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1.jpg
当前位置: 党建网首页 > 新版党建网2016 > 党史故事
强渡大渡河:兵分两路绝处生
发表时间:2016-09-30    来源:海南日报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不行!水太急!”当“琼崖儿女长征路”全媒体采访团到达四川石棉县安顺场乡的大渡河畔时,一名来自成都的游泳爱好者试图下水,见到河中遍布的漩涡,脸色大变,一声叹息。

  这里就是“鹅毛投水见底沉”的大渡河畔的安顺场,位于大渡河大拐弯处西处的20公里处。

  历史曾在这里交汇:1863年率军至此的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1935年长征途中的红军,时隔72年,两支军队面对同一条大河时,却有着相反的命运结局。

  安顺场景区入口处,老一辈革命家陆定一题写的“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恰好说明了两支军队在此的结局。

 

  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

  安顺场所在的石棉县,北上即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往西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南边是云南、西藏,是内地通往民族地区的重要通道和过渡地带,素有“民族走廊”之称。

  1863年,石达开在清军的追击下率军在此渡河,却因河水暴涨被阻于安顺场近一个月。清军追来,战局急转直下,32岁的石达开天真地找到清军谈判,结局却是被生擒。

  72年后又是一个五月,当红军抵达安顺场前,此前石达开在此全军覆没的先例,成为国民党大肆宣传的最大噱头,他们认为红军会像太平军一样在安顺场全军覆灭。

  在红军当年的渡口处,矗立着一块大石,刻有“红军渡”三个大字,题字的正是当时指挥渡河战役的红一团团长杨得志。

  眼前的大渡河虽然水流湍急,可河面并不宽阔,目测只有100多米,对岸便是巍峨高山,绝壁千仞。

  “这里就是红军当年强渡大渡河的渡口。”住在安顺场渡口边的安顺彝族乡居民刘元生告诉我们,当年红军在此处渡河,却是在下游500米外的江东岸上岸,可见水流之急。

 

  一条“不可能”泅渡的大河

  “近些年,上游修了大大小小二十多座水电站,大渡河安顺场渡口段的水量锐减,河面不及原先的三分之一,遇到枯水季节,部分河床还会裸露。”刘元生告诉我们。

  此外,他还透露了一个细节:每逢夏天,几乎每天都会有号称游泳健将的外地人,眼见大渡河河面不宽,便试图横渡,以证明自己征服“天险”的能力。可绝大部分人刚一下水,就在湍急的水流中惊慌失措地上岸,只字不提下水前的豪言壮语。

  大渡河水流有多湍急,与众不同的渡船构造就能说明,在安顺场渡口的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中,我们见到了当年红军渡江使用的渡船,这种当地特有的渡船:船头弯曲高高翘起,颇似昂起的头颅。

  纪念馆解说员说,这种奇特的渡船构造,代表着当地人历经多年对大渡河脾气进行充分了解后总结出的经验,一是为了让船只避开浪花,在波涛汹涌的大渡河中畅行无阻,二是为了在没有缓坡的对岸险山做个靠岸的桥梁。设计出这样的外形。

  1935年的大渡河畔,红军占领安顺场渡口后,只寻得一艘这样的小船,如果靠它将全军渡过大渡河,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而“迟到”的国民党军薛岳部的追兵行军速度很快,已经到达距离石棉县不远处的德昌县,情况危急。

  此时的红军,如果再不调整战略,极有可能重蹈石达开的覆辙。

 

  周士第绘地图抄小路击退敌人

  安顺场畔石达开的悲剧当然没有重演,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安排了两条渡河线路:

  一部分由红一军团一师、军委干部团,从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沿着大渡河东岸北上;另一路红一军团二师和红五军团从小路沿江而上夺取泸定桥。

  1935年5月25日上午,红一团一营的十八名勇士,乘坐一艘小船,冒着隆隆的炮火,冲向对岸,歼灭了大渡河北岸的敌人,随后红一师与干部团乘坐后来找到的两艘小船,继续渡江。

  两支军队就这样沿着大渡河两岸,继续向北进发。在安顺场渡过大渡河的军队中,就有周士第率领的干部团上干队指挥科的战士们。

  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周士第将军》一书中,曾提到了这样一个细节:

  在渡过大渡河后,周士第率部在附近山上停留时,与一位老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后来他知道老人是一位草药郎中,上山采药时非常熟悉两岸的山路。根据老人的讲述,周士第回访后绘制了一张草图。

  红军胜利渡河后,遭到敌人的阻拦,无法继续前进。此时,周士第向负责掩护中央机关的干部团请战,带领指挥科全体同志,按照老人告诉他的一条难以攀登的山间小路,穿插到敌人侧翼,将阻敌击退,保证了红军的继续前进,干部团也因此得到了上级嘉奖。

  1950年,成都解放后,周士第在成都北校场向身边工作的参谋们提起此事,感慨万千,可惜因为由于年代久远,他忘记了这位老人的名字。

(责任编辑:陈蓉)

网站编辑:付天
>>
思想理论
>>
党建论坛
>>
党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