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赵红燕:指尖微处挽“狂澜”
    发表时间:2017-06-19 来源:人民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作者:张丹华

     

      赵红燕在焊接电路板。本报记者 张丹华摄

     

      【绝活看点】赵红燕,IPC手工焊接世界冠军挑战赛亚军。2016年,为飞机焊接各种电路板接近3万块,合格率100%。

      早上8点,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技师赵红燕穿好蓝色的工作服,戴好鞋套,往手腕上套上除静电手环,便走进她所在的“高可靠航空电子装联工作室”。这个工作室负责制作的电路板对飞机而言,就像是人的大脑,控制着飞机的飞行平衡和惯性导航。目前,工作室的核心人员就是赵红燕和她的师傅金亮。

      一块电路板从毛坯到成品,要经历锡膏印刷、点胶、锡膏检测等十几道关键流程。赵红燕的工作平台在整道工序的最末端,也是关键控制点,主要负责电路板疑难问题的检查和修复。

      赵红燕坐到操作台前,拿起昨天下班前送到她这里的一块问题电路板。板子20厘米见方,正反两面都布满了元件,圆的、方的,大大小小40多个,她低着头在台灯下认真检测上面的元件。

      凭着多年经验,赵红燕很快找到了“病根”。她指着一个方形黑色元件说:“这个小东西四边的引脚加起来有180个,每个引脚间的缝隙只有0.2毫米。而且是内排引脚,引脚在元件内部,眼睛看不见,焊接主要靠感觉。这样的高难度焊接很容易出现虚焊的情况。”

      诊断完毕,赵红燕开始了修复工作。她心细手稳,一手拿着尖头烙铁,一手拿着锡线,慢慢探入元件内部,对每个引脚进行焊接。一排引脚修复完毕,赵红燕额头已微微渗出了汗珠。她转动电路板的方向,继续对另一边进行修复,这样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终于“力挽狂澜”。完工后,赵红燕取下十指上套的一次性手套,出的汗已经把指头泡白了。

      不过,把微小的电子元件高质量地焊接到电路板上最费的还是眼睛,赵红燕和她的同事们每天早上8点上班,常常加班到夜里9点左右。因为长时间用眼,这里的女工大部分45岁左右眼睛就花了。

      赵红燕身边坐着一个刚刚入所的小徒弟。“看到他,我总会回想起自己刚工作时的模样。”赵红燕说。

      2003年,21岁的陕北姑娘赵红燕从西安机械技工学校毕业,进入中航工业自控所,成为一名电子装配工。在很多人眼里,电子装配就是拿着电烙铁和焊锡连连焊焊,赵红燕起初也把这项工作想象得比较简单。

      刚工作时,师傅金亮为了磨一磨这个年轻徒弟的心性,并没有直接让她着手焊接工作,而是安排她在生产线上搓用来擦拭电子元器件的棉球。“太大,太小,太细,太软……”看似简单的搓棉球,师傅也在一旁不断地提醒和批评。

      “我当时心里很不服气,搓个棉球而已,有必要那么严格吗?师傅就找我谈话,说‘我们的产品是要上天的,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工作一定要仔细再仔细’。”赵红燕说,“自此我转变了态度,工作时不再有丝毫的懈怠。”

      认真态度的养成,使赵红燕的技术能力和工作素养得到快速提升,不仅对焊接的技法了然于胸,整个流程中,她都严格按照规范执行。使用前后工具的清洁,元器件的分类摆放,防静电的要求……这些作业指导书中规定的细节常常被人忽略,赵红燕从来都是一丝不苟地贯彻执行。

      “正是对所有细节的重视帮助我在2014年的IPC手工焊接世界冠军挑战赛中取得了亚军。”赵红燕说。目前,她焊接的产品在厂里属于免检产品。自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建所以来,电子装配工种享受免检殊荣的只有赵红燕和一位已经退休的王姓师傅。

      (责编:刘文韬)

    网站编辑:王高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