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1.jpg
当前位置: 党建网首页 > 新版党建网2016 > 网络锐评
王丹誉:从张九龄“风采”说唐代宰相的风度
发表时间:2016-08-16    来源:党建网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虽然罢免了张九龄的宰相之位,但内心对张九龄赞赏不已。此后,每逢有宰相推荐或者引见重要官员,玄宗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原来,玄宗最宠爱的惠妃向皇帝谗言陷害太子。玄宗大怒,就告诉宰相要废掉太子。宰相张九龄就引用历史上帝王废储引发国家动乱的教训,劝谏玄宗力保太子,最后还警告皇帝说:“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玄宗无可奈何。惠妃无奈又悄悄派亲信游说张九龄,并暗示他帮助废黜太子,就可以永保相位。张九龄痛叱惠妃说客,并将惠妃的卑劣行径报告玄宗。玄宗皇帝被气得雷霆大怒,加上口蜜腹剑的奸相李林甫的诬陷。玄宗皇帝这才罢了张九龄的相,但对这位张九龄为相的“风采”却是赞赏有加。

  像张九龄这样胸怀江山社稷,心系天下安危,而不计个人荣辱进退,甚至不顾自己生死得失,这使唐代宰相的风度也随之翩然而至。唐代(含武周)的369位(524位)宰相中,我们不仅能从“房谋杜断”的名相美谈中探寻宰相的气质,我们还可以从普通宰相的点滴史迹中领略有唐一代宰相当日的风度。

  唐武后延载元年(694年)深秋,太后武则天见到宫中梨树开花就采了一枝,带到朝堂上给大臣看,大臣们都恭贺说这是祥瑞之兆。只有宰相杜景俭提出反对意见:“现在是深秋季节,草木凋零,而这时候梨树反而开花,这是阴阳失调,气象异常,这是我们宰相的过错导致的啊。”说罢连忙跪拜谢罪。则天太后大为感动地说:“卿真宰相也!”是啊,宰相为百官之首,居股肱之臣,代君理民,面调和阴阳。杜景俭真有古大臣之风,与丙吉问牛有异曲同工之妙。

  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当朝宰相、谏议大夫裴夷直盯着唐武宗登基册牒(登基诏书),就是不肯签名认可,虽然后来被贬为杭州刺史也没有改变他的态度。作为宰相这次签名的利害关系以及产生的后果,肯定明了于心。可是,他为什么还要自己坚持无谓的牺牲呢?因为,文宗皇帝病危弥留之际,大臣商定想从文宗的两弟弟中拥立一位“大者”(年长的)继位。安王李溶论年龄、辈份和才德既贤且长,符合“立长立贤”的传承原则。结果阴差阳错却迎立了另外一个弟弟——大个子颍王李瀍。文宗驾崩,颍王即位为唐武宗。他登基后,依贯例要发布继位诏书,向全天下宣告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可是,这个诏书需要全体宰相(唐代是集体宰相制)联合签名才成。而裴夷简正是看到武宗继承的不合法性,因而坚持“漏署”,其实是拒绝签名。虽然,他的拒签招致了武宗以贬官来打击报复,但却丝毫没有改变他对自己职权原则的坚持与捍卫。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一个小小的考功员外郎李渤,在参与官员的年度考核中,因为对时政不满,就自作主张将宰相萧俛、段文昌、崔植等人定为“中下考”(考核中九个等级中的第六等,全部不及格或者达标)。他觉得还不解恨,竟然一改常例给御史大夫李绛、大理寺卿许季同、少府监裴通等重要官员定了等级悬殊、上下不同的考等,此举震惊朝野。他就被处以“卖直沽名,动多狂躁”的罪名。这时候,宰相们却站出来,纷纷承认自己在主政中所犯下种种过错,并且明确要求要自己承担这些过错的责任,竟然还替在考核过中随意贬损自己的那个考功员外郎李渤求情,恳求皇帝法外开恩,从轻发落。终于感动皇帝,仅贬李渤为某州刺史作罢。已是晚唐风雨飘摇之中,宰相们还能如此替自己的政敌开脱罪责,无论此事件本身的谁是谁非,宰相的这种胸怀和气度都是令人钦佩的。

  有唐一代,是中国历史的一座里程碑,而大唐宰相就是这座丰碑的基座,唐代宰相的风采是闪耀在人类史册上最耀眼的光华,是整个大唐乃至中国历史上的道独特的风景线。

网站编辑:王高林
>>
思想理论
>>
党建论坛
>>
党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