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单纯:手机是个好东西
    发表时间:2017-09-15 来源:学习时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这几年有句话很流行: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又有人机智地跟上一句:你拿他的手机试试。这个脑筋急转弯令人忍俊不禁,不过确实道出了一个社会现象:人们已经离不开手机了。

      拜全球化和改革开放所赐,中国人的生活水准呈跨越式发展状态,这在人类史上是比较少见的。比如,连县城都没去过的乡下老太太,现在一年去8次省城看孙子,因为突然有了动车。不会用信用卡没关系,“扫一扫”就成。家里好不容易装上的座机,如今闲置了,直接用手机。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已达7.24亿人,这意味着多半中国人通过手机上网。

      可是这样一来,某些专家开始操心了,他们几乎每天都在发警报:注意啦,手机阅读是碎片化的,不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浅阅读不是真正的阅读。我敢打赌,对于这些教诲,我们院子里的民工一定摇头。

      我居住的是一个很老的小区,今年春天开始整体维修。每天晚上,民工们在院子里坐成一排,都在静静地看手机,屏幕的荧光照着他们的脸,形成剧场追灯那样的奇特效果。他们的神态专注而放松,丝毫看不出劳作一天的疲惫。假如专家敢以防止“碎片化”为理由,不许他们再看手机,非打起来不可。

      十几年前,我们这个小区也进行过一次改造。那时候还没有智能手机,自然没有专家们担忧的碎片化问题,但也没怎么见到读书的。一到晚上,民工们有的在院子里瞎溜达,有的就着路灯甩扑克,有的在抽烟喝啤酒,有的和衣躺在地上,个个像断了电的机器那样孤独沉闷。他们为什么不读书呢?

      有一天我请一个年轻的民工帮忙,把一箱书搬到车上,代价是一盒香烟。小伙子犹豫了一下,问可否不要香烟。我说那就20块钱吧。小伙子脸一下红了,说:不是那个意思,我就想要一本书。

      他飞快地把箱子送下楼,然后举着我给的几本书哈哈大笑,兴奋得脸蛋更红了,那意思是说:世界上竟有这样的好事,太赚了!跟他年龄相仿的两个小民工羡慕地看着他,跑过来抢书。

      他们仨年龄都在十八九岁,我想如果客观条件允许,他们应该和我的孩子一样,在大学校园里随心所欲地读书学习。为了给妹妹缴学费、给父亲看病,小民工不能随意花钱买书。再说,休息还来不及,哪里有时间看书。

      对于更多的人来说,问题同样不是深阅读还是浅阅读,而是不阅读!辛苦劳碌的底层民众如此,许多经济社会地位更高的人也如此。我发现许多人家装修豪华考究,唯独没有书柜。即使有,往往摆着照片、洋酒、关公和芭比娃娃。

      我国是出版大国,同时也是阅读小国,阅读量与国力增长不匹配:数年来,我国年人均阅读量不到5本,是日本的1/9、俄罗斯的1/10还弱,而俄罗斯的GDP只跟广东相仿。统计数字警示我们,培养国民的阅读习惯是当务之急,至于读深读浅、“碎片”“整片”倒不重要,读起来就好。

      手机来了,手机很普及,因为符合国情。跟阅读整部大书相比,手机阅读当然有碎片化倾向,但劳动大众的时间恰好是碎片化的。手机的投入是一次性的,不像纸质图书报刊要不停地买,这意味着阅读的成本降低了,低到相当于拥有一个免费的阅览室。手机阅读内容浅显直白生动有趣,正好是深入阅读的诱饵和糖衣,不知不觉中,从不阅读的人开始阅读了。有一位智慧的几何学老师,他总是先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最终他教过的学生都很喜欢这门抽象的学问。

      整枝人参是好东西,人参切片同样有营养、能治病。我的一位表弟初中都没毕业,通过多年打拼成了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近几年生活和事业都遇到一些烦心事,他女儿经常给他转发一些被某些人瞧不上的所谓心灵鸡汤,终于有一天他向我大发感慨:真后悔当年没好好读书,肚子里有墨水就是不一样!现在他不打麻将了,喜欢躺在家里看手机或者看纸书,今年看完了《论语别裁》和《长征》,纠结的问题慢慢解开了,心情也好了。手机里确实有不少零碎、浅陋的内容,但也有人类文明的精华,手机阅读起码可以作为从专注物质需求过渡到追求精神生活的引桥。

      过去我回老家,最害怕与儿时好伙伴枯坐无话的尴尬,现在他们个个与我侃侃而谈,从朝核问题到落马贪官,从杨振宁的幸福晚年到古诗词朗诵大赛,无所不知,宾主相见甚欢。这小小的神奇的屏幕,竟让不同背景和境遇的人们同时享有获取信息和提升文化素养的权利,这是人民受教育权的延伸和补充。互联网对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平等的价值,丝毫不亚于火的使用、文字和印刷术的发明,值得我们推崇。

      更加神奇的是,阅读终端只是手机很小很小的一部分用处,就像孙悟空不仅仅是一只猴子。对于我们院子里的民工来说,手机还是他的钱包、导游、医生、电影院、邮局、商场和劳动工具,是亲人团聚的温馨小屋,虽然远隔千里,他随时可以回家。我亲眼看到一个老年民工的脸紧贴着屏幕,流着泪接受孙子的亲吻。年轻人则比过去更喜欢游览北京名胜,因为他再也不怕问路没人理会。所以,看到他们沉浸在闪烁的屏幕前,我就满心欢喜。我清晰地看到他们满足的表情,看到祖国前进的脚印,听到习近平总书记浑厚的嗓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共产党人努力提升人民的“获得感”,这多么符合人性、顺应民意,能不受到尊崇吗!

      网民喜欢把专家说成“砖家”,这不但刻薄,且一篙子打翻了一船人。不过我确实好奇,为什么常有满肚子学问的人,说出令人捧腹的话来?比如当旅客提出高铁动车应该配备WiFi时,有位权威人士公开指出:火车上装那玩意儿干啥?根本没这个必要。现在“复兴号”动车上线了,受到人们热捧,因为设施更人性化,并且全程开放WiFi。

      这位专家之所以变成了“砖家”,不是因为没学问,而是心里“没别人”——自己不玩微信,就以为这东西多余。加上身为某一方面的权威,便以为可以代表大众,代表真理,结果人们哈哈大笑。

      “砖家”应该从舒适的沙发里站起来,看看普罗大众怎么生活的,问问工地上的人们真正缺什么,想想自己能为他们做什么,毕竟他们构成了中国人的大多数。“砖家”最好还要丢弃孤芳自赏,告别精英意识,怀抱真挚的人文关怀和慈悲之心推动社会进步、增加人民福祉,这样才会受到社会尊重,实现自身价值。

      这个道理对党政干部同样适用。

      (责任编辑:武淳)

    网站编辑:唐明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