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1.jpg
当前位置: 党建网首页 > 新版党建网2016 > 网络锐评
王丹誉:汤斌——学习实践理学传统的廉吏典范
发表时间:2016-08-12    来源:党建网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大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当朝工部尚书、名满天下的理学家汤斌溘然长逝,家中仅有银八两竟然不足入殓之,多亏友人资助二十两才勉强下葬(“以二十金,乃能成”)。朝野为之怆然。汤斌,生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字孔伯,,晚号潜庵。河南州(今河南睢县)人。

  汤斌是实践程朱理学的倡导者,为官清正廉明,体恤民瘼,弊绝风清,政绩斐然,完美地实现了理学传统的学习和实践,被尊为“理学名臣”,雍正十年(1732年),入祀贤良祠;乾隆元年(1736年),谥号文正;道光三年(1823年),从祀孔庙,终清之世以名臣从祀孔子庙者汤斌等三人而已。“桐城学派”鼻祖、当朝“布衣宰相”方苞盛赞:“国朝名臣,首推汤公。”

 

治学严谨的大儒

  《清史稿》在总结汤斌的学术成就时称:他深追二程(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之学,并且不排斥王守仁(王阳明,明代心学大家)。因此,在整个儒学领域是位绝世罕见的集大成者。

  汤斌理学的经典著作《洛学编》。所谓“洛学”就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创立的学派,因为二程兄弟是河南洛阳人,又长期在洛阳从事讲学活动,因此又称“伊洛之学”、“中州理学”。这是一部梳理洛学师承的学术传记,《前编》从西汉开篇,《正编》则从二程记起。全书记述了洛学汉初至明末1800多年的渊源流变,作者作此书“表前贤以后进”,想使洛学传承发扬光大。《洛学编》历经八次刊刻印行,发行量大、影响广泛,意义深远。《洛学编》在编纂体例上属“方域理学史,虽以宋儒为主,亦不废汉唐儒学之,专为汉唐经学大师纂辑《前编》,以通渊源,明经理;《正编》打破门户之见,“笃守程朱,亦不薄王”,主要记述宋明以来程朱理学家为主,且兼顾理学家,明确提出“朱王合一,返归本”,消除了儒家门派之争。全书反对讲学空谈,力求行实践,提倡“主”、“存天理”等思想。    

  该书对所收录人物事实都是严格按照正史中该人的传记,同时又吸取他们的门徒的纪述,显得更为全面、翔实和生动。书中主要阐述人物的学术成就,并非其生平功业面面俱到。《洛学编》仅40000余字,却是作者理学思想和中州理学发展状况的一部重要学术史著作。该书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理学的奠基之作。具有鲜明的“中正平实,而不过”,有强烈的务实用的特征,集中了明末清初理学思想的主要发展方向和鲜明特征。

  汤斌从顺治十七年(1660年)丁忧归家起,近二十年不闻政事,潜心学问。他著有《潜庵语录》、《庵文钞》、《春秋注》等十几部书。他在史学方面也有极高成就。汤斌出身书香门第,家学渊远。十五岁之前,已通读《左传》、《公羊传》、《战国策》、《史记》、《汉书》等,为日后学术打下扎实功底。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应童子试,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率军攻陷州,其母赵氏死于战乱。清顺治九年(1652年)中进士,选宏文院庶吉士,国史院检讨。

  康熙五年(1666年),汤斌拜当代大儒孙奇逢为师,并与顾炎武、黄宗羲等著名学者研读宋明理学。康熙十八年(1679年),康熙帝下诏举行博学鸿儒科的科举考试,汤斌独占鳌头,授翰林院侍讲。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充《明史》总裁。从此,他一生三入史局参与修撰《明史》、两任《明史》总裁,他的明史稿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而终成良史。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要求把明朝的抗清忠义之士编入史册,遭到诸多大臣攻击。万幸的是,此举受到顺治帝赞赏才得以保全。汤斌从康熙十八年(1679年)至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写出并改《明史》天文志、历志12卷,列传35卷。此后,所撰史稿、书札不收入者无法统计。有幸保留下来的尚有《太祖本纪》4卷、《后妃传》1卷、《历志》3卷、《列传》12卷,共约20卷,40多万字。正是因为汤斌等的努力下,终将《明史》编成了二十四史代表之作。另外,汤斌还修撰一部家乡的方志《州志》五卷。

  同时,汤斌在文学、书法、绘画等多方面成就都很高。

 

躬行实践的完人

  《清史稿》称赞汤斌,“要其躬行实践,施於政事,皆能无其所学,虽趋乡稍有广隘,亦无所轩轾焉。”他把自己学习研究儒家传统,理学的经义都能用来指导自己人生修为和具体实践。

