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赵永志:我为土壤代言
    发表时间:2017-09-29 来源:经济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记者 常 理

     

      赵永志,1958年生人,中共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现为北京市土肥工作站站长、研究员,北京“12316农业服务热线”首席专家。

      10余年来,其主持或参与农业标准制定10项,在国家级重点刊物发表论文70多篇、出版技术专著14部,并获各类科技成果奖26项。赵永志带领团队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4112.74万亩次,技术覆盖率85%以上。他也被人亲切地称为土壤“代言人”。

      9月中旬的北京,“秋老虎”余威犹在,室外温度仍有30摄氏度左右。而在大兴区农业技术示范站的大棚内,这个温度至少要再往上加10摄氏度。

      见到全国劳动模范、北京市土肥工作站站长赵永志时,他正在大棚内专心地为农户讲解种植要领。雪白的衬衫早已湿透,汗水顺着脸颊落下,打湿了一片土地。

      “赵站,您看我家的土咋样,还需要补点啥吗?”

      “老赵,我怎么感觉我家西瓜没有别家甜,为什么?”

      ……

      对于农户们的问题,赵永志一一作答。

      赵永志和土壤肥料打了半辈子交道,熟悉他的人都尊敬地称他为土壤“代言人”。

     

      与土壤“结缘”

      在农村长大的赵永志,从小就对农业有种特殊的感情,用他的话说是又爱又恨。爱是因为离不开农业更离不开土地。恨的是,从前,农业效益低下,农民辛苦一年下来还经常吃不饱穿不好。

      如何让农民劳动强度降下来,把经济效益升上去?赵永志暗下决心,将来要为我国农业出一份力。

      脚踏一片土地,胸怀一个梦想。1979年,赵永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开始系统学习种植技术等农业知识。毕业后,赵永志没有选择城市办公室里舒适的工作,而是一头扎进了远郊区延庆的一个农场,开始了“实现农业梦想”的奋斗之旅。在那里,赵永志不仅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农场的同事们,还积极探索以前不了解的领域。

      从象牙塔到农场,赵永志度过了“新农民”的第一个5年。生性要强的他在工作中对自己的要求近乎完美,任何事情都要干出个样子来:为了把农场的渔业搞起来,他学会了修建鱼池和养鱼技术;为了改善灌溉条件,他自己设计水泥衬砌渠道;为了把农场的畜牧业搞上去,提高产奶量,他研究怎样提高饲料饲草营养配比,从而使奶牛体健奶足……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努力和钻研,赵永志很快成为农场不可或缺的技术中坚力量,成为全场生产技术领域的农业专家。

      农场的工作虽然辛苦,但赵永志内心是快乐的。在不断的实践中他认识到了土壤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同样是一亩地,地力、种植方式不一样,产量有可能相差好几倍”。

      为在更大的舞台施展抱负,1988年,赵永志来到北京农林科学院工作。在这里,他对农业科技发展、农业生产需求以及北京农业的现状、生产方式、经济效益,特别是对农业科技政策与管理,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与认识。

      当一个人始终怀揣着梦想的时候,他的能量便是无穷大的。在30多年的工作中,赵永志扎根于京郊广阔的农田中,为北京的农业发展恪尽职守,为实现自己的“农业梦想”不断努力前行。

     

      土壤就像植物的母体

      1998年,赵永志来到了真正属于他的那片沃土——北京市土肥工作站,并任肥料室主任。

      “在那个年代,土肥站的工作基本是围绕如何让作物提高产量展开的。”赵永志回忆说,“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使用化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作物产量,但是长期使用化肥让土壤早已‘亚健康’。以京郊为例,土壤盐渍化、板结、土传病害等问题十分严重”。

      赵永志到任后不久,便带领团队重点研究北京的设施农业,包括土壤培肥技术、土壤改良技术、平衡施肥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等研究与应用,不仅让土地更有“活力”,还让农作物的经济效益大大提升。

