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国学要义
    发表时间:2018-01-31 来源:党建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书名:国学要义

      作者:夏海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8年1月

      书号:978-7-101-12932-8

     

      内容简介

      本书是引导一般读者学习国学的入门读物。作者认为国学义理聚集于儒道两家的学说之中,学习国学最好的办法是学习儒道经典,研读儒道概念。学好五本经典(《老子》《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读懂十个概念(道、仁、义、礼、智、信、孝、忠、廉、耻),本书通过解读、品评这五本书和这十个概念,引领读者达到善修身、明义理、懂国学的目的。

     

      作者介绍

      夏海:浙江孝丰人,法学博士。1978年入中山大学哲学系,1982年分配到中央国家机关,1999年考入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攻读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中国政府架构》《政府的自我革命》《论语与人生》《老子与哲学》《品读国学经典》等。

     

      目 录

      自序 1

      导言 国学刍议 5

      一、什么是国学 5

      二、学习国学的意义 10

      三、国学学什么 14

      四、学习国学的重点 18

      五、怎样学国学 21

      上篇 经典

      第一章 学好五本书 27

      一、神龙见首不见尾 29

      二、温良恭俭让 32

      三、大丈夫孟子 35

      四、初学入德之门 38

      五、孔门传授心法 41

      第二章 读《老子》,思哲学 47

      一、老子其人 47

      二、老子的历史地位 51

      三、老子之思想 54

      第三章 读《论语》,思人生 65

      一、孔子其人 65

      二、孔子形象 68

      三、孔子的历史地位 71

      四、孔子思想的内容 73

      第四章 读《孟子》,思政治 85

      一、孟子其人 86

      二、孟子的历史地位 88

      三、孟子思想的内容 92

      第五章 读《大学》,思修身 105

      一、《大学》其书 106

      二、修身的价值取向 108

      三、修身的方法途径 112

      四、修身的重点对象 116

      第六章 读《中庸》,思心法 123

      一、《中庸》其书 124

      二、中庸的概念解读 126

      三、《中庸》的哲学意蕴 129

      四、《中庸》的齐家治国 132

      五、《中庸》的君子之道 137

      第七章 老子与孔子,日月同辉 143

      一、恢复本来面目 143

      二、差异方面 146

      三、同一方面 152

      下篇 概念

      第八章 读懂十个词 165

      一、道可道,非常道 166

      二、仁者爱人 168

      三、不义而富且贵如浮云 170

      四、礼之用,和为贵 172

      五、敬鬼神而远之 174

      六、言而有信 176

      七、人之行莫大于孝 178

      八、内尽其心而不欺 180

      九、出淤泥而不染 182

      十、人不可以无耻 184

      第九章 道:玄妙幽深 189

      一、天道自然 191

      二、治道无为 195

      三、人道柔弱 202

      第十章 仁:亲亲为大 211

      一、仁的内容 214

      二、以仁论人 218

      三、践仁方法 224

      第十一章 义:循理而行 231

      一、先秦之义 233

      二、义的内容 236

      三、义与利的关系 246

      第十二章 礼:天地之序 253

      一、周公与三礼 255

      二、礼的内容 259

      三、礼的关系 267

      第十三章 智:知者不惑 275

      一、智的比较 276

      二、智的内容 282

      三、智的作用 290

      第十四章 信:诚实不欺 297

      一、信的概念 298

      二、信的内容 302

      三、儒家之信的局限 312

      第十五章 孝:事亲以敬 319

      一、孝的沿革 320

      二、孝的内容 325

      三、孝的关系 334

      第十六章 忠:尽心竭力 341

      一、先秦之忠 342

      二、儒家之忠 345

      三、忠的内容 350

      四、忠的现代化 356

      第十七章 廉:人之高行 363

      一、廉的沿革 364

      二、儒家之廉 369

      三、廉的内容 374

      第十八章 耻:羞恶之心 385

      一、耻与罪 386

      二、耻在先秦社会 389

      三、儒家之耻 392

      四、耻的内容 396

      结语 国学展望 407

      一、历史应对 408

      二、现实困境 413

      三、比较优势 418

      四、希望之路 422

      主要参考文献 427

      后记 429

     

      内容节选

     

