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1.jpg
当前位置: 党建网首页 > 新版党建网2016 > 党建发布
人民日报新年三论“觉悟”有深意 取舍中见党性
发表时间:2017-01-17    来源:党建网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全会上强调:“党的领导干部必须讲觉悟、有觉悟。觉悟了,觉悟高了,就能找到自己行为的准星。”觉悟为何如此重要?

  2017年1月16日和1月17日,《人民日报》连续刊发了两篇论共产党员的“觉悟”的评论:《有“觉悟”能辨是非》《有“觉悟”则明公私》 ,党建网将其汇集于此,供党员干部学习。

 

(一)  

有“觉悟”能辨是非

李 斌

  以“集体决策”之名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实,打着“体恤下属”旗号滥发津贴福利,靠名烟名酒、奢侈接待来“推动工作”……翻看近期通报曝光的违纪案件,这些让一些人内心犯糊涂的“是非题”,答案其实并不模糊。

  “大丈夫处事,论是非,不论祸福。”是非明,则方向清、路子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全会上强调:“党的领导干部必须讲觉悟、有觉悟。觉悟了,觉悟高了,就能找到自己行为的准星。”觉悟为何如此重要?因为明辨是非乃至作出正确抉择,离不开党性修养和思想觉悟。

  1927年春夏之交,徐特立辞去湖南女师校长职务,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感慨地说:“我已经51岁了,只要共产党这样一个先进的党,能允许我这个老朽的人加入组织,那我就真是获得了新生。”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遇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0多万人,被血雨腥风吓退的人不在少数。徐特立、叶剑英、贺龙等一批革命志士之所以坚定地站到共产主义的旗帜下,靠的正是觉悟。叶剑英有句话说得好:“参加革命,还是反革命?想了想,只有革命才有出路。”

  大风大浪、大是大非的考验,见证政治觉悟的可贵。战场上,共产党人冒着枪林弹雨勇往直前、冲锋陷阵;刑场上,共产党人视死如归、从容就义;危难时,共产党人豁得出来、冲得上去,都不是靠强迫命令。觉悟犹如共产党人心中的明灯,是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的毅然态度是觉悟,“身处脂膏不自润”的两袖清风是觉悟,坚定不移“跟着走”的信念也是觉悟。提升思想境界、道德水平,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归结起来就是提升觉悟。

  觉悟看似无形,关键时就会明心见性。公孙仪“嗜鱼不受鱼”,子罕“以不贪为宝”,杨震以“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拒金,包拯“不持一砚归”,这样的传世佳话,古已有之。古田会议前,许多红四军战士对“为什么革命”的问题模糊不清,有人想打进城里大吃大喝享清福,有人想打回老家娶个老婆分块地,有人想劫富济贫当“山大王”……古田会议对这些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想进行了批判,经过教育引导,战士们的觉悟提升了,战斗力有了质的飞跃。正所谓“内无妄思,外无妄动”,有觉悟、不断提升觉悟,一个人才能“是其所应是、非其所应非、为其所应为”。

  觉悟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也不能自然而然始终保鲜,必须在党性修养和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提高,在工作实践和斗争磨砺中不断坚定。有的人出身寒门,“从小就痛恨贪官”,走上领导岗位后自己却成了贪官;有的人入党时兴奋得睡不着觉,主政一方后却变成“两面人”。大量事实表明,身处复杂环境,人们难免受到外界形形色色模糊认识和错误观念的影响,如果不加强觉悟的锤炼,立场就很难摆正。在一定意义上说,人心起伏比是非黑白更难把握,糖衣炮弹比屠刀刑架更难以应对,因而,思想建党比惩腐肃贪更需要耐心与恒心。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加强党性修养,注重提升觉悟,是一辈子而不是一阵子。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当觉悟之花绽放在灵魂沃土,在公与私、义与利、是与非、正与邪、苦与乐等问题面前,我们就能心明眼亮,毫不动摇。

  《 人民日报 》( 2017年01月16日 04 版)

 

(二) 

有“觉悟”则明公私

李浩燃

  宋代《竹坡诗话》记载,一位官员办公时收到一封家书,为查看信件,他专门灭掉公家的蜡烛,点燃了自己的蜡烛。“公烛”“私烛”之别仿佛一个隐喻,照见的是公私分明的精神境界。

  “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公私之间,本如楚河汉界,理应泾渭分明,这是为官从政的朴素逻辑。然而现实社会五光十色,一些人内心之“小我”难免膨胀,逐渐模糊了公私边界,让私欲悄然流淌。尽管教训一再警示“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却总有人背弃公义、暗度陈仓,以公帑入私囊;尽管事实一再验证“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可总有人心存侥幸、触碰红线,恣意输送利益。凡此种种皆表明,观念是行为的开关,觉悟则是至关重要的“变量”。

  电视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揭示,一些纪检监察干部之所以锒铛入狱,根源就在于政治觉悟滑坡。正如金道铭、吴天君等腐败分子在镜头前忏悔的,“主观上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这恐怕还是致命的”“三观的蜕变,自己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变化,成了我犯罪一切的根源”。“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坚定觉悟、保持清醒,就不难耐住寂寞、稳住心神,自觉做到秉公用权、廉洁用权。反之,则很容易掉进欲望的陷阱,在以权谋私、假公济私的死胡同里兜兜转转,最终害人害己。

