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1.jpg
当前位置: 党建网首页 > 新版党建网2016 > 党建论坛
封斌林:新时期学雷锋应着力的三个层面
发表时间:2017-03-14    来源:党建网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知·意·行

——新时期学雷锋应着力的三个层面

封斌林

 

  当前,我们国家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中西文化相互交锋,各种思潮相互碰撞,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导致一些人理想迷失、道德缺失、信誉丧失,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开始滋生蔓延。而近年来所出现的道德失范事件在不断拷问着人们底线的同时,也折射出强烈信号,就是社会发展离不开以雷锋精神为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来武装、来推进。具体而言,如何来引领、来武装、来推进呢?我想当前的着力点,应放在知、意、行这三个环节上。

 

  一、认知澄清——新时期学雷锋的起点坐标

  自以冷宽将军为代表的雷锋人,推动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学雷锋基金管委会、弘扬雷锋精神促进会在北京落地生根以来,民间学雷锋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开枝散叶,取得了令人喜悦的成果,并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在知的层面,对雷锋的了解、学习和研究。根据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图书销售商卓越亚马逊的统计数据,上架销售榜的雷锋主题类读物有288种,包含了教材、相册和故事集等多种体裁,在全网站上架的700多万种图书中,雷锋主题类图书的销售量和口碑榜均超越了90%的读物,尤其是在售的30000多种人物传记类图书中,关于雷锋人物传记的读物销售排位近些年来快速上升至1000多名。

  但不无遗憾的,我们也应看到在学雷锋的热潮当中,时常夹杂着与时代不和谐的噪音、杂音。有的人说雷锋是当时政治气候需要而制造的一个工具,一个虚无的符号;也有的人说雷锋是伪造的英雄,他所有的照片都是摆拍;还有的人认为雷锋是曾经的典型,所以现在学雷锋是过时的。这一系列的时代不和谐之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对雷锋精神的冷淡、误解,进而破坏了当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政治认同和价值共识。为了正本清源,我们需要花大气力做到“三知”:

  首先,知本源。雷锋精神是我们历史优秀文化的传承和新时代的结晶,其基本内涵是深情感恩和无私奉献,实质和核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雷锋精神既是有着丰富内涵的文化历史链接之花,又是现实中人们奋斗需求的期盼之果;她不是孤立苍白的,而是温暖而炫丽的。实践证明,雷锋并非完人,但他的世界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他的认识论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范本,他的方法论是长期一贯地做好事的榜样,其境界代表着我们共产党人宗旨的方向,成为历史长河中为人民服务的一面文化之旗。否定了这面文化旗帜,就是否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试想,如果一个民族的英雄都被矮化和否定,这个民族还能立得起来吗?还能有高昂的民族精神吗?说到底,虚化英雄,就是要“去英雄化”,销蚀我们的崇高信仰,动摇我们的民族根基,摧毁我们的中国梦。对此,我们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要以充分的科学判断力,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让国人必须清楚地了解中华文化历史、党的革命史,以及无数历史先贤和革命英烈,并心存温情与敬意。

  其次,知本质。做好事是学雷锋,但是学雷锋不仅仅是做好事。做好事是雷锋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其内在所蕴含的不朽精神才是雷锋的本质。雷锋精神和用什么方式方法来宣传雷锋精神,这是两回事。拿雷锋有些照片是摆拍这事来对雷锋进行污蔑和攻击,则完全混淆了形式与本质的区分。用枝节否定主干,用主观臆测否定客观事实,用个别现象否定本质趋向,这是对雷锋肆意攻击和污蔑的主要手法。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摆拍,而在于摆拍是杜撰臆造事实,还是还原再现客观事实?如果只看到了雷锋照片是摆拍的就否认了雷锋事迹的真实性,这是犯了基本的逻辑错误。雷锋有些照片虽然是摆拍的,但却是真真实实的情景还原与再现。其实纵观国内外,历史上很多著名照片如硫磺岛上的“父辈的旗帜”、纽约广场的“胜利之吻”以及二战易北河胜利会师的“美苏握手”,事后都被证明是摆拍的,但是这些照片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影响,震撼了当时人们的心灵,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正能量。我们还从未见过有谁来质疑这些摆拍照片背后事件的真实性。针对双重标准的价值判断,以冷宽将军为领头人的雷锋人敢于亮剑,打响了压制这股歪风邪火的第一枪,在雷锋网上发出了严正声明。随后,各地雷锋人团体和不同媒体纷纷响应,以其独有的影响力激浊扬清,从而纠正了社会视听。

