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纪录片《中关村》:用新表达致敬新时代
    发表时间:2019-01-21 来源:中国文化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本报记者 胡克非

      

      6集电视纪录片《中关村》日前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该片以中关村的创新创业故事为载体,以中关村创新驱动发展的历程为骨架,将中关村作为改革开放的创新样本,从体制破局、自主创新、政策保障、辐射带动等方面全面展现了中关村近40年来取得成功的经验做法,以小见大,以鲜活的实践经验论证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辉煌成就的内在动因。

      作为2018年国家广电总局重点纪录片项目、北京市文化精品工程重点项目和中央电视台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台重点项目,纪录片《中关村》摄制历时18个月,深入走访了中关村的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相关领域领军企业及政府相关部门,采访了知名企业家、专家学者、政府领导、中关村改革亲历者100余位。

      曾经,中关村是北京西北郊一个并不起眼的地区,经过近40年的发展,如今的中关村跟以前已有天壤之别。“如今的中关村,‘一区十六园’,集聚了1万名天使投资人、2万多家高新企业、330余家上市公司,目前中关村的独角兽企业已经超过了70家,占全国的近一半、全世界的1/4,仅次于美国硅谷。”纪录片中介绍。

      中关村创业第一人陈春先、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两通两海”、北京首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联想、搜狐、百度、网易、旷视、人工智能芯片、人脸识别技术、液态金属3D打印……纪录片中讲述了中关村一个个创新人才、创新企业和创新技术崛起的故事,对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做了充分展现。纪录片通过关注个体的命运,梳理国家改革发展的脉络,以中关村的创新创业故事作为依托,展现了一帮有志之士的群像,在宏观和微观交织中加以有点有面、有血有肉地呈现。就影像表现来说,以人的情感为魂,站在更高的历史格局上挖掘科技背后人性的温度,是《中关村》相比其他科教历史影片更具“人情味”的体现。

      利亚德公司在LED屏领域的不断突破和领先地位,体现在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巨幅画卷和升起的五环上;北斗星通公司研制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早已安装在千里之外广西北海渔民的船只上,可在危机时刻发送位置请求救援;中星微电子长期以来对屏幕研制的投入和成果,在2018年夏天以领先世界的技术水准在俄罗斯体育场转播着世界杯的赛场实况……为了让大众了解科技创新发展成果,同时避免科教类纪录片带给观众的刻板印象,让观众看得懂、喜欢看,制作方想尽了办法,尽量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让观众快速了解中关村为如今的中国乃至世界作出的贡献。

      如今的中关村,正形成一批创新创业、科技金融、文化创意等新型业态集聚区,中关村的发展已经跃入新轨道、新方向。纪录片《中关村》同样以新表达和新主旨,来迎接和致敬这个伟大的新时代。

      

    网站编辑:穆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