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简梅:高文雄笔论天演
    发表时间:2017-06-19 来源:人民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阳岐严复故居门口

      蔡华伟绘

      一

      阳岐,因为一个光辉的名字——严复,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而日益为人所知。那日午后,当我抵达距离福州市区近十公里的阳岐时,因村路弯曲,不禁遥想严复当年由乡到城,须从田畦莽苍之地跋涉的艰难。

      今日的阳岐,房屋挤挤密密,老街曲曲折折,无论外围环城高速如何运转,它仍以一种苍老始终贮存着清宁。我沿着狭小的巷道穿梭,偶尔熟悉的乡音会倏地从某处拐角传来……走着,看着,“门前一泓水,潮至势迟迟”“水鸟飞来还经去,黄梅香远最难忘”,严复回忆家乡的诗句又一度涌上心来,但渔歌声声、瓜果飘绿的旧时模样却不复再见了。

      我默默踏寻到了不远处的严复故居“大夫第”。严氏先祖严怀英,系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唐末迁入闽,见阳岐为人文荟萃之乡,遂卜居于此,修筑了一座坐北朝南、占地面积七百四十五平方米的两进老宅。严氏宗祠中有碑云:闽之有严,阳岐始也。故居门楣上(初时)挂有“大夫第”一方直匾。现存建筑为明末重建,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门,是门廊、两侧披榭和主座合围成的一进院落,主座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木构架;一二进间隔院落,中开石框门;二进布局与一进略同,可现当年诗书之家的风貌。但因年久失修,故居内外墙有许多已剥落,大厅的梁顶有道道漏光透下。走在经年木板上,竟有一种身陷其中之感。我怅惘地望着马鞍墙上杂草在摇曳,后厅长势旺盛的藤蔓,将厚重的历史掩藏得紧紧实实……

      二

      严复于1854年1月8日(清咸丰三年十二月初十)出生于南台苍霞洲。九岁时,父亲将他送回故乡阳岐,跟随他五叔严厚甫读书。但《大学》《中庸》之类的课程严复不感兴趣,他一边执书,一边心绪早已飞出大夫第的门槛,或与小伙伴溪边逗趣,或爬至榕树上,远眺码头闽水潸潸……十一岁时,父亲又将他接回,后聘请闽省名儒黄宗彝来家教书,严复由此打下扎实的传统学术与治学方法。

      但命运的大船时时如闽江风浪,常将人事颠覆得怆然无措。一个半世纪后我来此叩访,严复故居庭落中寂寥无声,我的耳边仿佛传来一阵悲吟:“我生十四龄,阿父即见背。家贫有质券,赙钱不充债。陟冈则无兄,同谷歌有妹。慈母于此时,十指作耕耒……”这是1866年严复再度回到故乡阳岐时悲凉世事的真实写照,此时顶梁柱的父亲染疾而去,但老家大夫第已容纳不下,叔伯临时整理二间给他一家五口人居住,母亲含泪对他说:“幸祖宗留此百余年屋,粗为吾朝盖庇,不然何所托足呼?”严复与妹妹年龄尚小,听罢,皆悲不自胜。

      清朝末年,西方列强屡次侵犯中国国门,在困境中,福建船政突起,1866年12月,严复以一篇《大孝终生慕父母论》至情之文考取为马尾船政第一名。之后,与首批一百零五名“求是堂艺局”艺童,窥西学“精微之奥”,苦学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毕业后,随“建威”“扬武”号沿海巡航,成为我国最早的航海人才。1877年3月31日,严复与船政学堂第一批出洋留学的二十八名学子搭上马尾“济安”号轮船启程,开启了中国探索自强之路的历程。

