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大家小书”:小书中的大世界
    发表时间:2018-04-25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作者:本报记者 张思思

      4月23日,是第23个世界读书日,也是一年一度的出版文化界盛事——“中国好书”揭晓的日子。新晋“中国好书”《好诗不厌百回读》,是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系列中的最新作品,这也是该系列继《苏辛词说》《中国古代建筑概说》之后,第三次荣获“中国好书”。

     

      “大家小书”之缘起——“大家”写给大家看的书

      “大家小书”系列丛书选的是从章太炎、梁启超以来的学问大家写给普通读者阅读的小册子,取名“大家小书”,是想突出这些小册子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方便阅读的特性。历史上,不乏善写小书的大家。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朱自清的《经典常谈》、赵朴初的《佛教常识答问》,都是大家写小书的名篇,而且是非大家所不能作的。

      为什么要做这套书?“大家小书”总策划之一、北京出版社副总编辑安东认为,这要从北京出版社的建立说起。1948年,中共地下党在北平有一个联络站,位于现在北京市西城区的西四地区。这个联络站就以大众书店的名义工作,而大众书店就是如今北京出版社的前身。

      “ 服务‘大众’是我们出版社的定位。在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我们陆续做过一些学术大师的通俗小册子,这些小册子的目的就是启蒙大众。比如王力的《诗词格律概要》、许嘉璐的《中国古代衣食住行》、陆宗达的《训诂简论》。”安东告诉记者:“在2000年,我们检点以前出版过的这些书,觉得非常好,就提议出一套系列丛书,而且想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名字,叫‘大家小书’。这个定位也符合我们集团的定位——大众出版。因为‘大家’首先都是大师,由大师写的小书。‘小书’的小有几个方面的意思,第一个小是篇幅短小,不用花很多精力去啃;第二个小就是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第三个小就是面向大众,所以我们‘大家小书’有一个宣传用语——‘大家’写给大家看的书。我们的定位是要学术著作的通俗化,传统文化的时尚化。”

     

      “大家小书”之大家——赓续文化之脉

      “今天,各个学科分工很细,专书已经汗牛充栋,那怎么个读法?我们在工作和现实中,到处都是夜航船,需要补的知识也实在太多。在学术界热衷于追求数十万字大部头的当下,由文化学术大家撰写的‘小书’,无疑是一种很好的补充,让学问走出象牙塔,让大众走近经典。”

      传统文化不可能有无根之木。我们如果不了解过去的东西,我们的所有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大家小书”总策划人之一高立志这样阐释“文脉”:“读书,首先要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这些民族根脉所系的书,然后就要读专书,读专集要读大家,这样才能理出中国的文脉来。从西学打开中国国门一直到现在,它有一个文脉,位于这些文脉传承点上的人都应该进‘大家小书’。我们也希望‘大家小书’将来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文脉。这样才真的有根基,也是我们在构建的一个新的谱系。”

      “大家小书”中,公版书占的比例比较低,版权书保证了书籍的独特性,这是“大家小书”的另一特色。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具有开创性的书籍,例如语言学家罗常培的《语言与文化》,一方面吸收了西方的因素,另一方面又保留了中国传统的东西。本套丛书的作者之一楼宇烈先生也曾说,“这一百多本小书很有意义,是百年来的学术成果,有一些是总结性的、阶段性的,也有一些是开创性的,开创一个新的领域,而且也体现了我们文化的样式,因为传统文化没有分门别类的,文史哲都是一家。”

      在专家的选择上面,高立志讲了他的切身经历:“我们请教过我们的编委和作者袁行霈先生,请他给我们提供名单,例如宿白先生就是《中国古代建筑概说》的作者傅熹年先生推荐的,但是很遗憾,宿白先生今年去世了,但是他的著作今年会推出。”

      今天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很多的知识是零散、碎片式的。“大家小书”编委之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瞿林东认为,“大家小书”的价值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认识:第一,很多大家是已经过世的前辈学者,通过读“大家小书”,在一定的意义上就可以和前辈那些杰出的学者们对话;第二,“大家小书”可以让我们用比较短的时间就了解那些大家的学养、知识和见解,这对我们自身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从文化的遗产和创造来看,也非常重要;第三,这些小书仍然是大家写的,对今天学界过分地追求“大”是一个很好的补充,甚至于是一种调剂。看过“大家小书”就能认识到,真正的学问,用小书也是可以表现出来的,甚至于“小书”会有更强的生命力,这对端正学风是很重要的。

      对此,高立志也认为,我们的时间被不断切割,若要读中国哲学史、思想史、古代汉语这样的通史教材,都需要巨大的勇气。即使断断续续读完,所得也许不会达到预期。“就是这个需要读的太多和可以读的时间太少的巨大矛盾,形成了‘大家小书’的价值”。

