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理论强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鲜明特征
    发表时间:2019-07-18 来源:党建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导 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挑战与机遇并存。为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地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强党》栏目推出学习体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系列文章。依据《纲要》的章节拆分细化,邀请部分参与《纲要》编写的作者、理论专家和科研单位撰写导读文章,促进读者更加系统全面、融会贯通地理解《纲要》内涵,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不断提高理论政策水平。今日刊发学习体会《纲要》系列文章之十二,欢迎品读。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鲜明特征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中宣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文第十一部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了深刻阐述,回答了为什么开展文化建设、建设怎样的文化以及如何开展文化建设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我们要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必须学好用好《纲要》,注意从先进性、人民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维度,全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鲜明特征。

     

      一、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先进,就在于它体现了生产力发展新要求,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从内在特质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归根结底在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纲要》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新时代,文化建设就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马克思主义为前进指南。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是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立场,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文化、来指导文化发展,关键和核心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就是要坚持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与资本主义文化形态区别开来,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为人民服务的文化发展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总体布局等基本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文化发展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一思想坚持以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实践的观点来设计文化建设框架,构建了科学的文化体系,指引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实践要求和科学体系,把这一思想作为文化建设的度量衡和定盘星,贯穿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不断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坚定不移朝着正确方向前进。

      坚持文化的先进性,就要勇于同错误的思想和思潮作斗争,坚决抵制噪音和杂音。要分清正确与谬误,主流与支流,保持文化发展的定力,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要坚持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开辟的文化发展方向和道路,既要坚决反对全盘西化,反对“普世价值论”等一系列错误思想,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同时又要反对全盘“儒化”和复古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化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文化建设,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能当作口号,而应付诸于实践。要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要积极倡导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倡导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倡导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公民。以先进文化来引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二、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人民性

      《纲要》在多个方面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人民性,指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从执政党的性质来看,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领导下的文化建设必然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来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决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出发点是为人民服务;从社会制度来看,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要素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根本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文化建设必然服务于人民当家作主。不管社会形势如何发展变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是为人民服务的文化,始终坚持人民性这一根本属性。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日益增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基础层次上是物质性需要,在深层次上是精神文化需要。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性需要得到很大程度的满足,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坚持人民性,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切实做到文化建设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人民性,就要在文化建设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于人民群众中体验最真实的感受,积极反映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创作出反映人民群众在生活中努力拼搏、积极向上精神的高质量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聚焦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着重围绕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来研究问题。增强问题意识,从当前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入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分析解决问题,为时代发展贡献思想和理论的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镜头聚焦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优秀的人物和典型事迹,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特别是在宣传工作中要敢于亮剑,牢牢把住新闻导向关,对误导人民群众的言论要进行有力的澄清和驳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立足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来提高文化供给能力,推动文化快速发展。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管理体制,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茁壮成长,使人民群众享受到称心如意的文化服务。

     

      三、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性

      《纲要》指出:“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成为时代变迁、社会变革的先导。”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化必须与其奋斗的时代目标相结合,与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文化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发展形势紧密相关,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形成的,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动力。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建设具有新的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纲要》指出,“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就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就是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

      实现新时代文化使命必然面临许多新课题。比如,面对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如何掌握新时代网上意识形态主导权?面对人民群众思想价值取向多元化,如何有效地夯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针对这些问题,《纲要》指出,“坚持守正创新,重点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反映时代精神、引领时代潮流。”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建设中,抓住主要矛盾,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着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政策法规中,广泛开展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加强网络环境治理,在互联网战场上高扬意识形态主旋律,牢牢把住网上意识形态主导权。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加快运用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推进网上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营造健康网络生态。不断加快媒体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听党指挥、战斗力强的新型主流媒体,牢牢占据网上思想舆论引领的制高点。着力创新新时代的文艺工作,培养一批优秀的文艺工作者,打造坚固的文艺战线。坚持从新时代的伟大社会主义实践中发掘文化创作的主题,适应互联网技术发展和新媒体特点的文艺形态,不断推出讴歌社会主义建设的精品力作,用新时代的文艺精神烛照现实生活。

     

      四、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民族性

      《纲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习近平总书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践行者,在多个场合都讲过他小时候读岳飞的小人书,而把“精忠报国”作为一生追求的故事。他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比如“精神命脉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比如“文化根脉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比如“精神基因论”:我们的同胞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这些论断,指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来源,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底蕴,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

      《纲要》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蕴含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思想智慧,对当前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展现新辉煌。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怎样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如何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甄别出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摒弃糟粕文化的部分?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困难,很多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如皮影戏、花鼓戏等面临失传的窘境,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新时代的特点来展现出让人民群众喜爱的表现形式?人民群众对西方文化的态度既存在“外国的月亮比国内圆”的错误思潮,也存在“全盘否定西方文化”的片面观点,如何对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要回答好这些问题,必须在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把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和吸收外来相结合。坚持不忘本来,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要求为标准,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的价值。把传统文化资源用好用活,让老百姓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坚持面向未来,按照时代特点对优秀传统文化加以改造,赋予符合新时代的内涵和表达形式,增强其生命力和传播力。坚持吸收外来,倡导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用学习借鉴的态度来吸收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大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从中国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总结规律,为解决世界问题提供中国智慧。(执笔: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殷晓元、旷重林)

     

      作者简介: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站在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的高度,深入研究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学习宣传和研究阐释工作。“中心”在中央“三报一刊”发表了一大批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文章。

      (理论强党出品,皆为原创,如蒙垂爱关注转发,务请注明转自党建网或党建网微平台,以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网站编辑:赵丹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