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退役不褪色 传递光和热——记参战老兵叶中德
    发表时间:2019-11-13 来源:信阳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本报记者 马迎春

      “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你是否理解?你是否明白?也许我倒下,将不再起来,你是否还要永久的期待?”《血染的风采》——这首纪念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歌,唱出了无数热血军人的心声与豪迈。

      伴着熟悉的旋律,昨日,记者来到罗山县潘新镇祁家村叶中德的家,见到了这位曾两次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

      他黝黑的皮肤,朴素的衣着,浓重的乡音,俨然一副农民形象。但透过他坚毅的眼神,依然能感受到军人独特的气质。

     

      他是战场上勇敢的战士

      叶中德1964年出生于罗山县潘新镇祁家村前王河组,1984年入伍,1985年、1986年两次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1987年退伍。

      “能够两次参战,我感到非常光荣!因为必须各方面素质都过硬、各项考核都合格,才能被选上,尤其是要有不怕死的精神。”叶中德自豪地告诉记者,“我之所以不怕死,一是因为我觉得对于军人来说,上战场是件十分光荣的事情。二是因为我兄弟姊妹多,就算牺牲了,父母还有人照顾,没啥可担心的!”

      在战场上,叶中德主动要求去执行危险任务。1985年,他在战场上火线入团。1986年,他再次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因为表现突出,在战场上火线入党。

      “在一次执行任务的时候,我和排长差一点就被炮弹打中,还好命大,只是被震倒了。”叶中德告诉记者,“现在想想,与那些没有回来的战友相比,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他是乡亲眼中的好人

      “多栽花,莫栽刺;多做好事,莫做坏事。”这是叶中德的口头禅。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2017年4月16日下午,村民房初群骑电动车意外翻车,右脚受重伤,血流如注。叶中德得知情况后,喊上村民李正宽,立即开车把房初群送到了县医院。后来,房初群当医生的女儿沈双凤感慨地说:“叶叔救了我母亲的命!这次母亲右脚脚背皮肤逆向性撕脱,如不及时就医,就有可能因为失血过多危及生命,也有可能因为伤口感染引发诸多后遗症。”

      “我是共产党员,我得带头干!”叶中德常常这样对身边人说。

      2018年11月3日,轰鸣的机器声打破了村庄的宁静,修路——这个乡亲们盼望已久的事情,终于变成了现实。为更好地修缮道路,村里要求村民自费做好修路的前期准备。叶中德积极带头张罗,他提前几天请来挖掘机,连夜平整路坯,组织村民垫高路基,协调好占田占地等问题。在乡亲们的热情参与下,不到两天时间,村前坑洼不平的泥巴路变成了宽敞的水泥路。

      女儿叶欣说:“我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父亲搭的‘爱心小木桥’。我家屋后有一条小河,每年深秋河水变冷的时候,父亲都会搭一座小木桥,方便对岸的学生上学、行人来往。每逢河水暴涨,河里就多了一个穿着雨衣拉桥板的人,那就是我父亲。数十年如一日,直到后来我们搬了家。”

     

      他是儿女心中的好父亲

      “我家里有5名党员,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加上我,都是共产党员。”叶中德告诉记者,“去年7月份,老伴也向村党支部正式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当问及如何教育孩子时,叶中德说:“我们读书少,吃过没文化的苦。现在条件好了,所以一定要让孩子多读书。有知识,才有出路。老伴甚至还给孩子们规定——不读研究生,不许谈恋爱。现在孩子们平均学历是硕士,还有博士,我感到很欣慰。”

      “我和妹妹没有赶上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俩人的学费一下子让家里经济变得紧张起来。为此,父亲买了一辆能载客的二手三轮车。到过年前后,父亲凌晨四五点出去拉客,一忙就是一整天。冬天,三轮车里四处灌冷风,父亲的耳朵结了厚厚的痂,双手也渐渐冻肿了。”儿子叶松若有所思地说。

      叶松在《父亲布满老茧的手》一文中写道:“面朝黄土水田,父亲的手撑起家庭的重担。父亲就像家乡田野里的一朵小花,不鲜艳、不夺目,普通得以至于察觉不到它的美,但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教会我们俯首大地,朴实做人。”

      退役不褪色,平凡而感人。叶中德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传达着友爱与善意,传递着光亮与热情,传承着正直与质朴。

    网站编辑:王 仁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