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1.jpg
当前位置: 党建网首页 > 新版党建网2016 > 网络锐评
王丹誉:南北朝时期的政治风度
发表时间:2016-08-12    来源:党建网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南北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割据各方在政治上相互竞争,军事上相互打击,然而在文化方面不仅没有相互叫骂,而且是相互认同、相互欣赏,甚至有英雄相互心仪的感觉。在这一历史奇观的渲染下,所产生的文化大融合、民族大融合,最终走向隋唐的大统一、大繁荣,就是情理之中的必然结果。
 

  欣赏对方才华成为风尚

  名将陈庆之北伐取洛阳,最终败绩南归后,特别尊重北方人,有人不解问他。陈庆之说:“我原来以为大江以北皆被鲜卑人占领尽是荒之乡,等我真正到了洛阳,才知道传统文化所教育出的英雄人物都在中原地区,我们江东地区根本比不上啊,怎么敢轻视他们啊!”

  东魏派遣兼任散骑常侍的李为正使,吏部郎卢元明、通直侍郎李业兴为副使,出使梁朝。七月,东魏使团李谐等人抵达建康,梁武帝接见了他们。梁武帝和他们交谈过程中发现,李等人都对答如流。接见结束后,东魏使团李谐等人走出接受接见的殿门,梁武帝目送着他们渐行渐远的背影,感慨万端地对梁朝官员说:“我现在可遇上了劲敌了,你们这帮人常说:北方没有一个人才,眼前这几位是从哪里来的呢?”当时,东魏的国都邺城内够得上称作“风流人物”的,是以谐和陇西人李神俊、范阳人卢元明、北海人王元景、弘农人杨遵彦、清河人崔赡为首的强大的人才队伍。

  当时南朝和北朝外交关系十分友好,各方都特别重视在外交活动中派出本国的最有才华的人物,以向对方国家展示本国的风采,无论是受命出使还是接待来访,必须按照当时最高的标准来遴选参与的人员,没有超凡才华者根本不能参与这类重大的外交活动。每当南方梁朝的使者到达邺城(东魏和未来北齐的首都),全城官民倾城而出并为之欢腾,国贵戚的子弟都盛装礼服聚众围观典礼,并且馈赠丰厚的礼物,梁朝使节下榻的仪馆门前就像闹市一般。每逢外交宴会的当天,年仅九岁的高东魏丞相、太师高欢的太子)经常派出人到现场打探,只要东魏的与会者有一句话比对方讲得好,高太子都为之热烈鼓掌。北魏的使者梁的都城建康也是这样。

 

  对对方文化的热切向往,对自己文化不足的深刻忧患

  东魏行台郎中杜查出官员贪污横行,立即向当时东魏实际最高统治者、丞相高欢报告。高欢当时对杜说出心里话:“杜你过来,我对你讲吧!天下的官员贪污公家的财物,很久以前就已经成为一种习俗。眼下都督、将军们的家属大多数在关西的西魏,宇文黑(宇文泰)经常对他们进行招抚和引诱,他们真心到底是离开还是留在这里都不好说;现在江东地区梁朝又有老头儿萧衍,他特别推崇儒教礼乐,以致中原地区的士大夫们都很向往梁朝,认为梁朝才是正统之所在。如果我立即整顿法制,不加宽容的话,我担心都督、将军们都得归附宇文黑(北朝西魏),士大夫们全去投奔萧衍(南朝梁),人才全都流失了,我们怎么维持这个国家呀……”

  钱穆先生曾经评价高欢的这种态度:“高欢所据之地,其富饶能使武夫有所留恋,而邺都典章文物悉继太和洛阳之遗业,亦可中原士族得满足……”(《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君主之间弹琴伴舞,唱和相随

  后梁天保十六年(北周建德六年、北齐承光元年、公元577年),北周武帝灭亡北齐,西梁皇帝萧岿到邺城朝见周武帝。因为秦统一之后,再后国君朝贺之礼。于是北周武帝就命令有关部门草拟接待礼仪。然后,举办盛宴接待萧岿。酒酣耳热之际,周武帝竟然自己演奏起琵琶,还对萧岿说:“应当为梁主尽情欢乐而助兴。”萧岿立即起身,请求为周武帝的琵琶弹奏伴舞。周武帝感动地说:使不得,怎么能让您作为一国之君的您为我的演奏而伴舞啊?萧岿回答:“陛下既亲,臣何敢不同百兽!”周武帝非常高兴,赏赐杂色丝织品段、良马数十匹,并将北齐后主高纬的舞女、及自己所乘的日行五百里的骏马全部赠送给萧岿