      导言

      学习国学的重点

      国学知识十分丰富,涵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包括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而贯穿其中的灵魂是义理。学习国学的重点就是学习义理。传统义理思想聚焦于儒释道三家,释家属宗教,是外来文化,且经过中华文化的熏陶和改造,实际已经成为儒道化的佛教。儒道两家植根于中华大地沃土,在历史长河中深刻地塑造着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学习国学义理,重点是学习儒道的义理和思想观点。国学义理的主要载体是文化典籍,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很多,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和梁启超曾开过国学书目,影响较大。胡适开出了186种国学书目,其中工具书14种,思想史96种,文学史76种;梁启超开出了140种国学书目,其中修养应用及思想史40种,政治史及其他文献学27种,韵文38种,小学书及文法7种,随意涉览书28种。一般认为,梁的书目似乎比胡的书目适当和合理,即便如此,梁开的书目仍然过多,一些书籍还古奥难懂。学习国学义理,需要进一步缩小范围,可考虑重点学习《老子》《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本经典,道、仁、义、礼、智、信、孝、忠、廉、耻十个关键词。学好五本经典、读懂十个概念,就能基本掌握国学的义理,理解国学的内容,认识国学的智慧,从而为修身养性、完善人格奠定坚实的国学基础。

      《老子》亦称《道德经》,相传为老子所著,是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先秦诸子所共仰,被誉为“人生宝典”和“万经之王”。《老子》分上篇“道经”、下篇“德经”,计81章、5000余字。《老子》的最高范畴是道,主题思想是道法自然,逻辑结构是由自然之道进入伦理之德,最终归于政治理想和治国之道。在哲学上,道是天地万事万物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在伦理上,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德性;在政治上,道要求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

      《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急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全书20篇,计492章、15000余字。《论语》最高范畴是仁,注重做人和修身,首篇围绕做人这一主题进行议论,以后各篇分别论述为政以德、守礼明礼、择仁处仁,层层剥离,依次展开。其中首篇至为重要,是理解《论语》全书的关键,宋人吴寿昌认为:“今读《论语》,且熟读《学而》一篇。若明得一篇,其余自然易晓。”朱熹十分赞同这一观点,并在《朱子语类》中加以引用。

      《孟子》相传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共同编纂,主要记录孟子的政治思想、治国理念和政治行为。《孟子》全书7篇14卷,计286章、35000余字。《孟子》学说出发点是性善论,强调仁义礼智是人的本性,是区别于禽兽的社会属性;在政治方面,提出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要求统治者保民、养民、教民,实行仁政和王道政治;在教育方面,孟子和孔子一样,也是一位成绩斐然的教育家,认为教育是君子“三乐”之一,“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大学》相传为曾子思想,为曾子后学所写定,主要论述儒家修己安人、内圣外王的思想。《大学》全文计11章、1700余字,围绕“修己以安百姓”的主题,提出并阐述了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的“三纲领”,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朱熹评价《大学》是“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

      《中庸》相传为子思所作,主要论述心性修养,富有哲学色彩和意蕴。《中庸》全文计33章、3500余字,其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解释和倡导中庸之道,教育人们自觉进行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完善,培养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和至圣,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词在逻辑学和认知科学中的表述就是概念和范畴。概念和范畴属于理性认识,都是人们的思维对于客观事物普遍本质的认识和反映。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在老子那里,道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本质和起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仁是孔子学说的最高范畴,在孔子那里,仁的本质是爱人,先从血缘亲情开始,“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进而推己及人及物,孟子指出:“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义是儒家的重要思想范畴;义者宜也,也是伦理道德评价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概念。在孔孟那里,义主要与利相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礼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在儒家那里,礼的本质是别异,荀子指出:“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这里的贵贱、长幼、贫富似乎不是人格意义上的不平等,而是社会角色的差别和道德规范的不同要求。智是儒家的重要思想范畴,在孔子那里,属于德性范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也是君子人格的部分,“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信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在孔子那里,信是立身之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人如果没有信誉,真不知他在社会上如何立足。这就好像牛车没有輗,马车没有軏,它如何能行走呢。孝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在孔子那里,孝是仁的基础,“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朱熹解释:“论行仁,则孝悌为仁之本”。忠是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伦理道德规范。忠字的构造是上“中”下“心”,即中在心上,中正不斜,原初含义就是忠诚、忠信。在孔子那里,忠一般都和信、恕合并使用,即忠信或忠恕,侧重于修身和待人处世方面的内容。孔子确实提出了忠君观念,却认为君与臣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而不是单向地要求臣忠于君,“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廉是一个政治伦理概念,与腐败相对立。在孟子那里,廉的实质是不取不义之财,“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在孔子那里,强调通过德政和礼治,让人们知耻和有耻感,“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网站编辑:穆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