  面对物质诱惑、利益抉择,觉悟堪称看不见的“压舱石”“定盘星”。毛泽东同志经常拿起“公与私”的标尺丈量自我,曾为自己定下“三原则”: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县委书记谷文昌反复叮嘱“不许沾公家的一点油”,当他发现县委机关食堂炊事员给自己的小儿子多打了点菜,从此便禁止孩子到食堂买饭。无数共产党人用觉悟生动诠释了“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的信守。回望来路,共产党人筚路蓝缕、不畏艰险,成功击碎一个个“不可能”,靠的不正是立党为公、不讲私利,让觉悟汇集成一股股“铁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当前,制度之网越织越密、执纪刚性愈发增强,对干部的外在约束越来越完备,但只有转化为内心的守约,才能从“不敢”变为“不想”。这个转化的过程,正是觉悟提升的过程。说到底,觉悟看似无影无形,关键时刻却是检验党性的“试金石”、阻遏私欲的“防火墙”。“公者千古,私者一时”,心底无私天地宽。坚守共产党人的价值观、矢志提升自我觉悟,在面对公与私的选择时就能看得清、想得透,在处理公与私的纠葛时就会知所趋、知所避、知所守。

  翻开《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第一条要求便是“坚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补足精神钙质、筑牢思想之魂,争做有大觉悟的人,我们才能在自律自省中明辨公与私,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困、不为情所惑,始终找到行为的准星。

  《 人民日报 》( 2017年01月17日 04 版) 

 

有“觉悟”方知取舍

陈 凌

  有个“三辞将衔”的故事,至今仍常被人提起。1955年,全军实行军衔制,中央军委准备授予著名将领许光达大将军衔,许光达得知后,“高兴之余,惶惶难安”,接连写了三封恳辞信,请求降衔。在他看来,自己对革命的贡献,“不要说同大将们相比,就是与一些资深的上将比,也自愧不如”。

  古人讲,“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荣誉历来被视为“人生的第二遗产”,高光时刻近在眼前,许光达却选择冷却自己,“不停地敲击心鼓”,追问自己是否“心安神静”,最终选择“让衔”。毛泽东同志看到信件后深受触动,感慨道:“不简单啊,金钱、地位和荣誉,最容易看出一个人,古来如此!”许光达的扪心自问、一取一舍,照见的正是共产党人的觉悟。

  有觉悟方知取舍。社会学上有个说法,叫“横山法则”,意谓最有效且有持续性的约束,并非外在的强制力量,而是内心的自我控制。这种自我控制乃至自觉与自决的过程,正是觉悟的过程。的确,内心有怎样的觉悟,一个人就有怎样的行为选择。觉悟高,在荣誉面前往往不争反让,利益面前常常先人后己,诱惑面前始终不为所动。倘若心中没了觉悟这个“定海神针”,即便是蝇头小利,都可能让人魂不守舍、汲汲以求。

  有人说,与过去相比,如今或许少了血与火的考验,少了生与死的选择,但仍弥漫着看不见的硝烟,充满着不可知的挑战。面对“围猎”,是选择“意思意思也无妨”,还是谨守“一身正气悬山河”?面对权力寻租,是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还是铭记“管住自己,天下无敌”?金钱美色诱惑在前,是把信仰当作“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还是视之为“须臾不可离的立身之本”?如果觉悟不高,就很难经受住考验。

  人非圣贤,面对功名利禄、金钱美色,尤其是那些看起来毫无“违和感”的诱惑,内心难免会起波澜,关键时刻能否警醒起来,破心中之贼,取决于觉悟这盏明灯的导引。清代河南巡抚叶存仁离任时,僚属为其送行,为避人耳目,特地在夜里用小船送来大批礼品,叶存仁见此情景,写下一首诗:“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书毕,便将馈赠完璧归赵。见利不贪,不是怕人举报,而是“畏己知”,怕受到良心的谴责,起决定性作用的正是觉悟。

  “当灵魂失去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没有平时的涵养功夫,缺少关键时刻的自我省察,人生的航线就会走偏、信念的灯塔就会黯淡无光。武钢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邓崎琳坦陈,自己一步一步走向违纪违法深渊,正是因为一开始对小事小节“没有仔细想,就是觉得不算怎么回事儿”。陈毅有诗云:“岂不爱权位,权位高高耸山岳。岂不爱粉黛,爱河饮尽犹饥渴。岂不爱推戴,颂歌盈耳神仙乐。”但人不能沉迷于权位、美色、虚名,总有一些价值在它们之上,值得我们守望。

  哲人有言,“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敢于无情地“解剖自己”,勇于在抵制诱惑中涤荡心灵,善于以涵养省察实现“内在超越”,我们才不会被利益的迷雾迷住眼睛,以觉悟的灿烂星辰照亮前行之路,成就一个崇高的自我。

    《 人民日报 》( 2017年01月18日 04 版)

网站编辑:贺绿原
>>
思想理论
>>
党建论坛
>>
党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