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党建论坛
    聚焦“三个重点” 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
    发表时间:2020-06-09 来源:党建网
    刘培功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崇尚伦理秩序、重视道德教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道德生活中最鲜明的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孕育新公民,新公民呼唤新精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面向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求,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了思想基础,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提供了精神保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价值引领。《纲要》指出,公民道德建设既要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开展,也要聚焦重点、抓住关键。

      聚焦党政机关,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立根塑魂、正本清源。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关键所在,抓好关键领导干部是引领社会道德风气的要领所在。《纲要》指出,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武装全党与教育人民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体现了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相互统一、互相转化。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具有显著的先进性特征,党员的精神面貌引领人民群众的道德风尚;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道德升华可促使党员进一步提升党性修养。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党员干部政治上硬不硬,决定着党的事业稳不稳。在疫情防控大考中,党旗在疫情防控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各级党政机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各级领导干部深入防控一线,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进模范作用。《纲要》指出,党员干部的道德操守直接影响着全社会道德风尚。聚焦党政机关,抓住“关键少数”,一要筑牢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之基,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带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锤炼政治本领、永葆政治本色;二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始终做到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引领群众,做好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当好人民群众的主心骨;三要加强领导干部的政德修养,锤炼党员干部的优秀品格,做到知法守法与敬法爱法相统一、改进作风与砥砺品质相统一、严于律己与宽以待人相统一、公道正派与清正廉明相统一、正心修身与廉洁齐家相统一;四是党员干部要切实将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抓实抓细抓落地,要在保持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上下苦功,要在引导人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上花气力,要在增强道德建设的时代性实效性上费心思。

      聚焦学校教育,发挥思政课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立德树人、凝心铸魂。《纲要》指出,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要坚持从娃娃抓起,引导青少年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学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学生政治规范、政治道德、政治情感等政治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场域。《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功能互补、相互统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党对思想教育引领的长期化、系统化与制度化,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量变与质变相统一、渐进与飞跃相统一、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具体体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是讲好思政课的关键责任主体。占领高校道德建设高地,必须要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一是要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思政教师头脑,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二是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思政课教师培养的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将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相统一的道德情感作为重要目标。三是要发挥思政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立德树人,需要一名名思政课教师“锲而不舍”的努力,需要一群群思政课教师“积腋成裘”的付出,需要一代代思政课教师“百世不易”的传承。四是要完善思政教师队伍的制度保障。建立思政教师终生学习制度,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提高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完善不合格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加大思政教师激励力度,引导思政教师争做典型。

      聚焦网络空间,抓好网络文明建设,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互联网为道德实践提供新空间、新载体,亟待建构道德新规范、树立道德新认同、培育道德新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推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释放“最大正能量”。《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创新推动网络育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抓好网络空间道德建设,推动网络育人与抓好网络空间建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一方面,教师与学生是重要的网上行为主体,网络新媒体在加强师生网络素养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增强师生的法治意识、公共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为网络空间道德建设提供主体基础;另一方面,网络空间道德建设为网络育人提供了制度保障。一是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让正能量充盈网络空间。“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精神家园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来滋养,要不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让正确的道德取向成为网络空间的主流。二是要培养文明自律网络行为,引导网上行为主体文明自律。互联网既是产业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风险的来源。要抓住社会公众人物的主体行为责任,社会公众人物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在网络空间上常常会成为焦点、热点、头条。对于社会公众人物,必须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从社会责任、道德修养、道德自律等方面补足精神之钙,树立良好社会形象。三是要丰富网上道德实践,拓展“互联网+公益”“互联网+慈善”,创新新形式、新载体,引导公众随时做公益、随地做公益、随手做公益,传承“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传统文化基因,推动形成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良好风尚。

      (作者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

    网站编辑:杨 丽珺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