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1.jpg
当前位置: 党建网首页 > 新版党建网2016 > 群众工作
塘约“三变6+1”打造脱贫新样板
发表时间:2016-12-16    来源:党建网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贵州安顺平坝区塘约村是典型的山区传统农业村。全村921户3392人,耕地面积4860亩,人均1.43亩。在推进精准脱贫过程中,深化“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发展模式,以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社员分红的公司化经营,建立土地流转中心、股份合作中心、金融服务中心 、营销信息中心、综合培训中心、权益保障中心,实行一套完备的产业经营体系,抵御规模化经营中存的管理风险、市场风险、金融风险、流通风险、成败周期率风险,为脱贫探出了一条保险新路,一年时间,塘约村实现了从国家二级贫困村向“小康示范村”的华丽转身。

  

  “6+1”破解土地密码,让农村土地“活”起来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闲置土地不断增加,农业产出低逐渐降低,单打独头的分散经营模式,羁绊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如何破解土地密码,盘活农村有限的土地资源,让土地活起来?塘约以土地确权为“三变”打下基础。

  ——建立土地流转中心,放大效益。率先在全区开展农村土地确权试点工作,对林地、土地、宅基地进行测绘,确权颁证,让土地有了通行证,作为资本流通。实现流转使用权、入股经营权、放开管理权的“三权分离”。流转中心制定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引导农民自愿流转土地、把千家万户从单打独斗的生产方式转变为连片开发、机械化耕作、规模化经营模式,带领村民逐步走向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使“实产”变“实权”,“实权”变“实钱”。同时,针对不愿回农村已在城市有固定居住与收入的村民,建立自愿退出土地的养老保险金,拓展土地托管、代耕等方式,推动流转进程。截至目前,全村共流转土地745户2860亩。

  

  “6+1”化解预测风险,让农业产业“强”起来

  “三变”在塘约村落实,村党支部制定可行的经营体系,一方面引导“农民入社、土地入股、金融入村”,另一方面做好发展规划,调整结构,初步形成“水果上山、苗木下地、科技进田、休闲观光”的产业布局,成立合作社,引进金融服务、建立营销策略机构,化解管理风险、市场风险、金融风险、流通风险、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规模化。

  ——成立股份合作中心,做大产业。以塘约村金土地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探索“合股联营、村社一体”的发展模式,采取“支部+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允许一定数量的社会股加入,搭建融资众筹平台,全村745户以2860亩土地入股合作社,发展合作社社员2921名。按照合作社占30%、村集体占30%、村民占40%的3:3:4收益分配模式进行利润分成。健全和完善合作社经营管理机制,突破合作社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常规运营模式,在村级合作社下设劳务输出公司、建筑公司、运输公司、妇女创业联合会,老年协会等 ,有效整合村级劳动力资源,解决了农村青年、妇女及贫困户就近就业问题,农民既当股东又领工资,拓宽增收致富渠道,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率达70%。

  ——成立金融服务中心,突破瓶颈。引进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入驻村里,打造“三变”资金保障平台,为股份合作社提供金融支持,为农民贷款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突破资金发展瓶颈。引导农民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房屋抵担保贷款,同时,建立村级金融担保基金,为农村“三变”工作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引导社员和合作社参与农业保险,降低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灾害、市场变动等带来的风险。去年以来,合作社累计为农户提供金融担保贷款金额900余万元,种植晚熟脆红李520亩、核桃500亩、软籽石榴200亩、脱毒马铃薯300亩、绿化苗木612亩。

  ——成立营销信息中心,激活市场。建立合作社自己的“智囊团”,研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营销规划,搜集市场信息,搭建市场平台,健全物流,采取“互联网+农产品”,合社作+物流的市场营销模式,为合作社提供农产品供求、价格、市场信息,品牌打造,策划营销方案等,引进台湾蔬菜实验基地、学生营养餐特供基地、浅水莲藕基地等,实行订单生产销售,有效应对市场风险,确保山货出村,稳定收益。

  

  “6+1”提素质保权益,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农民是农村发展的主体。着眼于不让农民在农村深化改革中掉队落伍,加快脱贫步伐,实现小康路上“齐步走”,塘约村党总支应势而动,扶贫与扶智同步,“富脑袋”与“富钱袋”并重。

  ——成立综合培训中心,增强后劲。规模化种植,对参与劳动与管理的人员提出现更高要求,培训中心制定培训规划,建立导师库与实践基地,依托“政策下乡”“科技下乡”活动的开展,邀请省、市农委,县农业局专家专家、学者进村开展集中宣讲培训,乡镇匹配乡土专家驻村蹲点指导,提高农民素质和合作社管理水平。培育有知识、懂政策、善经营、会管理、能致富的新型农民,打造一支技能型专职农民队伍,开放培训方式,培训返乡农民工,让农民的“脑袋”先富起来,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农村不仅“三变”了,村民也可以到合作社务工,领取工资报酬,村民总收入变成 “股份分红+工资收入=土地收入”,给农民带来了更多改革红利,让农民“钱袋”鼓起来。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不到4000元提升到去年的8000元,村集体经济从不足4万元提升到80万元。

  ——成立监督运营中心,保障权益。通过村民选举产生合作社监督委员会,一方面,对土地用途与流转规模进行监督,防止土地兼并,过分集中,防止土地变相为私有化。另一方面,强化合作社集体资金收益、分红落实、合作社基础性建设、村级公益事业集体资金使用等做好跟踪监督,让群众明白合作社赢利情况,清楚村集体资使用情况,尊重群众的知情权,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冯静)

网站编辑:付天
>>
思想理论
>>
党建论坛
>>
党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