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中国对外开放40年
    发表时间:2018-11-23 来源:党建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书名:中国对外开放40

    作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对外开放课题组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89

    书号: 978-7-01-019659-6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较为全面、系统、客观统梳理中国对外开放40年基本历程、重大政策和主要成就的专著。

    本书紧密围绕1978年至今中国对外开放的伟大实践,通过系统搜集、研究大量一手材料和数据,深刻总结了我国在区域开放、国际贸易、利用外资、境外投资、金融开放和参与全球治理等六大关键领域对外开放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并提出新时代促进全面开放的新战略、新任务和新举措。

    站在新时代新起点,顺应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中国开放的大门将越开越大。

     

    作者简介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是国家发展改革委直属正司级事业单位,1993经中央编办批准成立,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联席会议成员,也是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单位。

    主要负责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和企业,以及其他外国机构的合作项目;承办和管理发改委与外国政府建立 的双边谈判及合作机制,组织开展双边政府和民间企业之间的国际交流;组织开展我国对外开放和海外投资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为国内外政 府和企业提供有关规划与政策咨询服务;承办机关的外事接待和服务工作;办理出国考察、培训、访问等团组的外事手续;组织各类国际会议;参与兴办有关咨询顾问和会务类的经济实体。

     

     

       1

    第一章  中国对外开放40 年总览  1

    第一节  对外开放的重大意义  1

    第二节  中国特色渐进式开放道路  6

    第三节  中国对外开放40 年的经验启示  21

     

    第二章  区域开放:中国特色渐进式开放模式 29

    第一节  中国区域对外开放40 年的发展历程  30

    第二节  从口岸发展看区域渐进开放  33

    第三节  沿海沿边内陆的梯度开放进程  36

    第四节  特殊经济区域带动开放发展  53

     

    第三章  对外贸易:积极融入全球分工体系 73

    第一节  过去40 年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  74

    第二节  中国对外贸易40 年的发展历程  79

    第三节  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与转型  88

    第四节  货物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 95

    第五节  对外贸易的三大重要发展趋势  105

     

    第四章  利用外资:引资引技引智  119

    第一节  全球利用外资格局的演变  119

    第二节  中国利用外资40 年的发展历程  128

    第三节  利用外资的政策演变  134

    第四节  利用外资的结构变化  139

    第五节  外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152

     

    第五章  对外投资: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159

    第一节  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趋势  160

    第二节  中国对外投资40 年的发展历程  167

    第三节  中国对外投资体制改革进程  173

    第四节  中国对外投资的结构变化  178

    第五节  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  194

     

    第六章  金融开放:体制改革与风险防控  200

    第一节  全球金融体系的时代变革  200

    第二节  中国金融开放40 年的发展历程  207

    第三节  中国资本项目开放的进程  214

    第四节  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进程  229

    第五节  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  242

     

    第七章  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48

    第一节  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和治理体系演变  248

    第二节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发展历程  255

    第三节  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262

    第四节  中国参与国际援助与扶贫  268

    第五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参与全球治理  276

     

    第八章  新时代展望:踏上全面开放新征程  287

    第一节  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提出  287

    第二节  正确认识新时代的全面开放  293

    第三节  新时代对外开放战略思想  299

    第四节  新时代全面开放的重点任务和主要抓手  310

     

    附录一  中国对外开放40 年大事记  322

    附录二  中国区域对外开放指数报告(20082017 ) 338

    附录三 开放条件下中国科研发展的大数据报告(1978—2017 ) 356

     

    主要参考文献  372

       380

     

    部分内容

    正确认识新时代的全面开放 

     

         2018 4 10 日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 “实践证明,过去40 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这是中国基于发展需要作出的战略抉择,同时也是在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国人民”。他强调对外开放重大举措落地,“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努力让开放成果及早惠及中国企业和人民,及早惠及世界各国企业和人民”。这些论述,对于正确认识新时代的全面开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准确把握中国全面开放的历史方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作出了“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重大判断。从整个国家的发展来看,中国当前正面临着一个从过去40 年向未来40 年的发展阶段的转变,发展模式和主要矛盾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发展模式看,过去40 年是高速增长,未来40 年是高质量发展。整个国家的经济体系从传统的经济体系向现代化经济体系转变。从社会主要矛盾来看,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都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成就,也对新时代扩大开放提出了新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的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新时代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把握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重大意义。

     ()国际国内联动发展增强的新情况

        国际国内发展联动显著增强,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和国内发展面临的诸多新情况导致的一个最主要的结果。一方面,国际政治格局和经济实力对比变化、全球性危机的发生等,都对国家之间的协商合作提出新的要求。许多问题都不再是局限于一国之内,面临的挑战也不是一国之力就可以应对的。另一方面,新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蓄势待发, 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许多新的经济活动、新的商业模式实际上已经跨越国境的限制。再如,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潮为中国带来巨大的机会,中国40 年积累和发展起来的有竞争力的基础设施企业,有可能借此实现国际化转型和发展,进而带动中国技术和中国标准的国际化。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许多全球性或区域性新情况、新问题,都可能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全球范围内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全球变暖等传统挑战,以及信息网络安全、恐怖主义、核扩散威胁、大规模流行病等新问题,都会对中国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要求中国预研参与,有效应对。例如,宗教极端主义的全球蔓延若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对国内部分地区的社会形势稳定,也可能产生较为长期的负面影响。此外,食品安全、跨国打击刑事犯罪、海洋与极地资源开发等,都对提高中国参与全球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互联网等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些全球性挑战的跨国传导机制日益复杂,对政策制定者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