      三

      青年严复总是倍感珍惜留学中每一次的经历,除了学习海军专业知识外,他特别留意考察西方社会制度,大量研读社会科学等典章文物。他深得驻英公使郭嵩焘的赏识,在格林尼茨海军学院学习一个学期,于1879年7月以“考课屡列优等”的成绩毕业,奉电召回国,任马尾船政学堂教习。一年后被举荐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至1900年,历任驾驶学堂总教习、会办、北洋水师学堂总办,二十年的光阴,培养了数百名海军栋梁之材。他还参与创办复旦公学,1912年3月接任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为首任校长,力挽因经费困难而停办的狂澜。

      国难当头,山河破碎。1884年的中法甲申海战,马江上血雨横飞;十年后,中日甲午战争,更是海天同哭。严复心之惨痛,每每“中夜起而痛哭”,哭家园,哭民族,哭同胞,哭战争中牺牲的同窗好友,还有那么多英年聪慧的学生。饱读西学,立志寻求国家出路的严复,深深地明白中国革新方亟,他彻底清醒过来,旗帜鲜明地投入救亡图存。自1895年起,严复接连发表《论世变之亟》《救亡决论》等政论文,倡导“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全面阐述救国理论,其超人的见识,炽烈的爱国之情,如巨石激起轩然大波。

      1896年的夏天,严复怀着孤愤的心情,着手开始翻译英国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未数月而脱稿”,不足九万字的译文破纸而出,取名《天演论》,经吴汝纶作序。其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以石破天惊、振聋发聩之势,开启了一扇真理之门,引发熊熊烈火,映红漫漫长空。之后,他自觉担当时势所赋予的重任,经过多年耕耘,翻译出大量的西方学术著作,其中《原富》《群学肄言》等译文和按语合计约一百七十多万字,与《天演论》一起,由商务印书馆于1931年合订出版,对中国近代思想和文化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梁启超、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均受过严译名著的熏陶。

      四

      1910年,严复被赐文科进士,以“硕学通儒”身份征为资政院议员。消息传来,远在南方故乡阳岐的乡亲们无不欢欣鼓舞,特别是严氏宗族中,已有一百五十多年未中举进士,当钦赐进士牌匾到达阳岐时,严氏宗祠里举行了隆重的挂匾仪式。但严复对功名早已“泊然无所动”,国家内忧外患,他清醒地看到“中国人民的气质和环境将需要至少三十年的变异和同化,才能使他们适合于建立共和国”。直到1918年12月9日,饱受病痛与精神折磨的严复,才乘船抵达离别了几十年的故土,为三儿筹备婚礼,再次入住大夫第老屋。阳岐清冽的水,炽浓的乡情,抚慰着他南北奔徙漂泊的心。1919年1月11日正逢严复生日,在阳岐三儿典当的玉屏山庄婚房前搭了个戏台,演戏三天,他清瘦的身躯一直立在门前,一一向前来道喜的乡亲拱手作揖。他还花巨力,带头捐资并四处募捐修建家乡“尚书祖庙”,纪念民族英雄陈文龙,并亲自题写牌匾与对联,“更何兮苍鹘参军粉墨千场皆假面,莫但看乌纱牙笏衣冠一代几完人”;“入我门来总须纳手扪心细检生平墨籍,莫言神远任汝穷奸极巧难瞒头上青天”。字字句句表达了他坦荡真诚、追求真理的一生。

      1921年10月27日,带着满腔对家国的忧深虑远,严复终老于福州三坊七巷郎官巷的另一处故居,从此在故乡阳岐的鳌头山长眠。“怒生之草,交加之藤,势如争长相雄……夏与畏日争,冬与严霜争,四时之内,飘风怒飞,或西发西洋,或东起北海,旁午交扇,无时而息……”先生虽逝,然其留下的《天演论》等,“文章光气长垂虹”!

      盘桓了半日,午后的阳光正斜打在大夫第的门前,使这座经年的古厝隐隐闪烁出一种庄重智慧的光影。此刻,想起了严复的诗句,“震旦方沉陆,何年得解悬?太平如有象,莫忘告黄泉”,我不禁默对远方的天际,遥对先生深深一鞠躬,我想对先生说,中华民族站起来了!历史已经掀开了新的一页。

     
    网站编辑:穆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