 

  对国内各民族采取相互依存的策略

  不仅对外,对其他政权有着高度的认同,对本国内部民族之间,同样采取相互依存的教育化政策。东魏实际最高统治者高欢特别讲究对内民族工作的策略。他每次发布重要命令和文告,经常指派他的亲信张华原四处传达宣谕,对鲜卑族将士就反复宣讲:“汉族人其实就是你们奴隶,男人为你们耕种,妇女为你们纺织,给你们送来粮食和布帛,让你们过上衣食无忧的安逸生活,你们为什么还要欺负人家啊?”对汉族宣读讲时则耐心地劝说:“鲜卑人其实就是寄居你们家为你们看家护院的家丁,他们虽然得到你一点粮食、布匹,但要为冲锋陷阵,让你们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你们为什么还要忌恨人家?”当时在鲜卑将领都看不起汉族将领,唯独害怕将高敖曹。高欢平时召开军事会议,就是讲本民族的鲜卑语,只要遇到高敖曹在场就改讲汉语。高欢一直重用高敖曹,两次任命他为军司、大都督,七十六都督。

 

  对敌国的人才特别器重

  577年,北齐为北周所灭。原北齐的国子博士熊安生,特别精通《五经》,听说周武帝进入原北齐都邺城的消息后,马上让家人洒扫门庭。家人莫明其妙地问他何故。熊安生回答:“周帝重道尊儒,必将见我。”不一会,周武帝就大驾光临家,硬是不同意博士对他下拜行礼,还亲切地握着熊安生的手,拉着他和自己并坐;并给予他特别丰厚的赏赐,还给他配发了驷马专车。

  当日,周武帝还差人专程到原齐中书侍郎李德林家传达口谕:“先生您是平齐国最大的收获。我原来担心您跟随齐王逃亡,没想到您仍在邺城,令我特别宽慰,若您方便请立即进行宫和我相见。”李德林进行,周武帝就派出内史(秘书)宇文向他请教:齐国风土人情政治教化,重要人物的善恶优劣,并且在行宫留宿三天才回家。周武帝邀请李德林陪自己一起回长安,李德林内史上士(秘书长)。此后,周武帝颁布的诏书、公文、法令,及用选拔任作原齐朝的官员等重大事项,全部委托给他。周武帝曾在云阳宫用鲜卑语对群臣:“我先前只是久闻李德林大名,等到看见他替齐朝所写的诏书和公文,真正觉得他就是天上神仙。那里敢想今日能得到他为我服务,再为我作诏书公文,这实在是出乎我意料啊!”

 

  即使在战争状态下,也以礼对待敌国

  各方在政治上特别注意,相互对等和尊重,即使在战争状态也不例外。北周建德五年、北齐武平七年(公元576年)十二月十三日时北齐安德王高延宗受命镇守并州,次日(十二月十四日)为众所立于晋阳称帝,改元德宗。不到一天就被周军包围,经过一夜,到十七日早便被俘虏。高延宗的年号为德昌,好事者将“昌”字附会,说高延宗是“二日皇帝”。周武帝见到被俘的高延宗后,下马握住他的手,已沦为阶下囚的“二日皇帝”高延宗连忙推辞说:“我是死人的手,怎敢靠近最尊贵的真龙天子!”周武帝并没有因为高延宗是被俘的“二日皇帝”而轻视他,说:“您和我是两个国家的天子,并非有怨仇憎恨,都是为了救老百姓而来的,我终究不会加害于您,不必害怕。”高延宗重新穿戴起已经被扒下的衣帽,按照高规格的礼遇相待。

