则是结合汉语语音特点,借助印度梵音音律,经沈约总结成四声八病,最终形成了近体诗严谨到几近完美的抑扬顿挫的格律,并出现了杜甫这样的诗圣。在海通困难的西汉时代,我们的伟大祖先就以穿越茫茫戈壁、翻越雪山达坂的丝绸之路,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开放胸怀。可以说,对中华文化封闭保守的批判,不是出于对中华文化的误解,就是有意的曲解。结构主义认为,一个系统只有不断与外界保持交流才会有其生命活力。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断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始终在坚持本体的同时又开放着自身。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空间上不是封闭的,在时间上不是停滞的,是一个鲜活的有机的不断吸纳的生命系统。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对原有的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对原来缺乏的要努力实现创新性发展。

      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前赴后继、波澜壮阔、不断探索,充满了艰难曲折,一路走到今天的伟大历程,同样伴随着文化的创造、积淀。新时代,我们又以充满朝气的活力,接续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为世界提供了具有当代气质,不同于西方文化传统,又具有人类性世界性的系列文化理念,为中国和人类走向未来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

      可以深信,文化自信将为古老的五千多年没有中断过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注入强劲新鲜的活力。一个已经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民族,将在21世纪为当代世界文明发展留下属于自己的深深足迹,和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一起向着未来健康地前行,构筑起属于我们也属于人类文明的共同家园。

      (作者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网站编辑:穆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