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油溪桥村振兴之路
    发表时间:2019-07-29 来源:娄底广播电视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湖南省新化县吉庆镇油溪桥村,曾经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十一年前,村里没有一寸硬化公路,只有4.5万元的村级集体负债,以及一顶省级特困村的帽子。

      十一年来,村里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村村民纯收入从2007年的不足800元,提高到现在的约一万余元,村集体收入逐年翻倍增长,最高时可达每天两万元。

      油溪桥的振兴之路,有几个关键点。

     

      林权改革

      油溪桥村支书彭育晚上任后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把火,是村里的林权改革。

      说到林权改革,首先就要说到村里的林权现状。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村里实行联产承包制以后,山林也实现了承包。但那是什么样的承包呢?当时实行的都是“模糊承包”办法。都是以“坳”、“坑”、“原”、“沟”、“脉”等模糊地名划界,根本就没有清晰的界线。村民砍了一棵树,你说是你的,我说是我的。为了砍树,村里纠纷不断。为了防止别人砍自己的树,有的村民不惜睡到山上去。即使睡在村子里,晚上也是尖起耳朵听山里有没有什么动静,一旦听到有人砍树,就从床上爬起来拿起手电筒往山里跑。争吵就在晚上展开。只要砍树,就会吵架。在各家承包林的搭界处,只有砍伐,没有新栽。而且弱肉强食,家里力量强大的,砍到别人的林界上去了。

      2008年,湖南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省里要求村里进行林权改革。

      彭育晚下定决心,借政策的春风,排掉埋在山林里的“地雷”。

      首先是把模糊的产权变为清晰的产权,这也是至为关键的一步。怎么清晰?茫茫山林,要界定林权, 谈何容易?村干部天天翻山越岭,清理山林。有多少地方是人迹罕至。到了山上,被蛇咬、被峰叮的事时有发生,有一个村支部委员还从悬崖上掉下来,落下了终身残疾。

      彭育晚迎着困难上。他带领全体村干部翻山越岭、进组入户,成功归纳出“凭、听、察、看、摸、查、调、确”八字方针,采取“工作分类、任务分流、矛盾分解”等形式开展工作。对版块面积的分布和形成进行了调研调整,对插花地、自留地和“三难管”地采取查、判、量等方法重新立界确权。埋桩为界,将林权明确到点、线。也就是明确到哪一棵树是哪家的,林权就像存在银行的钞票一样几角几分都明晰。

      为了搞准数字,仅打印的资料修改就达到两百次以上。打字员苦笑着说:简直搞出了神经病。

      油溪桥村在全省率先完成了林改任务,成功排除了隐埋在山林里的“地雷”,为以后的植树造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这项改革还为全省的林改积累了经验。为此,湖南省林改现场会在油溪桥村召开。时任林业厅长邓三龙给予高度评价:“油溪桥村的林改是全省的一面旗帜。”不久,这项改革也成为全国村级林改的模范,受到林业部专家的肯定。新化县为彭育晚记了三等功。

      林权改革工作的成功,让全体村民的民凝聚起来了,一个新的强有力村领导班子形象在村民心中树立起来了。同时,也为油溪村干事创业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油溪桥村民在义务种植花草)

     

      统一用水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建国后,农村修了很多水库、山塘、灌溉水渠。用水由政府统一调配。油溪河上游的车田江水库便是这样一座大型水库。

      车田江水库位于油溪河的上游,油溪河是资江在新化县的第二大支流,以溪水清亮如油而得名。由于水量丰富、落差大,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其上游修筑了车田江水库及其配套工程,包括吉庆镇在内的新化县河东6个乡镇的农田水利灌溉问题主要也是有赖于此,中游修建了梯级电站五座。其灌溉和发电作用已得到充分利用。

      联产承包后,农田用水出现了许多问题。农民不管储水的事了,作为农民的个体也管不了。山塘是无法归私的,只要有水,肯定大家都要来用。于是,在丰水季节,只看到溪水白哗哗地流入水库,又从水库奔流到大溪,大溪流到河里,最后百川归海。农田里的水,最多一个月就全干了。

