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李永健:久久为功要“三戒”
    发表时间:2018-04-24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相信每个人都听过“伤仲永”的故事。一位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天生才华出众,五岁便可指物为诗。然而其父唯利是图,没能让聪颖的仲永坚持接受教育和继续学习,而是奔走于世豪乡绅之家,应付着一个个世俗的场面,最终沦为一名庸人。这正是由于缺失守正笃实、久久为功,造成的悲剧。“守正笃实、久久为功”最早出自《史记·礼书》。何谓“守正笃实、久久为功”?东汉文学家崔瑗曾云“行之有恒,久自芬芳”。美德固然值得宣扬,然而倘若不能坚守,美德的意义和价值就无从谈起。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应力戒浮躁。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历史上的“高峰”是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都是力戒浮躁、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楷书鼻祖三国钟繇就说过自己,“吾精思三十余载,行坐未尝忘此,若止息一处,则画其地,周广数步;若在寝息,则画其被,皆为之穿”。北宋苏轼《题二王书》中说,“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铤,不作张芝作索靖”。这告诉我们后人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天分很高的人妙中增妙,新中更新。即使天分不高的人,若能废寝忘食地坚持下去都会有所成就。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就应力戒功利。纵观古今中外文艺史上无数人事可鉴: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功利,其艺必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心心在功利,其职必贪。现存西安碑林的初唐《七佛圣教序》,其碑字“集王”一格,由怀仁和尚以内府所藏王羲之真迹,历时二十五年摹集而成。由于怀仁和尚无功利之心,以严谨的态度,此碑文中一千九百字点画气势、起落和转侧,纤微克肖地体现了书圣王羲之行书的特点与味道,达到了整篇的平和简静,自然天成。千百年来,《七佛圣教序》一直是学习行书的最佳范本。反观当下书法美术等艺术界,一些人为入国协,抄袭模仿,拜师找靠山。一些学校一味地追求学生成绩,学校名次,功利之心造成学生基础理论的缺乏,基础的鉴赏能力缺失。习总书记强调,“人类文艺发展史表明,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粗制滥造,不仅是对文艺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就应力戒低俗。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重要讲话,曾引用唐代书法家李邕的“似我者俗,学我者死”和黄庭坚的“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这是针对时下艺术创新动力不足讲的。为什么动力不足?就是因为低俗(恶俗、媚俗、俚俗、市井气和江湖风气)要掩盖经典之作。更甚的是,低俗化艺术扭曲了艺术的发展方向,竞技书法和低俗书法就是导致艺术平庸团体化、低俗职业化,传统文化的文人语境淡化、边缘化。古代先贤巨擘是通过自身的信仰、艺术操守和理念来传承艺术血脉和经典的。而今天一些从事书法美术者动辄靠拜师竞技走上层。几个评委就能断艺术作品的“生死”,造成“生者”千人一面的雷同;致使“死者”的艺术才情悄然扼杀。如此,又何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呢?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1年《关键在于落实》一文中强调,不迷恋眼前利益而甘为长久计。并指示“抓任何工作都要有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耐心和耐力”。那么,我们每一位艺术工作者应发扬“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精神,力戒浮躁、力戒功利、力戒低俗,莫要步了方仲永的后尘,那么艺术高峰则指日可待矣!

      (责任编辑:武淳)

    网站编辑:王玥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