  顺治十二年(1655年),汤斌出任陕西潼关道员。新官上任之际,他买了三头骡子,主仆各骑一头,另一头著两副破旧被褥,一个竹书箱。

  他涉足官场之初,先后在陕西潼关和江西岭北道任职,生活非常简朴,粗茶淡饭,习以为常,在百姓中口碑很好。每日三餐都是,少有荤腥,他所任的北道的府衙驻地赣州百姓称“三道台”的雅号。康熙时,汤斌出任江苏巡抚,虽然位高权重,又出镇天下首富之,但他仍然坚持俭朴生活,还是餐餐都有一道豆腐做的菜,巡抚驻地苏州百姓称他“豆腐汤”。

  已官居一品尚书仍然保持艰苦朴素的习惯,冬天上朝时汤斌总是外披一件破羊皮袄。因为,在当时进士人皆衣的年代,尚书的破羊皮袄竟然成为一道独特风景。因此博得“羊尚书”的美誉。汤斌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家属子女也是同样。夫人马氏身着多年的旧棉衣,经常转身都有棉絮从袄边散落。一次,他检查自己家的流水账,发现有人买过一只鸡,便雷霆大怒问道:“谁竟然买鸡?”得知是长子汤溥所为更为震怒,责令汤溥在大庭广众之中罚跪《朱子家训》,还怒斥道:“你以为苏州鸡价如河南老家村里那样的便宜吗?你竟然想吃鸡,就滚回老家去吃。天下哪有读书人不嚼菜根而能成功者。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一代大儒汤斌在工部尚书任上病逝。家财唯有银八两,竟然不足入殓之费。友人徐乾学赠赙仪二十两才得以入土。

 

知行合一的清官

  汤斌在陕西潼关任上,为了防止军队扰乱地方,他亲自到上接待过往部队,使百姓免遭兵祸,得以安居乐业。治下潼关人在他上任一年多时间,由不足三百户增至数千户。“汤青天”的美名在所治全道家喻户晓。他出任江西岭北道后,奖励耕织,关注民生;整顿吏治,善化民风。数月间,就擒获了屡屡反叛的匪首李玉庭,降服了多股草莽英雄,使得强人卖刀买犊,洗心向化。

  汤斌曾在京城延寿寺前一店内,见一男孩不觉将一枚钱落在地上,却见有人用脚踩在上,等四处无人时拾起这枚钱。汤斌就打听到这个“拾钱”的姓名。旁边坐着一位老者,盯着看了很久,忽然起身问了某人的姓氏大名后,冷冷地笑一声离去。不久,“拾钱”人以一监生的身份即将进入官场任职,将赴江苏常熟县县尉任。他赴任前,到巡抚衙门求见汤斌十次,也没人理他。正在该人纳闷时,却听说巡抚大人弹劾他“贪钱。”巡抚汤大人正是当年看见你“拾钱”并打听你姓名的老者。该人听罢无地自容。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汤斌任内阁学士,时逢江苏巡抚出缺,朝廷上下都在荐举最佳人选,康熙帝说:“早听说汤斌操行高尚,可担任江苏巡抚。”汤斌赴任前,康熙对他说:“吴地繁华,当地人崇尚虚华,贪图享受,经商人,农夫少。你务必要改变当地奢侈之风,重兴淳朴民风,首先要致力发展农业生产。”

  汤斌上任后首先派人重新勘察,发现淮安、扬州二府洪水亦然没有退去,根本无法复耕,于是上疏奏,请求朝廷否决前任余国柱所提“次年照常收税”的奏议。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淮安、扬州、徐州三再次遭受水灾,汤斌按实际灾情列出减免赋税的条目,请求朝廷拨发赈灾款白银五万两,紧急从湖广征购大米民。还不等朝廷诏令回复,汤斌又前往灾区组织救灾。

  常州知府因为对属员失察被降职调任别处,汤斌考察后认定知府为官清廉,就奏请让他继续留任。汤斌命令全省各州县建立小学,讲授儒家经典,禁止妇女游荡,禁止胥吏、倡优穿着皮衣和丝绸,焚毁淫邪书籍。苏州上方山有座五通神祠,已有数百年,全省各地人都争相前往敬香并且经常妖言惑众。汤斌捣毁五通神的塑像,并下令各州县凡有类似的祠庙全部改建为学校。纯正儒家教化得以普及,民风为之重振。

  出任江苏巡抚时,发现官员普遍挪用官银为上司送礼。汤斌就向所属的道、府、县等地方官先打招呼:“你们挪用金贿赂上司,却不想为拖欠官银所累。现在,我与诸君公开约定,你们日后称职,我自然会提拔;若不能称职,等考核后也能平安回家,踏踏实实地荣归帮里。你们同样也不得接受下属贿赂,江苏政风为之一。汤斌离任将赴京时,苏州百姓拦路哭泣挽留,并罢市三天,沿途焚香祷告为他送行。

  大清圣祖仁皇帝康熙帝称赞:汤斌在讲时,行谨慎,所稔知。及简任巡抚,己率,实心任事。允宜拔擢,以有位。”

  (责任编辑:贺绿原)

网站编辑:王高林
>>
思想理论
>>
党建论坛
>>
党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