      这是第一怪:丰水季节不储水。

      一到干旱季节,就出现守水、抢水、强抽水、偷水、为水打破脑壳的现象。

      八十年代以前修的车田江水库等大型水库等水利工程,由于有水利部门的专门管理,丰水季节还是储了水的。到了干旱季节后,就会从大型水库放出水来灌溉农田。

      但水经过之处,到处截留、抢水,稍远一点的地方为了放到水,村民只好轮流到分水口去守水,到了规定时间,就把水放到自己村里来。

      水放到自己村里之后就存在一个再分配的问题。由于水流通的渠道不畅通,村民顾私不顾公,争水、抢水、偷水之事便时有发生,农民为了水,争得不可开交。打架闹事,打破头的事便经常发生。有些农户自己购了排灌机,直接从公家的水塘水库里抽水,那些没有排灌设备的,就只好干瞪眼。更有些没有公德心的农民,将排灌架到公共的水井里,把水井抽干,等井水满了再抽。村民饮用水、洗衣服用水成了问题。于是又要发生矛盾。

      每逢干旱季节,村民为了水的问题,不知要吵多少事,邻里的和气伤了,甚至仇了,还是有很多田亩得不到灌溉。

      彭育晚成年之后对这些事耳闻目睹,可谓痛心疾首。现在当了村支书,他下决心要解决这个问题。

      如何解决?

      一些人就说要加大投入购买抽水设备,建大型的储水塔。彭育晚反对无限制地加大入投入,认为管理比投入更重要。关键是把有限的资源管理好,用到恰当处。况且也没有谁来投入这么多钱,向上面伸手不可能,让私人出钱更不可能。如果不管理好,即使投入了,建了大水塔也是白搭。彭育晚决定村里成立用水协会统一管水,村里的山塘、水库由村里统一管理,首先由村民出义务工进行整修,砌好堤坝,清理淤泥。在丰水季节储好水,在干旱季节,由用水协会统一调配水,有计划地公平放水,用水像用油一样节约,确保每一丘水稻田都能得到灌溉。换一句话说,就是把水当成了公共资源,统一管理、维护、调配,这样,投入很少,效果很好,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油溪桥村成为了全省的用水模范。

     

      把风险降到最小

      种植果林是搞好农村经济的通用作法。有些村,看到市场上奈李价格高,便一窝蜂地种植奈李。看到杨梅好卖,又全部种上杨梅。可是,大家都跟风时,造成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降,果贱伤农。而且,大面积种植,对技术和风险防控的要求特别高,稍有不慎,果农可能遇到歉收或其它的灭顶之灾。

      油溪桥村也搞种植,是怎么搞的呢?首先是不流转土地,土地是谁家的还是谁家的。

      油溪桥村也搞市场化运作,与公司合作。怎么搞呢?

      土地归农户,但是由村里统一规划,果树苗木由村里统一采购。公司又怎么向油溪村提供果木呢?彭育晚很“精”,他不搞一次性付款。他有他的“算盘”:果木要几年后才能挂果,一是一次性支付成本太高,先付个“首付”,分几年“按揭”,挂果后再付清才是合理的;二是担心一次性全部支付了钱之后,这些果树苗有假或质量不好,不能挂果,风险太大。采取“按揭”方法,果农与苗木供应商共担风险,是合情合理的。

      具体办法是:第一年,让果木公司免费提供苗木,第二年,苗木长势良好,支付20%的金额,第三年,支付30%。到了第五年,挂果之后,再支付余下的50%。这样,极大地降低了村里的风险,减轻了村民的压力。借苗木公司的鸡,生了村里果木产业的蛋。

