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解放战争时期的党支部建设
    发表时间:2018-01-19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人民军队建军伊始就通过“三湾改编”和“古田会议”确定并巩固了“支部建在连上”的组织原则。为更好地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从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强了党支部建设。

     

      明确党支部的地位作用,强化党对基层部队的绝对领导

      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为确保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我军全面恢复在军队中的各级党组织。在这种背景下,党支部建设问题就突出地摆上了军队党的建设议事日程上来。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我军对党支部地位作用的认识不断加深。

      1947年7月,解放军总政治部颁发《中国人民解放军党委员会条例草案(初稿)》,明确规定党支部是“军队中党的组织基础”,“支部委员会为全连的最高领导机关”,还规定“连队之一切行政任务,支部委员会应注意发挥连长、政治指导员之积极性与创造性,避免发生对事务性之干涉”。和过去的认识相比,条例的上述规定显然提高了党支部的地位作用,但当时党内军内对党支部的地位尚未形成共识。

      总政治部在吸收各部队经验的基础上,于1948年10月拟定《关于支部工作的条例(草案)》,由华东军区试行。1949年12月,总政治部总结了草案试行的经验,向全军各部队颁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连队支部工作条例(草案)》,规定:“支部是军队中党的组织基础,是连队的最高机关与一切团结的核心,支部全体党员大会闭会后,由支委会行使其最高领导机关之职权。”连队重大问题,必须由连队支委会集体讨论决定。在支委会的领导原则上,实行“集体领导,分工负责,少数服从多数”。至此,全军对党支部的地位作用有了统一、深刻的认识,即党支部是军队中党的基础,是连队“领导和团结的核心”,“支委会是连队的最高领导机关”,统一领导连队中的所有组织、所有人员和所有工作。这就为把党的绝对领导落实到基层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证。

     

      健全完善党支部制度,提高党支部领导科学化水平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党支部制度中普遍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支委会组织构成不统一;党支部的领导制度不规范,行政首长凌驾于党支部之上,忽视了支委会的集体统一领导;党支部职能不明确,部分连队党支部事无巨细、大包大揽;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不健全,组织生活流于形式。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党支部领导的科学化。

      针对上述问题,总政治部在吸收各部队经验的基础上,于1949年12月在正式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连队支部工作条例(草案)》中,进一步明确:“凡属连队日常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都须经支委会讨论,然后由连长、政治指导员分别组织实施,并按时向支部报告执行结果。”同时,该条例对党支部的职能、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制度也都作了进一步的规定。

      上述规定构建了完整严谨的党支部制度体系,极大地提高了党支部领导的科学化水平,保证了部队的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提高了部队战斗力,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确保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

      解放战争时期,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人民军队的规模不断扩大,战斗中党员和基层干部减员严重,连队新入伍战士多,党员比例下降,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新干部普遍缺乏党支部工作经验。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连队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按照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的统一要求,全军各部队在结合整党、整军运动,搞好党员、干部审查工作的同时,于1948年2月将长期处于秘密状态的连队党支部公开,以便更好地联系广大战士,更好地接受群众监督。各部队党支部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邀请非党群众参加党支部大会或党员大会,听取他们对党员和党支部工作的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检讨、审查支部领导和党员的阶级、工作、思想和作风,整顿支部组织。在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各部队还积极开办各种短期训练班,对连队党支部书记、支委委员、党小组进行培训,以提高其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党支部建设的加强,极大地增强了部队的团结,保证了党对基层部队的领导和指挥,广大党员紧紧地凝聚在党支部周围,以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和带领全连战士完成党交给的各项任务。连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与领导核心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有力地保证了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推动了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摘编自《福建党史月刊》2016年第8期 曾凡奇 程竹金 晏传伟/文)

      (责任编辑:武淳)

    网站编辑:王高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