        这个国际国内发展联动增强的新情况,要求新时代的开放举措不仅限于“门口”做文章,而且要求在“门内”和“门外”多做文章,将国际国内的形势和情况摸深摸透,再通过有效的方式连接起来,实现一个良性的发展联动。实践中,一方面,要求到“门外”拓展国际发展空间,从更大范围上深刻把握整体和国别层面的许多最新情况,“无作为”“小作为”慢慢发展到“有作为”“大作为”,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配角变为主角,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地位和话语权大幅提升,这是新时代面临的新情况提出的新要求。另一方面,要求在“门内”扎实练好“内功”,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切实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能力和水平,加大相关领域人才的培养。

     ()新时代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特征

        所谓“全面开放新格局”,是指相比较于党的十九大之前的对外开放,新时代开放的定位、开放的区域、开放的对象、开放的领域,都发生了变化,呈现出新的特征。

        第一,提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新道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对外开放领域还有许多重大课题,需要进行开创性的探索和实践,许多的改革实际上即将或已经进入“无人区”,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40 年前。由于没有现成的国际经验可以复制或借鉴学习,只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实践中求真知,在探索中找规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经验、新认识和新方案。这种情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搞好顶层设计,把握好节奏和力度,久久为功。战术上要抓落实干实事,注重实效,步步为营,一仗接着一仗打”。需要继续发挥特殊开放区域的试点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外开放道路。比如,海南全岛作为自由贸易试验区,同时承担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任务,在如此广大的地域内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首创,并无太多经验可供参考。

        第二,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新格局。过去40 , 中国的对外开放总体上遵循从沿海到沿江,再到内陆沿边的渐进式开放路径,总体形成的是东部领先,中西部追赶的开放格局,对外贸易交流也是以海上交通为主。2013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以中西部地区“中欧班列”的开通和发展为代表,这个格局开始发生变化,“陆上丝绸之路”与“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分别代表往西的陆上交流和往东的海上交流,两者又通过中国广大的中西部内陆腹地有机融合,使得新时代的开放真正具有了全局性的意义。

        第三,基于比较优势变化导致对外经济合作出现新特征。新时代中国参与产业分工的比较优势,已经从低成本劳动力等传统资源要素优势, 转变为本土市场、基础设施、产业配套等新优势。相应地,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重点领域和方向也跟随着发生变化,呈现出新的特征。例如,新时代开放的重点领域从贸易为主转为贸易与投资并重,从制造业向外资开放为主转为以服务业为重点向外资开放,从单纯的引资大国向全方位提升引资的质量和水平转变等。

        第四,中国对自身的国际角色定位和影响力要有新认知。要深刻认识到40 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日益稳固的大国经济地位,决定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已经从过去以“受影响”为主,变成“施加影响”和“受影响”并重。许多的对外开放相关选择和决定,不再是从国内政策制定出发的“想”与“不想”的决策,而是应对来自国际要求和压力下的“做” “不做”的权衡。最典型的,在全球治理和国际规则制定等方面,中国正在逐步由旁观者、跟随者转变为参与者和引领者,这个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二、正确处理新时代对外开放的几对关系

    ()要深刻把握“改革”与“开放”的关系

        改革与开放缺一不可,二者的关系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因循守旧没有出路,畏缩不前坐失良机。40 年的实践表明,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没有思想解放,就不会有改革大突破,更不会有开放新思路。因此,新时代正确处理“改革”和“开放”的关系,实际上是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一切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又借鉴国外有益经验,既大胆探索又脚踏实地,敢闯敢干, 大胆实践。继续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助开放,中国才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道上行稳致远。

     ()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

        谈到“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的理解。广义的理解,是从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层面,探讨中国从以打开国门“引进来”为主的单向开放,转为新时代“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双向开放的大格局变化,涵盖投资、贸易、文化等各个领域,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狭义的理解,是指要确保积极利用外资和引导规范对外投资并重,要求在推动国内高质量利用外资的同时,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种对外投资的风险。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挑战远高于过去40 年。无论从广义还是狭义来看,“引进来”与走出去”都是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一体两翼”。唯有两者并重,才能真正有效拓展新时代国民经济发展的空间,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

     ()要明确“质量”与“数量”的优先关系

        相比过去的40 ,新时代对外开放的一个重大变化在于明确了“质量”要优先于“数量的政策取向。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发展依赖于较低的劳动力成本,通过以价格换市场,属于“数量”优先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意味着生活要从“能过活”向“能过好”转变,城乡居民消费也将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意味着市场需求从数量满足型向质量满足型转变。这种国民经济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对中国企业提出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的转变要求。相应地,新时代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重要的也是质量而不是数量。实际上,全面开放新时代的诸多新的表述和提法,都充分体现了这种从“数量”到“质量”的关注重点变化。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是中国成为全球贸易第一大国以后的必然转型;而从引资大国到全方位提升引资的质量和水平,则是中国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要实现“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步提升

        正如中国古语所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客观地说,改革开放的前40 ,中国发展的故事实际上主要聚焦在经济“硬实力”的快速增长方面。但是,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缺乏“软实力”支持的“硬实力”增长,必然会遭遇越来越多的问题。推动“硬实力” “软实力”同步提升,是新时代全面开放的一个关键点。中国的“软实力”塑造,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是基础。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①。系统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理论,发展中国自身对外交流合作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发展的故事,或许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总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经济、军事等领域“硬实力”和理论、文化等方面“软实力”的提升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网站编辑:穆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