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灵性安徽:跳动绿色脉搏,描绘幸福底色
    发表时间:2019-11-13 来源:科技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从“十里江湾”到“山水画廊”,从恬静优美的“科学岛”到“网红打卡地”祖源村,在安徽采访期间,皖山皖水的秀美和灵韵,更使记者感受到,安徽走出的绿色发展新模式,正是其灵性所在,也是安徽迈向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典型代表,体现出了“软实力”。

     

      护一江碧水向东流

      2019年8月30日,一声爆破巨响,位于芜湖天门山景区有着60年历史的“皖江第一跨”退出历史舞台。

      2017年,芜湖开展长江干流岸线集中整治专项行动。于是,关闭不合规码头、取水口,建立备用水源,取缔非法码头、非法修造船点和黄沙经营点,实施生态复绿,建设覆盖长江及重要支流27个断面的水质自动监测网络,整治黑臭水体……经过全市上下齐心整治,全市共释放长江干流岸线约27公里,清理出滩涂陆域面积约250万平方米。

      如今,这里构成了全长10.4公里、总面积8.12平方公里的“十里江湾”生态景观带,成为市民和游客最青睐的“打卡”胜地。城市有了高颜值,生活添了幸福感。漫步于芜湖城区,处处跳动着绿色的脉搏,描绘着芜湖的幸福底色。

      一条新安江,联系起了下游的杭州与上游的黄山。作为我国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的首次实践,被形象地称为“水质对赌”的生态补偿协议,每年设置5亿元的补偿资金,其中中央财政3亿元、浙皖两省各出资1亿元。年度水质达到考核标准,浙江拨付给安徽1亿元,否则相反。

      7年过去,“山水画廊”新安江流域总体水质为优并稳定向好,跨省界断面水质已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每年向千岛湖输送60多亿立方米干净水。

      如今,浙皖两省正在谋划共建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去年10月,浙皖两省签署了《关于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的协议》,正式开启第三轮新安江流域跨省生态补偿试点。与此同时,打造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的设想也开始浮出水面。

     

      超市“生态美”,环保很“智慧”

      10月23日一大早,黄山市徽州区潜口村村民王时彤拎着60个废纸杯和两个装满了烟头的纸杯,来到村里的“生态美”超市门口时,这里已经排起了长队。

      30个纸杯积1分,一纸杯烟头积1分,2分可以换一袋盐,7分可以换一瓶酱油……“生态美”超市墙上挂着一张兑换表,标明了垃圾兑换标准。

      “解决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用垃圾换生活品,建立垃圾的收集和处理完整链条,就是为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潜口村党委书记洪涛告诉记者,“生态美超市”还与扶贫、党建、乡风文明挂钩,让扶贫、党建、乡风文明等工作与环保融合,不断释放“生态美超市”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徽州区,截至目前“生态美超市”累计开户7439户,开展兑换业务52359人次,回收垃圾106.2吨、农药包装废弃物20.9万件。

      在黄山市,垃圾从前端收集到末端处理完整链条上,则有着更为专业的统筹管理。

      黄山市中环洁城市环境管理有限公司的大厅里,一张巨大的电子显示屏挂在墙上,屏幕上可以显示出各辆环卫车的实时位置,还可以通过无人机督查到水面的保洁情况,智慧环保已经渗入到每个环节。

      “黄山市包括三区四县,覆盖面积9188平方公里,在这么大的范围里,垃圾清理一直是个难题。”中环洁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黄山市在全省率先引入PPP模式,对全市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治理。2018年6月,中环洁公司正是中标成立的PPP项目公司,专门负责黄山市“三区四县”建成区以外村庄及道路的清扫保洁、垃圾收集、压缩、转运等。

      如今,中环洁公司的环卫工人统一着装,开着电动保洁车将垃圾从垃圾桶里收集起来,送往勾臂箱或垃圾桶群,再由大型的勾臂车将垃圾统一送往固定压缩站,送至焚烧厂进行无害化处理,一条生活垃圾治理的完整链条已经形成。

     

      古村落里的“新乡绅”

      西溪南镇位于黄山市徽州区中西部,现保留明清建筑100多幢。自2017年列入省级特色小镇以来,西溪南镇逐渐抖落历史的尘埃,翻开崭新的一页。

      “失去原生态,小镇建设就无从谈起。”西溪南镇党委书记范长虹表示,按照生态、生产、生活融合思路,西溪南镇将生态呵护放在首位,不仅村落周边水系、湿地,村落、每一幢古老有价值的民居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一所房子就是一个高端民宿,就是一个文化高地,就是一个致富节点。”范长虹说,西溪南镇积极探索古村落产权转让以引进人才发展业态路径,凝聚文创力量,让古村落活起来。

      新时代为古老村落赋予新活力。始建于宋代的休宁县溪口镇祖源村,村内流泉飞瀑、粉墙黛瓦、徽风古韵。祖源村通过农村环境整治,建设民宿群、农家乐和客栈,不仅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热门去处,还成为中国传统村落复兴的“生态样本”。

      祖源村的变化,始于村民口中常提到的一位“庞老爷子”。现年70岁的庞焕泰来自上海,退伍后选择创业。2015年,他来到祖源村扎下根来。

      “那时,这里的房屋破旧不堪,旧宅人去楼空。全村共800多人,外出打工的就有500多人。”庞焕泰思索,能否通过打造民宿项目来改变现状,促进就业。

      “开始村民不大理解,甚至怀疑。但民宿建起来后,他们也尝到了甜头。”庞焕泰介绍,现在很多外出村民陆续回来了,参与到打造民宿、餐厅、商店的工作中来,很多80多岁的老人都知道如何接待游客。

      庞焕泰认为,村里最大的变化是村民的改变——他们纷纷忙碌起来,自觉注意维护家门口和道路上的卫生,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报记者 吴长锋 滕继濮 实习记者 于紫月

    网站编辑:白梦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