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党建论坛
    在战“疫”中传承和发展抗震救灾精神
    发表时间:2020-06-01 来源:党建网

    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冲击中华大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精神品格,与“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重大突发性危机事件应对中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凝炼和高度升华。

     

      一、战“疫”彰显的精神是中国人民同舟共济、战胜疫情的历史定格,继承了抗震救灾精神之团结互助

      人心齐,泰山移。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条战线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奔赴抗“疫”战场。尽管疫情发生正值传统新春佳节,各地医务工作者辞别亲人、逆行而上,火速驰援武汉、湖北。在疫情防控斗争中,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同湖北人民、武汉人民站在一起,世界各地纷纷伸出友善援手,与中国一道共盼春来“疫”去。从十二年前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全国19个省市对口援建震区,在废墟上重建美丽家园开始,对口支援机制成为我国攻坚克难的长效机制。在联防联控机制下,19省份对口支援湖北除武汉外的16个地方,再次做到了全国一盘棋,迸发出共同战“疫”的磅礴力量。

     

      二、战“疫”弘扬的精神是中国人民在新时代迎难而上的生动写照,发展了抗震救灾精神之顽强拼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奋斗史。从女娲补天到精卫填海,从大禹治水到愚公移山,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华民族先辈在同艰苦的大自然作斗争时,在与现实生存逆境的抗争中,逐渐形成了开拓进取、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并内化于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顽强拼搏,是抗震救灾精神的重要支撑,是面对重大自然灾害时民族精神的迸发。在战胜疫情的人民战争中,中国人民与病魔斗争、与时间赛跑,体现出非凡的勇气和魄力。医务人员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不畏生死、冲锋在前;科研专家连夜奋战,优化诊疗方案,开展科研攻关……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看到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英雄脊梁。

     

      三、战“疫”传承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的充分彰显,深化了抗震救灾精神之以人为本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站在全局高度,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指明了前进方向。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坚守岗位、靠前指挥,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构筑起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人民军队始终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勇挑重担,承担起了火神山、雷神山应急医院医疗救治任务。在这场人民战争中,广大党员的无私奉献,充分展现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

     

      四、战“疫”表现的精神是新时代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具体体现,升华了抗震救灾精神之尊重科学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源头治理是根本,科学精准防控是关键。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强调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尊重自然、尊重科学的态度和理念,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得以充分体现;科学决策、科学组织、科学救援、科学安置、科学规划、科学重建等一整套机制,在抗震救灾斗争中不断发展。面对疫情,我们再次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防控举措: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集中优势资源和专家救治重症患者,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利用大数据平台,实行摸排和网格化管理;等等。这些防控举措再次彰显了尊重科学的理念和精神。

      伟大精神孕育于伟大实践,伟大精神指引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携手铸就了抗击疫情的英雄壮举,中华民族同心谱写了中国精神的宏伟篇章。这场战“疫”所彰显的精神品格,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体现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关爱生命、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实事求是、崇尚理性的科学态度。

      【本研究为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精神口述史挖掘、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8ZDA014)研究成果之一】

      (执笔:朱静、胡子祥,分别系西南交通大学抗震救灾精神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教授)

    网站编辑:孙 梦雨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