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
    发表时间:2018-04-19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重读《反对本本主义》

     

    作者:向贤彪

     

      《反对本本主义》(原题为《调查工作》)是毛泽东同志1930年5月为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同志从认识论高度鲜明地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著名论断,阐明了社会调查的重要意义,以及调查的目的、对象、内容、方法和一些技术环节;揭露了教条主义脱离实际对革命造成的极大危害,强调共产党人要坚持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

      陈云同志曾经讲过红军和根据地初创时期,毛泽东同志抓作风建设的情况。他说:“我是直到1933年初才到江西革命根据地的,所以对于红军初建时期的许多艰难困苦,并没有直接的了解。但是,从许多参加过这段时期工作的同志的谈话中知道,当时的每一项正确的政策,哪一条不是毛泽东同志在亲身实践中反复调查研究、费尽心血的创造啊!”在我们党内,毛泽东同志是调查研究的最早倡导者、亲为者和行家里手。从湖南一师时期“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游学,到革命岁月中在赣南、闽西的一系列社会调查,再到新中国成立后为准备八大而集中一个月听取34个部委的汇报,无不展示出毛泽东同志重视调查研究的思想轨迹,这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今天,重温《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最早的哲学著作,结合学习毛泽东同志调查研究的光辉实践,对于我们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之宝,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句言简意赅、被频繁引用的名言,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同志对调查研究的深刻认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做好领导工作的基本功。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认识到这一点的。毛泽东同志在文章中,对不重视调查研究的种种现象进行了犀利的批评:“许多的同志都成天地闭着眼睛在那里瞎说,这是共产党员的耻辱,岂有共产党员而可以闭着眼睛瞎说一顿的吗?”“许多做领导工作的人,遇到困难问题,只是叹气,不能解决”,究其原因,就是不会做调查研究。对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或是“纯主观地‘瞎说一顿’”,其结果,“一定要弄坏事情,一定要失掉群众,一定不能解决问题”。实践一再证明,一切决策、论断、结论,都来自于调查研究;一切问题的解决方案,都必须出自调查研究。实践也一再证明,调查研究做得好,就会推进事业蓬勃发展;调查研究做得不好,就会给事业带来损害。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根据地的丧失,就是这种不重视调查研究,凭主观臆断瞎指挥造成的恶果。

      “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这段论述,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同志调查的目的性和鲜明的问题导向。带着问题去,调研才有针对性;为着解决问题,调研才有实效性。毛泽东同志作调查研究,从来是奔着问题而去的。他批评那些调查研究方法错误的人,指出“调查的结果就像挂了一篇狗肉账,像乡下人上街听了许多新奇故事,又像站在高山顶上观察人民城郭。这种调查用处不大,不能达到我们的主要目的。”他强调“我们调查工作的主要方法是解剖各种社会阶级,我们的终极目的是要明了各种阶级的相互关系,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然后定出我们正确的斗争策略。”在寻乌调查中,毛泽东同志力求通过调查弄清当时的富农和商业现状,及时解决党在土地革命中的路线问题,制定对中间阶级和中小商业者的具体政策。因此,毛泽东同志不仅调查了农村,还调查了城镇,尤其调查了城镇的商业和手工业状况及其历史发展过程和特点。通过寻乌调查,毛泽东同志掌握了城市商业情况,掌握了分配土地的各种情况,为制定正确对待城市贫民和商业资产阶级的政策,为确立土地分配限制富农的“抽肥补瘦”原则,提供了实际依据。

      1941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关于农村调查》一文中写道:“到井冈山之后,我作了寻乌调查,才弄清了富农与地主的问题,提出解决富农的办法,不仅要抽多补少,而且要抽肥补瘦,这样才能使富农、中农、贫农、雇农都过活下去。”特别是通过寻乌调查,毛泽东同志深化了调查研究的认识,体现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不仅深刻阐述了调查研究的目的意义,而且阐释了调查的技术和方法,包括要开展调查会作讨论式的调查、调查会到些什么人、开调查会人多好还是人少好、要定调查纲目、要亲自出马、要深入、要自己做记录,这些都是他在寻乌调查过程中的具体做法,是自身调查研究的总结升华,为此后全党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了基本规范和遵循。实践证明,搞调研最重要的就是细,只有细才有真,只有细才能准。我们之所以强调要“解剖麻雀”,就是因为只有搞清微观,才能掌握宏观,微观搞得越清楚,宏观决策越明晰。调查不掌握正确的方法,必然是瞎忙活一气;调查不细致、不周密,粗枝大叶,搞隔山观虎、概略瞄准,等于没有作调查,甚至结果更坏。

      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实际情况、倾听群众呼声、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针对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作风建设成效显著,开展调研已经成为推进工作的有力抓手。在现实中,对于“要不要调研”,大家一般没有异议,但面对“究竟该怎样调研”,却时常莫衷一是,甚至仍在一些调研徒有其表、劳民伤财、费力不小却收效甚微的现象。具体表现有“踩点式的”走马观花、“盆景式的”只看不问、“报喜式的”探访政绩、“逆向式的”量身定做、“脱节式的”回避落实、“走秀式的”调研设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指出的,“看似新表现,实则老问题”。剖析问题的根源,还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祟。一方面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些领导干部讲排场、好大喜功,出门前呼后拥,调研则蜻蜓点水,把调研当做应付式任务,自然深不下去、实不起来;另一方面,基层为了虚假政绩层层欺骗,公然忽悠,讲成绩经验口若悬河,一套一套,讲问题缺点则不痛不痒,“犹抱琵琶半遮面”。这样的调研行的是“规定路线”,走的是“固定程序”,找的是“群众演员”,得到的是“注水情况”。如此,怎能有准确的分析和精准的决策呢?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不重视做调查是蠢人,不正确地做调查也是蠢人,党员干部切不可做这样的“蠢人”。

      毛泽东同志曾讲:“我的经验历来如此,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一经调查研究,办法就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当前,我们在向十九大确立的宏伟目标奋进中,面临着许多不了解、不熟悉而又躲不开、绕不过的新情况、新问题。越是形势多变,情况复杂,越是需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之宝。“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一切正确的决策都在调查研究之后。要深刻认识调查研究的重大意义。听汇报、看材料,难以获得对真实情况的深入了解,“键对键”代替不了“面对面”,只有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扎扎实实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才能接地气、通下情,通过调查研究联系群众,通过调查研究决策指导,通过调查研究解决问题。要切实改进调查研究的方法。调研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在于作风实不实。只有勇于到最艰苦的地方、问题多的地方,不辞辛劳、不怕困难,才能搞好调查;只有既“身入”更要“心入”,能蹲得下去、耐得住性子,对问题刨根问底,追根溯源,才能提高调研质量;只有既当“学生”又当“先生”,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和经验,同时,努力做好群众工作,为他们释疑解惑、排忧解难,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要做好调研的下篇文章,善于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具体工作思路和工作举措,上升为政策和决策,用于指导和推动工作,使之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责任编辑:武淳)

    网站编辑:王玥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