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1.jpg
当前位置: 党建网首页 > 新版党建网2016 > 党建论坛
刘良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发表时间:2017-03-16    来源:党建网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人才,历来是统治者治国理政须臾不可或缺的重要帮手和依靠,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支撑和有效引领力量。2017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民进党、农工党、九三学社委员,并参加联组会讨论时强调,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知识分子凝聚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由此,习总书记简明扼要、要言不烦地指出了新时期如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前提、情怀、保障、态度与路径方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党委、政府做好人才工作,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建功立业的基本遵循与行动指南。

  拥有识才的慧眼,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首要前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是人才深感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喟叹,也为统治者漠视、忽视、轻视人才、不善于发现人才、任由人才自生自灭敲响了警钟。至于“长铗归来兮,食无鱼”,更是说明一些为人主者目光短浅,“骑驴找驴”,看不到人才就在身边的“近视眼”思维惯性。诚然,“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同是人才,各自的专业所长、研究方向确实“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就愈发要求领导者拥有一双慧眼,对人才作分门别类、条分缕析的梳理和细化。能够运筹帷幄,决策千里的谋士干将,自然格外受到青睐,但诸如精通“鸡鸣狗盗”伎俩的人也未必不是人才。拥有一双识才的慧眼,既不先入为主地设置门槛,让某些人才进入不了眼帘,也不吹毛求疵,“鸡蛋里面挑骨头”,对人才横竖看不顺眼,费尽心思找毛病,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迎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人才繁荣发展大市场,让林林总总的人才“万类霜天竞自由”。

  秉持爱才的诚意,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应有情怀。成语“叶公好龙”,可以说是绝好的反面教材,启示我们没有爱才的诚意,纵然日日夜夜将人才的重要性挂在嘴边,时时刻刻不忘写在备忘录上,一旦人才来了,也难免遭受冷遇,最终无可奈何花落去。爱才,表明心迹之后,关键是落实在行动上。首先,人才也是凡夫俗子,也需要以开门“七件事”为释放人才红利的前置条件。“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尤其对于那些不远千里、万里引进来的急需性、紧迫性人才,更应该未雨绸缪,于人才到来之前为其准备好必备的物质基础条件,使其既来之,则安之,毫无后顾之忧,更无后悔之意。其次,爱才有没有十足的诚意,关键在于领导层能否做到时时问安于人才,问需于人才,使其有安全感、重视感,进而提升专心干事创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否则,“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从此不闻不问,久而久之也会让人才有被边缘化的失落感。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基于此,爱才不仅包括关爱当事人,还得关心爱护其家庭成员,譬如配偶就业,小孩入学等等。一言以蔽之,只有感受到组织的温暖、领导的温情,当事人才能“乐不思蜀”、心无旁骛。

  坚定用才的胆识,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可靠保障。“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具体到单个的人才之身,同样优点十分突出,缺点也相对比较明显。事实上,大凡人才,总是棱角分明,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不喜欢、也不习惯于像寻常人那样,干任何事情、处理任何人际关系时,左顾右盼,瞻前顾后,寄希望于中庸调和、通融圆满,力求皆大欢喜。方此时,针对人才这种 “桀骜不驯”的个性和脾气,是暂缓起用、乃至不用?还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要让人才放光彩”?便立刻显现出决策者的胆识大小、担当与否,也是决定人才到底是人尽其才、用其所长,还是默默无闻、被迫坐“冷板凳”的关键时候。实践证明,“不选贵的,只选对的”,对看准了的人才大胆使用、起用,付之以超乎常人的压力和重担,人才非但不会有怨言怒气,反而觉得“天生我材必有用”,是真正的“良禽择佳木而栖”。因此,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唤大智慧,对人才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避之,是领导者必备的心理素质和领导能力。

  涵养容才的雅量,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正确态度。“以史为镜,可以明兴替。”历史上曾经发生的“指鹿为马”荒唐故事,已经明白无误地昭告,如果硬生生地打压人才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直接的后果便是万马齐喑,从此不再会有“噪音”、“杂音”、“刺耳音”。而“皇帝的新装”寓言故事,却又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平常时候、关键时刻、危急关头的那一声断喝,庸常的人们只能更加被蒙蔽,事实越发扑朔迷离。毋庸置疑,人才之所以称为人才,往往能够于平淡之中见神奇,发出醍醐灌顶、振聋发聩之声,给世人以警醒,让局中人幡然醒悟。因此,涵养容才的雅量,即使人家冒犯了自己的权威,触及了自己的禁地,只要人家是坚持真理,有利于修正错误、改进工作,就应该闻过则喜、如获至宝。退一步讲,人才的语气生硬、态度决绝,纵然最后的结果证明人才一叶障目、以偏概全,也不能恩将仇报,一棍子打死。毕竟人家的出发点是好的,一丝一毫没有自己的私利可言。取而代之的正确应对态度,应该是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做知识分子的挚友、诤友”,“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宽容,坚持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

  善用聚才的良方,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科学路径。小说《三国演义》开篇即述: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表现到聚才、用人上,比比皆是的案例为,要么刚开始是曹操的谋士、门客,结果时间不长投靠了刘备或孙权,又或者初始在刘备或孙权的门下“为稻粱谋”,过了一段时间,竟然摇身一变出现在了曹操的麾下。何哉?答案就在聚才的方式方法上。想当初,刘备为了得到诸葛亮的辅佐,不惜“三顾茅庐”,最终以真心实意、真情实感赢得了诸葛丞相,实可谓今天用人者如何聚才的标杆和典范。英雄不问出处,用人讲求五湖四海,有了这样的宽广聚才视角,相信人才不请自来;践行礼贤下士、吐哺握发的谦逊精神,有了这样的聚才行为方式,人才想不来都难;既物质上与时俱进地尊重和满足,又适时精神上予以应有的鼓励、激励,有了这样的聚才换位思考,人才来了定当甘之如饴。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之所以不断取得成功,从胜利走向胜利,靠的就是各路人才的鼎力、无数人才的给力。今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样需要人才不遗余力、齐心协力。而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论断,在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等各个环节认真加以贯彻落实,我们就能凝聚包括人才在内的最强大的中国力量,“直挂云帆济沧海”,源源不断创造新辉煌,开创新局面。(作者系湖北省荆门市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王玥芳)

网站编辑:王高林
>>
思想理论
>>
党建论坛
>>
党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