  其三,知用途。雷锋短暂的22年生命温润影响了几代人,雷锋精神印刻着为党、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鲜红烙印,促进了当时勇往直前、无私奉献、社会诚信和人际和谐的良好时代精神的形成。现实仍需要雷锋精神的回归。习总书记近期重要讲话多次提到要“不忘初心”,我理解就是要我们共产党人时刻牢记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使命,做雷锋式的忠诚战士;假冒伪劣产品的大量涌现,恰恰说明我们传承至今的诚信精神的丢失,而雷锋身上的忠诚特质正是诚信精神的最好注解;社会冷漠事件的频繁发生,说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性的扭曲正需要雷锋的大爱精神予以化解。可见,雷锋这样一种文化与精神是与当代主流价值取向高度重合的,这是雷锋精神时至今日能保有旺盛生命力的根本所在,所以他永远是不会过时的。从历史视角来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岀人们的视野,但是那些撼动人们思想的事件和温暖人们心灵的人物与理念却是不朽的。这不朽,会溶入奔腾不息流淌着的人类思想理念之中,化为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一代又一代人们前行的动力。今天,雷锋仍然应该是我们学习、遵循和践行的榜样。

 

  二、情意共鸣——新时期学雷锋的动力机制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的认知和践行之间需要情绪意志这道桥梁的链接,情绪意志既是认知的接收器,又是践行的发动机。情绪通过接纳包容认知,将其转化为个人行动的内在需要,即从“应该做”变成“我要做”;意志通过激励和维持作用,则固化着个人的行动。新时期如在学雷锋活动中解决了认知问题,就应该加大行为动力机制的培育和强化,使对雷锋的认知在情绪意志层面进一步转化成学雷锋的内在需要,为学雷锋的践行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从根本上解决“雷锋叔叔无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的短期行为,使学雷锋活动真正常态化、持久化。为此,我们需要增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增强雷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自信。雷锋以他短暂却又绚烂的人生,谱写了新时代平凡又伟大的新篇章,其坚守一生的价值理念则成为新时期道德引领的明亮灯塔。所以,就个人而言,雷锋精神值得学。在雷锋短短的22年生涯中,雷锋的感恩之心导引了无数平凡人拥有了积极的人生:雷锋的善良影响了无数平凡人,将爱心的火炬永远传递下去;雷锋的专注激励了无数平凡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就;雷锋的乐观感染了无数平凡人,勇于追求人生价值的圆满实现。总之,通过学习雷锋,就能做到提升自己、幸福他人,这种价值理念就是个人层面上雷锋文化的自信所在。就社会而言,雷锋精神应该学。这几年,人们在感慨物质生活日渐丰裕的同时,也开始担忧社会道德水平的滑坡。社会需要雷锋精神的回归,人们期盼雷锋式的温暖,以唤醒麻木的心灵和为善向上的力量。

  其二,增强人们情绪共鸣。学雷锋,最关键的就是要打动人心,为此我们必须契合当代人的情感需求,深挖雷锋故事中感人的点点滴滴,因为历史与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味说教震撼不了人们的心灵,死硬灌输引起不了人们的情绪共鸣。有一则广告主题叫作“爱是什么?”,整片没有一句宣传雷锋的语言,但是我个人觉得它不失为一篇宣传雷锋精神的公益广告的上乘之作。这则央视公益广告的剧情,是一幕幕不同时期内母子在相同一个场景追逐嬉戏的场景,孩子幼年时,母亲马上追上了孩子;孩子童年时,母亲和孩子旗鼓相当跑得一样快;到孩子青年时,母亲追逐的有些吃力但仍然离孩子不远;到了孩子壮年时意气风发地快步向前时,母亲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走在后面,最后影片以“爱,是陪你走一辈子”作为结尾。这则广告虽然表达的主题是亲子关系,却会让学雷锋人们的脑海中别有一番感受,镜头中年代在变,岁月在变,孩子在变,母亲在变,唯有那堵写着“学习雷锋好榜样”题词的墙报未变,这寓意着一一年华无情、岁月沧桑,唯有真情相随弥足珍贵;更传递着一一时间流淌、生命有限,唯有雷锋精神超时空、暖人心、永相伴。

  其三,增强法规制度建设。切实保障学习雷锋做好事人们的合法权益,让好人有好报,这是社会发展应着力的重要工作之一。群体的行为链有两种循环,一种是恶性循环,好人“流血又流泪”,让好人好事更匮乏;另一种是良性循环,保护好人,好人就会越来越多。社会的公序良俗的建立,当然需要各式各样的英雄,但更需要有善待英雄、关怀英雄的氛围,这种氛围的形成需要有相应的制度设计和法规制定。我们目前的法律法规与社会公德虽已奠定了“好人有好报”的基础,但这样的基础还需进一步的完善,让法律法规不仅要制止人们做坏事,更要鼓励人们做好事,这个社会只有好人好事多了,那些坏人坏事才能销声匿迹。

 

  三、践行创新——新时期学雷锋的行动形态

  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的趋向越来越呈现三个特点:“单位人”更多地向“社会人”转变、“大政府小社会”更多地向“小政府大社会”转变,人们的物质需求更多地向精神心理需求转变。与此相应,我们学雷锋行动的步伐,必须与时俱进、精准对接个人与社会的需求,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功效。所以新时期学雷锋必须在视野、内容和载体上进行创新。