      “土壤就像植物的母体,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作物的营养与口感。”赵永志说,比如草莓,生长前期,需要植株健壮,根系发达,不仅要施有机肥,还应适当补充氮磷肥;开花期,需要补充中微量元素;到了后期,加强草莓的糖分需要补充钾肥。因此,什么时间施什么样的肥,施多少,相当关键,如果摸不清作物生长过程中各阶段的需求,很容易前功尽弃。

      昌平区兴寿镇香屯村天成种植园经理陈庆金从2005年起经营草莓采摘园,可草莓口味总是偏酸,采摘的人很少。经过赵永志和团队的“把脉诊断”后发现,温室内土壤养分氮元素多、钾元素偏少,这导致草莓变酸。技术人员为陈庆金家的草莓量身定制出一套施肥方案和施肥技术,并调节出偏酸、偏甜、酸甜适中3种口味。

      此后,陈庆金家的草莓便一炮打响,很多周边地区的游客都慕名前来采摘。那一年,陈庆金家草莓的效益增加了三成多,每亩收入10多万元。

      2007年,工作成果显著的赵永志被任命为北京市土肥工作站站长。在新的岗位上,赵永志看得更远。他认为,土肥事业的主要社会责任就是为农业和农民做好服务,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推广易于农民接受、促进农业增效、利于农民增收的新型实用技术是土肥工作站义不容辞的责任。

     

      让土壤重焕生机

      土壤是农业的基础,没有土壤,可以说农业甚至人类活动就失去了基石。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各地区土壤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亚健康”状况,耕地质量明显下降。

      “目前,我国18亿亩耕地中,有大概5000万亩因为土壤的各种问题而无法耕种。为了国家的粮食安全,我们必须要为土壤的健康着想。不仅要设立耕地红线,更要有耕地质量红线。”赵永志说,从某种意义上讲,质量比数量更重要。因为数量减少的趋势不可避免,只能通过提高质量来弥补。

      在赵永志看来,土壤并不是老百姓通常所说的土。它有着更为深刻的含义:农业上管土壤叫团粒结构,团粒结构越好,保水、保肥性就越好,供肥供水性就越好。土壤是水、热、气、生物组成的一个有生命力的生物体,它知冷知热,需要有包裹,是一个完整的生物系统。因此,爱护土壤要像爱护人类自己一样,不能只索取不回报。

      “农业必须重新审视土壤健康的重要性,合理施用无机肥,让处于亚健康和有‘病’的土壤重焕生机。”赵永志说:“要通过我们这代人的努力,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净土。”

      赵永志是这样承诺的,也是这样践行的。为了让最新的土肥技术能够尽早在京郊农业中得到应用,赵永志带领团队一手连接科研院所,一手连接农民。他们根据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际需要,确定了10余项兼具先进性、实用性和效益性等特点的土肥技术,并将这些技术传授给农民,让农民少走了不少弯路。

      为了加大推广力度,赵永志推动京郊农村开展“创新团队”和“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加强农民技术员、农民“土专家”培养。一批掌握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现代农业带头人在田间地头成长起来。土肥站还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加强交流合作,建立了测配一站式、科技入户式等新型农化服务体系与模式。

      赵永志和团队用心工作,结出了丰硕的成果。2006年至2016年,单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就累计推广4112.74万亩次,技术覆盖率85%以上。测土配方施肥从观念和实践上改变了农民施肥习惯,节肥30%,累计减少化肥投入11.62万吨,折合减排二氧化碳42.97万吨以上,为郊区发展低碳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运用新技术的田地共增产农作物123.66亿公斤,增收节支37.25亿元,应用技术生产出“配方草莓”“配方大桃”等优质高端农产品,不仅带动了农民增收,也丰富了市民的果盘。

      如今,赵永志又有了新目标,“我希望为首都农业立足高端、探索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新机制、新方法继续贡献我的绵薄之力”。

    (责任编辑:武淳)

    网站编辑:王玥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