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李羽:沙雕十年不倒的工匠绝活
    发表时间:2017-08-09 来源:《人民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作者 李亚楠

     

      【绝活看点】李羽,擅长将散沙塑造成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作品最长已保存10年不倒,被同行誉为“新疆沙雕第一人”。

     

      乌鲁木齐市七坊街一间工作室里,灯光柔和,收音机正播放着新闻,架子上未完工的雕塑人物头像似在闭目养神,缺了的右耳让人想起断臂维纳斯的残缺美。

      工作室的主人李羽似乎忘记了夏日的炎热,手中雕刀、喷壶、刷子交替使用,细小的沙粒在他指尖飞舞、旋转……操作台上,阿凡提抱膝而坐,回头与身后倚着的小毛驴对视,眼中闪耀着睿智的光芒。随着喷壶中的胶最后一次被喷向整个雕塑,这件室内沙雕作品完成了最后一步——固化。之后,它将被放在木架上保存。

      与沙子结缘14年,李羽在沙雕界已大有名气:一般沙雕只能保持几个月不倒,而李羽的最久纪录已经达到10年,他被同行誉为“新疆沙雕第一人”。

      刚开始接触沙雕,李羽的作品都是在沙漠里完成,“十几米高的大型沙雕,在工作室可做不了。”松散的沙子怎样凝聚成可以带有质感的沙堆?前期准备过程庞大而繁重。李羽说,首先用钢模板围成一个围框,“搭好框架,接着就需要堆沙。”李羽介绍说,沙堆需要一层层堆,一盘散沙要想“站”住,必须不断“喂水”。一般水和沙子的比例要相当,也就是说,填入多少沙子就要浇多少水。

      沙子喝饱水并不算完工,还需要用打夯机不停轮番夯打,使沙子和水融合在一起,填沙、浇水、夯打……反复多遍,沙堆一层比一层小一圈地向上伸展,整体沙堆看起来像金字塔。沙漠里没有路没有水,机械进不了沙漠,设备、水和工具都得靠人抬肩扛运过去。

      和内地相比,新疆的沙子含土量和含水量少,颗粒更细,凝聚力比较差,因此在新疆做沙雕比内地难度大得多,“空气太干燥了,很快就会把水分带走,堆好的沙子还没来得及雕刻,模板一拆,就又变成了一堆散沙。”李羽纯熟的沙雕技术,就是在这样垮塌、雕塑、再垮塌、再雕塑的过程中磨练出来的。

      通过研究不同沙子的特性,李羽不断实验,用天然乳胶加上凝固剂和保湿剂,研制出一种固化沙子的胶。在堆沙的时候加入这种胶,沙子会紧紧抱成团。“你看,这个沙堆已经凝固了。”李羽说。记者摸上去,沙堆硬邦邦的。李羽拿起喷壶喷上水,沙堆表面马上又变得柔软。“喷水后沙堆表面变软,水分蒸发后又会自动凝固,这就能留出充足的雕刻时间,同时能进行一些高难度的技艺。”李羽说,“比如,悬空、镂空、挖、掏,等等。”

      操作台上的作品“阿凡提”,就有大量的镂空操作,小毛驴的脑袋悬空度也很大。李羽有点小得意:“如果没有这种特制胶水,这些都是很难表现的。”沙雕是一种“大地艺术”,在雕塑过程中不允许使用任何化学黏合剂,而李羽制作的固化剂绿色天然,不会造成任何环境污染。

      库木塔格沙漠里、城市广场上,甚至内陆的几大沙漠里,都保留着李羽的沙雕作品。2009年,李羽在七坊街成立了工作室,看着自己的泥塑、铜雕等作品,他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将沙雕做成架上艺术。

      “受时间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到沙漠感受沙雕艺术。如果把它做到架上,就便于更多的人欣赏沙子的艺术美。”李羽说,这些艺术品能被来新疆的游客带走,让更多的游客了解新疆的美丽,了解新疆的文化和历史。在李羽看来,“一盘散沙,凝聚在一起才有生命;各民族紧紧抱在一起,才更有智慧和力量……”

      (责编:刘文韬)

    网站编辑:王玥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