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舞剧《天之路》力图走一条创新之路
    发表时间:2018-12-04 来源:中国艺术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高艳鸽  

     

     

     

      作为2018国家艺术基金支持项目,由中央民族歌舞团创排的大型原创民族舞剧《天之路》于11月24日至26日登陆北京民族剧院。该剧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江东担纲编剧,中央民族歌舞团国家一级编导邓兰英任总导演,中央民族歌舞团多位青年舞蹈演员出演。

      《天之路》是一部以青藏铁路建设为背景的现实题材舞剧,讲述了以主人公张工为代表的铁路建设者成功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等世界性技术难关,将青春和生命奉献给青藏铁路建设事业的动人故事。该剧用民族风格浓郁、情感充沛的舞蹈语言和颇具质感的舞台视觉呈现,体现了汉藏一家亲的民族情怀,歌颂了几代青藏铁路建设者们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

      舞剧《天之路》时间跨度为50年——从1957年开始勘探到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剧中大量运用原汁原味的藏族舞蹈语汇,并创造性融入现代舞、当代舞元素,将民族与时尚、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在舞美、音乐、服装等的设计上都力求精炼,突出本真。全剧包括序“年轮” 、一幕“芒种” 、二幕“寒露” 、三幕“大雪” 、四幕“惊蛰” 、尾声“彩虹” 。整部剧的故事编排紧凑,运用多区域的舞台布景和空间变化,紧紧围绕剧情发展、人物性格与感情变化来组织与编排音乐和舞蹈,既重现了青藏铁路建设的历史风貌,又赋予该剧新的时代内涵。

      为创作这部舞剧,今年初,主创团队赴青海、西藏等地采风。沿着青藏铁路一站一站走过去,江东依然觉得不可思议,内心感到震撼:“人类怎么可能在这样的地方修建出一条铁路? ”他用艺术创作去歌颂的那些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在他看来就是英雄,“他们不顾个人安危,有些人甚至献出了生命,最终在世界屋脊创造了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江东表示,在舞台上,用90分钟的时间讲述一段50年的历史,跨越的时间很长,对于创作者来说,难度很大。 《天之路》力图走一条创新之路,紧跟新时代人们的审美趋向,特别是向年轻人群的审美意识靠拢,使舞台上那些正面的人物形象能够感染到今天的年轻观众。

      该剧作曲、青年作曲家崔弦亮回忆说,今年初春,当他和主创团队踏上从青海到西藏的采风之旅时,青海还很冷,那一路,他感受到了雪域高原辽阔壮美的景色,也见识了说来就来的雨雪冰雹。这样的气候,使他对修建青藏铁路时建设者们面临的严酷环境更加感同身受,也深刻体会到了当年建设者们的艰苦付出,这条修建了几十年的铁路,承载了几代人的付出和希望。

      进入创作后,崔弦亮一直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把采风途中的见闻和感受用音乐表达出来。“这部舞剧的时间跨度长达50年,既要有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又要有温暖诗意的浪漫情怀,还要有同一民族不同地域的地方色彩。 ”他说,“因此,在主题的设计上,我给主人公和事件在不同时期赋予了不同的主题,但情感主题始终不变。时代在变,但情不变。这就是我对心中的那条‘天之路’的理解。 ”剧中的音乐,也随着铁路一路的修建而变化,在青海的安多藏族聚居区时,崔弦亮选用了这一地区有代表性的音乐符号,当铁路修到拉萨时,就改用了更广泛意义上的藏族音乐符号。整部舞剧中,用到了藏族的特色乐器,有扎木聂、弦子、达玛鼓等。

      在舞剧《天之路》的人物造型设计上,追求的风格是质朴而厚重。该剧造型设计田丹介绍,因为这是部现实题材作品,创作风格比较写实,在人物造型上也要做到写实,让人物的形象贴近生活,让观众觉得这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很真实、亲切。剧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卓玛、张工、扎西跨越了三个年龄段,时间跨度50年。田丹利用形象设计,很好地将演员们实现了年龄跨越。田丹说,“剧中角色们有很大的年龄跨度,这样的跨度恰恰说明了修建青藏铁路的不易。 ”

    网站编辑:穆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