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1.jpg
当前位置: 党建网首页 > 新版党建网2016 > 各地党建
贵州思南县:“乡贤会”唱响乡村治理“协奏曲”
发表时间:2016-09-30    来源:党建网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王青 杨小军

 

  乌江两岸巍巍群山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脚登百家门,巧解千家怨,情暖万人心,获得了当地群众交口称赞。他们,就是思南县56个“乡贤会”的会员。

  今年来,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积极探索“村两委+乡贤会”乡村治理模式,深入挖掘乌江流域乡贤文化,做强乡音,做浓乡愁,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众多乡贤回归,大幅提升农村基层治理水平,有效推动乡村发展形势蓬勃向上。

 

  嘉言懿行,以德育出“和谐村”

  “德高望重,公道正派,群众认可。”说起村里的“乡贤会”,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大坝场镇场坝社区支部书记张羽贵竖起了大拇指。“以前没有平台,现在找到了组织,这些‘编外村干部’更是铆足了干劲。”

  农村邻里间琐碎事情较多,但如果处理不善,小口角也容易引发大问题。凭借人熟、地熟、村情熟,“乡贤会”既化解了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也处理了事关乡村和谐的大问题。

  场坝社区村民杨春和杨华生原是十几年的好邻居,但是近些年因种地占边问题而摩擦不断,村干部数次出面调解,却总被误认为“拉偏架”。“乡贤会”赵安详闻讯赶到现场,一方面两头劝和,另一方面当着双方的面将土地丈量好,并立下界碑,两家心服口服,最后握手言和。

  除了调解邻里纠纷外,场坝社区“乡贤会”还积极举办道德讲堂,建立积德榜,倡导文明乡风传播,引导群众见贤思齐,大幅改善了社会风气。同时,还聘请懂法律的乡贤人士为“法律顾问”,定期开展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宣讲活动,引导群众知法、懂法、用法。

  “‘乡贤会’未必很‘高大上’,但‘地气’十足。他们是活跃在群众身边的鲜活道德典范,弘扬乡贤文化,其实就是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乌江文化。”寥寥数语,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组织部副部长胡凤斌便道出了组建“乡贤会”的初衷。

 

  集思广益 以策辅出“民主村”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乡贤会’就是村支两委的‘智囊团’。”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合朋溪镇群河村支部书记任明昌说道。

  今年来,群河村按照“共谋、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新理念,大力推行“六环节”参事议事制度,即民意调查“提”事、征询意见“谋”事、公开透明“亮”事、回访调查“审”事、村民表决“定”事、全程监督“评”事,促使“乡贤会”会员与群众群策群力,共谋乡村发展之路。

  群河村支部书记任明昌告诉笔者,年初通村公路施工过程中,按照图纸规划需占用贫困户吴文光的2间猪圈,起初该户一直不同意,后来在“乡贤”吴支江的多次思想疏导下,该户答应拆除了旧猪圈,“一事一议”项目才得以顺利施工。

  通村公路前期筹备阶段,群河村“乡贤会”挨家挨户宣传村级公路建设政策和重要意义,动员占地户、撤迁户积极主动配合施工,作出无偿无条件承诺,并协助村支两委义务帮助撤迁户撤迁。目前,群河村村组公路建设硬化率达70%以上,极大地方便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

  同时,“乡贤会”还自发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总结出“群河十条”,包括家庭关系、邻里相处、维护环境、安全防范等内容。在群河村,“群河十条”已经成为当地居民的生活准则。

  “乡贤会”的补位和辅助,变少数人商议为众人决策,变千斤重担几人担为大家挑,既集思广益保证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决策的民主性,又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一致认可和支持。

 

  引凤还巢,以产带出“富裕村”

  “20年前,我读于红石梁村小学,就是我们现在开会这里。当时我家庭经济困难,多亏父老乡亲们的帮助,让我学有所成。今天我很激动,很高兴能为家乡贡献出自己的一点力量。”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关中坝街道办事处红石梁村返乡创业村民袁宗涛在该村精准扶贫座谈会上激动地说道。

  今年年初,红石梁村对本村籍在外工作人员、成功人士进行了摸底排查,并成立了“乡贤会”。通过建立红石梁村“村两委+乡贤会”微信群,引导外出务工人员纷纷回乡创业就业,快速形成了“人回乡、钱回流、企回迁”的链式效应。

  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红石梁村以农村“三变”土地改革为契机,成立了农牧专业合作社,采取“村两委+乡贤+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新建经果林示范园区300亩,并借助“一事一议”项目支撑,硬化产业路2.2公里,彻底打通了里通外连的交通“动脉”。

  在“乡贤会”的带动下,当地群众转变发展观念,自愿与农牧专业合作社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并就近进园务工。如今的红石梁村,当地村民实现了“农民变股民”的身份转变,叩开了增收创收之门,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目前,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乡贤会”共协调帮扶资金112万元,实施项目28个,办理实事1162件,帮助谋划思路633个,扶持村级集体产业资金96万元,结对帮扶困难贫困户631户。

  一个个思南游子富而不忘乡亲,达而不弃根本,返乡创业就业,助力抱团脱贫,让众多空巢老人不再孤单,让留守儿童感到温暖,让“千年古郡邑”历久弥新的乌江乡贤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责任编辑:郭慧)

网站编辑:付天
>>
思想理论
>>
党建论坛
>>
党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