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关于三部现实题材民族歌剧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8-03-14 来源:中国文化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傅显舟

     

      《马向阳下乡记》《呦呦鹿鸣》《有爱才有家》三部现实题材民族歌剧应文化部邀请,进京参加全国优秀民族歌剧展演,引发业界与媒体关注。笔者现场观看演出,深受启发,观感不少。

      这三部现实题材歌剧都以民族歌剧冠名,主题不同,风格各异,展现出中国民族歌剧丰富多彩的样式面貌,显示出歌剧艺术展演现实生活的巨大魅力。中国的歌剧艺术不只是正歌剧、板腔体,还有喜歌剧、轻歌剧、小歌剧,歌谣体、歌舞体、说唱体等多种创作体裁与创腔样式,有多种唱法和多种风格。比如《马向阳下乡记》是典型的喜歌剧体裁,喜剧人物、喜剧情节,喜剧语言、喜剧表演形式。《呦呦鹿鸣》《有爱才有家》既有题材严肃、主题崇高的正歌剧特点,也兼有音乐语言大众化、通俗化的轻喜歌剧特质。三部歌剧都是以歌谣体为主的创腔类型,其中有歌舞、有说唱,有两者兼备,有小歌剧、轻喜歌剧的表演特点。唱法因人而异,不求整齐划一,比如《马向阳下乡记》,憨厚的马向阳是美声男高音、泼辣的李云芳曾是京剧演员、俏皮的梁会计是吕剧演员、有心计又有农民良知一面的刘二叔是美声男中音。4位主要演员放到一起并不别扭,入情入戏。三部歌剧创作、表演不拘一格,各具特色。用群众的语言讲群众的故事,用百姓熟悉的音乐抒发百姓的情感,戏剧关怀的内容体现了大众性,艺术表现的形式也体现出群众性。当前,音乐语言和表演的民族化、大众化是歌剧创作需要关注的两个问题,《马向阳下乡记》创作表演团队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呦呦鹿鸣》作为一部典型歌谣体风格的歌剧,兼有正歌剧与轻歌剧的特点。主创紧紧把握歌剧音乐擅长抒情的剧种特质,一段段唱腔宛如一首首动听的歌谣,在剧情展开中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在音乐中展示戏剧人物成长轨迹,刻画人物性格、显示人物心理,较为成功地塑造了普通科技工作者的舞台形象。该剧主人公的平凡与伟大,在人物命运自然展开中得到统一;音乐与戏剧水乳交融,宛如一首抒情诗、一幅水墨画,意境独存,淡雅相宜;在现实题材当代人物音乐戏剧创作中独树一帜。

      《有爱才有家》主题歌旋律贯穿全剧,音乐形象鲜明、准确。编剧冯柏铭在谈到这部歌剧的音乐创作时说:“这个剧的音乐是创作者把剧本、唱词吃透了以后,很走心地投入到人物里酝酿出来的,所以才会有这种呈现的效果。一字一句斟酌出来的唱腔,才会有动人的效果,听起来才好。”这部歌剧音乐有提炼、主题集中,故事感人、表演动人、唱腔动听。

      笔者近期承担国家课题研究新世纪歌剧音乐剧,发现近20年来中国喜歌剧、小歌剧几乎断档绝迹,现实题材剧目难觅,历史题材剧目创新不够,歌剧学习偏重西方现代,传统音乐创腔方式借鉴无力。歌剧创作的观念出现一些问题,题材有些封闭、体裁不够丰富、风格有些单一。艺术家忙于学习西方歌剧的各种样式,照猫画虎,忘记了土洋结合、中西贯通也是歌剧发展的一条路子;忘记了新歌剧“洋为中用”一些成功的创作表演经验;忘记了西方传统歌剧、中国传统音乐行之有效的常规创作方式,致使中国歌剧之路越走越窄。

      《马向阳下乡记》《呦呦鹿鸣》《有爱才有家》讴歌当代平民英雄,赞颂他们生活中的真善美,歌剧内容有所突破、形式有所创新。歌剧创作回归现实生活、回归调性调式旋律写作传统,广泛借鉴中西传统音乐手法刻画新人物、描写新环境新时代。雅俗共赏的创作方向与继承创新的艺术成就值得肯定。当然,作为刚刚立上舞台的作品,三部歌剧都有提升空间,还有继续修改加工的过程。

      歌剧的当代化与大众化是剧种发展绕不开的一个课题,题材、内容、形式的时代化、大众化首当其冲。中国观众的内容需求与审美趣味是不得不认真考虑的问题,观众看歌剧,对熟悉的话语和熟悉的内容、形式总是比生涩的艺术表达更加容易接受。鉴于现实题材与当代人物的歌剧书写没有既定模式可循、具体条款可依,反而为那些有才华的艺术家提供了创造和创新发展的广阔天地。中国歌剧发展已经走入了新时代,歌剧艺术工作者只要心中有人民、手里有本事,必将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书写中国歌剧发展新史诗。

    网站编辑:穆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