  首先,视野要拓宽。常规学雷锋注重的是做好人好事,新时期学雷锋则应在战略的高度来思考、来谋划、来践行,主要应盯住三个领域来展开:一是“增智”,以精神文化服务为重点,以提升人们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二是“增德”,以心理助人净化心灵为重点,以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为目标;三是“增效”,以助推社会热点难点解决为重点,以提升社会的和谐度为目标。“增智”,就是要扶助社会弱势群体自立自强,从原先的被动接受“输血”向实现自我“造血”转变。所以我们学雷锋活动要深入到教育领域,系统编撰雷锋文化系列读本,灵活运用VR、微课程、慕课和拓展训练等新型学习教育方式,助推从原先的捐书助学向激发求学求知和提升学习力转变;我们学雷锋活动要深入到职业领域,助推从原先的爱心捐助向培养专业精神和技能技巧转变;我们学雷锋活动要深入到农业领域,助推从原先的“三下乡”侧重物质援助向“常下乡”侧重环保理念和生态种植转变。“增德”,就是要在德育的轨道上,综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的理念和方法,协助特殊群体解决因生理缺陷造成的心理自卑;因社会压力造成的心理困窘;因人际关系矛盾造成的情感孤独等等个人、家庭与社会的诸多问题。“增效”,就是要让学雷锋活动在社会层面上发挥更大的能动作用,这个作用不仅要体现在做好人好事层面,更要体现在某些社会问题推进解决的过程之中。我们可做社会公益盲点的发现者,成为政府、公益组织和受助群体之间信息流畅传递的管道;我们可做社会公益受助群体的温暖者,点燃奉献他人,成长自己的幸福熔炉;我们可做社会公益力量的整合者,构建精神文化与智力支持的平台。

  其次,内容要丰富。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内容是核心。雷锋精神是历史优秀文化的闪耀结晶,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相结合的思想典范,其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在现实中,我们切忌割裂和孤立地去认识雷锋,而要融合优秀历史文化与典型人物来学,雷锋精神是历史长河中泛起的一朵晶莹的小浪花,却滋润着新中国六十多年来中华美德的运行轨迹;历史上的关羽、岳飞等典型人物以他们的忠义、报国、奉献等精神共同浇筑了中华民族之魂;我们身边的郭明义、陈清洲在他们平凡的岗位上用不平凡的作为谱写了当代好人的新篇章。我们必须进一步梳理以上中华优秀文化历史长河中的精髓,让雷锋与历史典范人物和当代好人相映生辉,让雷锋形象鲜活生动。在现实中,我们要结合现代人的实际需求来学习雷锋。在当今社会,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加大,据调查,我国有5%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13%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并且超过40%的人并不知道面对压力应采取何种措施,也不知道如何正确有效排解心理压力,这些都严重危害着现代人的身心健康。所以,我们今天学习雷锋精神,不仅需要在物质方面去关心需要的人群,更需要从精神文化的层面去关注弱势群体。在现实中,从增强个人成长的链接中去学习雷锋。我们不仅要运用雷锋精神去做好事,更要通过雷锋精神完善自己、成长自己:学习雷锋的钉子精神,在本职工作中兢兢业业积累经验、在日常岗位中任劳任怨获得认同、在事业中踏踏实实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在职场上成为中坚骨干;学习雷锋的阳光心态,面对挫折困难主动应对,面对荣誉鲜花淡泊处之,面对别人的帮助感恩在心,以灿烂的笑容温暖他人,在生活中做快乐幸福的自己;学习雷锋的奉献精神,对于他人的烦恼能够将心比心,对于他人的困难能够舍己从人,对他人的帮助要尊重人格善意委婉,在服务社会中做一个高尚的有利于人民的人。

  最后,载体要选好。目前全国已登记在册的民间公益组织超过了60万家,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妇女儿童、教育助学、环境保护和残障人士等特定领域。我们认为,选择志愿服务组织作为我们学雷锋活动的践行载体是现有情况下最合适的,主要是因为:第一,两者的精神理念是吻合的,雷锋精神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志愿服务的基本价值所体现的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第二,两者的服务对象是趋同的,雷锋的服务对象是普通老百姓,而志愿服务的重点是放在扶助社会弱势群体上。第三,两者的践行方式是相容的,雷锋尽其所能为社会各种有需要的人提供各种帮助,给身边的人们带来了“春天般的温暖”。而志愿服务不仅限于为人们提供经济援助,同时也逐渐更加关注人们的心理与精神文化需求。第四,两者的群众基础是同样广泛的。雷锋已经离开我们已经55年了,但是每年仍有大量群众自发地参与到学雷锋各项活动中来;志愿服务虽然在我国发展的历史不长,但是发展势头却十分迅猛,我国于2015年已实现31个省区市志愿服务组织区域全覆盖,志愿者人数超过了1亿人。而且,2016年12月4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委等七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实施意见》中多次明确提出要促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以冷宽将军为名誉会长的中华雷锋文化促进会与中华志愿者协会合并为中华志愿者协会弘扬雷锋精神促进会,这是顺应大势的联合,也是睿智的选择,将进一步对新时期开展学雷锋活动带来常态化新格局、注入持续有效新助力。

  (责任编辑:王仁锋)

网站编辑:王玥芳
>>
思想理论
>>
党建论坛
>>
党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