      书的大小总是相对的,是不能单以篇幅大小来衡量的。大书自有大书的价值,小书也有小书的好处。某些时候,小书的作用可能还是大书不可替代的。“我们不会强硬分学科,这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一点,‘大家小书’是以传统文化为主,但是慢慢也有些西学的东西,比如最新出版的李赋宁的《漫谈西方文学》、王佐良的《英美现代诗谈》,还有傅雷的《西方美术二十讲》。”进行这样开拓的用意,高立志认为西学是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参照系,我们传承和发扬国学一定要在世界文化的格局和背景下展开。

      “大家”把精粹的见解写成小书,靠的是毕生的学术积累。“大家小书”让我们认识到真正的学问用小书也可以表现出来,而且也可以有很强的生命力。

     

      “大家小书”之小书——小中见大

      “大家小书”编委、作者之一,著名诗词研究家叶嘉莹表示:“大小之间关系密切,没有大的根底,就讲不出来很确切的小的东西。没有大的修养,不会有很深刻的见解,也不会讲到真正的生命的所在,想写小的也是浮光掠影,偏隅浅浅,经不起推敲。你的知识、学问、修养,一切都有密切的关系。”

      “小书”写来实为不易。赵朴初先生在《佛教常识答问》新版序言中写道:“我喜欢小题大做,而不喜欢大题小做,更害怕无题空做。”这种表白既是赵朴初先生学风严谨、做事诚实的写照,也道出了众多大家的心声。虽然他们写的是“小书”,却并不因“小”而降低标准,放松要求。在北京出版社看来,写小书其实很难,必须通过消化,变成一个大家能懂、能够交流的语言进行叙述。所以现在能写小书的人其实寥寥无几,这也是他们做“当代”系列面临的一个难题。但是他们仍然在想办法克服这些困难,力图做得扎实一点,希望能够给普通读者提供一个尽可能可靠的,能够体现文脉,能够达到基本要求的作品。

      “小书”选来更是不易。高立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诗词格律概要》是诗词格律方面最通俗的。我是北方人,不懂入声,所以对我来说还是挺艰深的。《西西弗神话》,有很多人说它很难懂,但我觉得挺好看。其实还是来源于你的兴趣,你有接纳它的准备、有兴趣和攻坚的精神,它就不深。还有赵朴初的《佛教常识答问》,如果你感兴趣,你就会觉得这本书很有意思。所以它也是一个相对概念,‘大家小书’选的是这些书籍当中尽可能让大家能够读懂的那个侧面,又能代表作者水准的,最浅显的文字。”

      同时,“大家小书”在公版图书的选择上非常谨慎,所选图书一定要有所补救,有所创新,编校过程中努力贯彻一个版本的概念。所以在“大家小书”的每一册最后,都有一个特别说明:“大家小书”多是一代大家的经典性著作,在还属于手写的著述年代里,每个字都是经过作者精琢细磨之后所拣选的。为尊重作者写作习惯和用词风格、尊重语言文字的发展流变,为读者提供一个可靠的版本,“大家小书”对于已经经典化的作品不进行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处理,提请读者特别注意。“用语言书写,本来就是文化传承,并不是我们在用语言去书写这么简单的概念,而是语言记录着人在说话,这就是一种文化。”

     

      “大家小书”之硕果——“中国好书”

      继“大家小书”系列的《苏辛词说》《中国古代建筑概说》获得了2015、2016年“中国好书”,2017年袁行霈先生的《好诗不厌百回读》再次荣获这一出版界的殊荣。

      “我发现其实很多人进入诗歌领域,都是受到袁行霈先生的影响。袁先生的诗歌赏析从来没有结集过,所以这就是天然的大家小书素材,可以作为诗歌普及的基础读物,来面对广大读者。”本着这个想法,北京出版社找到了袁行霈先生,起初遭到了袁先生的婉拒,他认为自己是“大家小书”的编委之一,不能借着编书的名义把自己的作品编进去。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他非常谦逊,认为自己不能自封为大家。在北京出版社的反复劝说下,才应承下来。为此,袁先生将全部内容重新整理,又将内容重新审校,又进行了一些必要的修订。

      “做这本书,我认为体现了一位老先生严谨的风范,同时对我们目前的诗词热也是一个非常有益的补充。这本书可以呈现出袁行霈先生独特的诗歌美学。这本书获奖,其实也是向袁先生致敬。去年是袁先生从教60周年和80寿诞。”

      走过16个年头的“大家小书”,目前正处在一个关键节点上,为了应对“新时代”的挑战,丛书的选题正在从过去的偏重文史,转向更为广阔的新的学科领域,比如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甚至自然科学,还开辟了当代学者写作的“当代”系列和从西方经典中遴选的“译馆”系列。对此,安东提出了一个新的展望:“已经推出的‘译馆’系列,今年计划达到三十种。”这些都是在“大家小书”原有基础上的拓展,更壮大了“大家小书”这个家族,也让我们这些读者有了新的期待。

      (责任编辑:陈蓉)

    网站编辑:王高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