      油溪桥村第二个降低风险的做法是:不搞大面积种植,不搞一村一品,而是搞一村多品。土地还是村民的,没有流转,村民愿意种什么,由村民自己选择,村支两委再进行统筹安排。搞一村多品,桃树、梨树、李树、桔树、柚树、枣树、枇杷树、杨梅树等等各种一片,这叫错开自然风险,遇到暴雨季节或寒冷季节,受到损失也是部分受损,不会全部受损,不会全部血本无归。比如,正好是采杨梅的季节,如果遇到连续几天大雨,杨梅就会全部烂在山里。但因实行一村多品,其它果树就不会受这种损失,损失的只是杨梅。这叫丢了芝麻,还有西瓜。全部丰收,也不至果贱伤农。

      一村多品的开发,也错开了劳动力需求的高峰。不至于某个季节需要大量劳动力,而某个季节劳动力闲置。一年四季,村民都有活干。

      一村多品的开发,使得果树对肥料的需求没有高峰期,而是均分于四季。村民不必购买化肥,因为家肥是慢慢产生的,施家肥就足够供应果树的肥料之需。这不但节约了成本,而且规避了土地因连年使用化肥,土壤异化变质的风险。

      一村多品开发让村里一年四季飘果香,销售没有任何压力。万一遇到某果品销售不力,全村人自己消化也不成问题。

      一村一品开发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是,就是可以促进乡村旅游,游客来到村里,四季都有水果可供采摘。游客到果木地采摘水果的价格,远远高于水果的市场售价,这又为村民创造了更好的市场价值。

     

      建设文明乡风

      物质文明有了,更重要的是精神文明,对于乡村来说,也就是乡风文明。

      建设文明乡风,首先是搞好卫生。一个人的穿着代表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一个单位的卫生状况代表了一个单位的精神面貌。卫生是最难搞的。垃圾是个千斤担,靠个人的力量,任何人都担不起。

      彭育晚为村里的卫生制定三个原则:垃圾不出户,不出院,不出村。垃圾只要出了门就变成了村里的。这样,让家家户户管好自己的卫生,这个大问题也就变得不是问题了。八年来,油溪桥村没有一车垃圾送到外面去。村里形成了人人捡垃圾的风气,捡垃圾的人决不是丢垃圾的人。

      “禁一百年鞭炮,留一双眼睛!”这是彭育晚禁炮时说的一句掷地有声的话。一番发自内心的激愤演说,村民们都点头称是。

      然后,村里明令禁炮,不管是红白喜事,还是清明祭祖,或者是过年过节,一律禁止!

      油溪村的第二禁,就是禁止用尿不湿,禁止用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饭盒、一次性筷子。尿不湿烧不燃,埋到土里又不能降解,产生的垃圾无法处理。村里每生一个小孩,半年内要用一千多元钱的尿不湿,这对环境造成多大的损害?村里规定,一律用毛巾代替尿不湿,村里对有新生儿的家庭,凡不用尿不湿的,一次性补贴500元。把请保洁员的钱补给了村民。不用请专职的保洁员了,村民得了实惠。不用尿不湿,还保护了婴儿的皮肤,节约了钱,又保护了环境。

      油溪桥村里第三禁,是禁赌。赌博是与收入成正比的。如果赌博,任何事业都无法发展。一个人赌博,可以把祖业输掉,把房子输掉,把老婆输掉。

      为了禁赌,村里把三代以来有赌博史的家庭进行了一个统计摸底,结果发现不外乎三种情况:一是无家可归的,二是妻离子散的;三是贫困户。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油溪桥村的振兴,在于村干部、村民出义务工为集体做事,厘清了林权,却又“收回”了林权;“收回”了用水权,却又归还了水;用最低的原始成本搞活了果木种植、稻田鱼和甲鱼养殖,搞活了乡村旅游,让山、水、田等自然资源发挥了最大的效益。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培育了文明乡风,禁了垃圾出村出院,禁了鞭炮燃放,禁了尿不湿等白色垃圾,用最低的成本修起了乡村道路。

      油溪桥村的振兴之路,具有乡村“原生态”特色,其关键核心在于发挥了村党支部模范带头作用。(袁杰伟)

    网站编辑:穆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