  此前,北周武帝围困晋阳,北齐后主高纬来救亦遭败绩。于是,齐后主召开会议研究战退决策。众将纷争不休之际,后主身边的亲信说:“他宇文邕是周朝天子,您是我们齐朝天子。他们既然能从远道来进攻,我们在坚守自己城池也不能给他们示弱!”后主高纬当即说:“这话说得好。”

  自从公元581隋文帝杨坚周主受禅位以后,与陈两国间睦邻友好,隋朝每次收到陈朝发来的国书,都要赏给送使者衣服马匹等物品,礼送出境,陈高宗就更不防备隋军入侵。隋开皇二年、陈太建十四年(582),隋军进攻陈朝,正巧遇到陈宣帝驾崩,隋文宗立即命令全军停止进攻,并且退兵回国,还派出使者赴陈悼念陈宣帝,国书中向陈国君主谦卑地通名报姓,并致叩头大礼。没想到刚刚即位的陈后主陈叔宝竟然在回信中出言不逊,惹恼了隋文帝。

 

  对敌国的认同发自内心

  各方政权之间的相互认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形式,而是完全发自内心的自觉。在当时宿命论盛行时代,竟然承认对方政权,并且承认其应天象。

  梁中大通六年(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夏天,南朝梁武帝接到太史观天象“荧惑入南斗”的报告:即火星运行到了二十八宿之南斗宿中发生了停滞,并且要停留时间长达两个月。按照当时说法这种天象对天子不利,往往会招致皇帝走出逃亡。梁武帝闻奏,不顾自己已过古稀之年立即打着赤脚到殿外跑几圈,借以消除“天子出走”之灾。此刻,正好接到北魏孝武帝为权臣高欢所迫从首都洛阳出奔长安投奔另一枭雄宇文泰的奏报,当时惭愧地说:这天象是指魏孝武帝出奔啊,原来北方野蛮民族的皇帝同样可以兆应天象(“亦应天象”)。

 

  对敌国的忠义精神十分推崇

  隋开皇九年(589),一统天下的隋文帝派人把陈朝灭亡的消息告诉了许善心(历任陈度支郎中,侍郎,史学士等要职)。许善心闻讯“衰服号哭于西阶之下,草东向坐三日”。隋文帝专门给他发来圣旨进行劝慰。第二天,用诏书请他进入隋朝官府,拜通直散骑常侍,并赐给新官服。但他仍然为陈亡伤心至极,进入室内就换上“衰服”,次日朝会时竟然情绪失控,爬在殿上伤心得站不起来。隋文帝环顾左右说:“我陈国,获此人。既能怀其旧,即我之诚臣也。”于是,下诏让许善心仍以原陈国的职务出任门下省最高长官。

 

  把文化的统一当作很高的追求

  隋文帝灭了陈朝之后,终于获得了南朝宋、两代(梁后西迁)的传统乐器,以及江南地区的音乐家。他就让刚归服的乐工用刚缴获的传统乐器在朝堂上演奏,听后感叹:“此华夏正也!”(这才是华夏正宗的音乐啊!)。于是,按照五音把这些乐曲分门别类,以备祭祀和外交等重大国事活动演奏。下诏太常卿专门设立“清商署”(国家乐团)来掌管。

  等到天下完全统一后,原来天下各国历代的文物器具,全部被征集到中央专门设立的机构文化——乐府之中。

  大动荡、大分裂直接导致了原本完整的中华传统文化被人为不规则地分解,分散到各自为政的割据各方和地区,图书、典章、文物、音乐、人才等诸多文化的承载体和传播媒体随之四处散落。这些支离破碎的文化碎片化,在任何一方都不具备完整性和统一性。而只有文化的统一,才有可能最终实现并维护政治统一。因此,只有最大限度地获取自己已经拥有部分之外的全部文化,成为这个时期分裂各方共同的终极目标。文化是用战争无法获得,而必须采取欣赏的方式才能得到。这正是各方政权相互认同、欣赏,从而追求获取对方所拥有的文化,以求不断自我完善的原因。在此进程中,各政权、各民族同步进行着深度融合,直至再度实现大统一。这正是较长时期的保持大分裂状态的心理基础,也是最终走向大统一的社会根源。

  (责任编辑:贺绿原)

网站编辑:王高林
>>
思想理论
>>
党建论坛
>>
党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