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张立东:让大桥在海底扎根
    发表时间:2017-06-16 来源:人民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记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建设者张立东

      作者:钟自炜 方炜杭 

      

      张立东在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施工现场。

      

      “还有最后一个桥墩就进入全面架设铁路梁阶段。”4月中旬,站在平潭岛西北端苏澳镇的一座石头山上远眺,一排水泥桥墩已挺立在海上,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公铁两用跨海大桥——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即将横空出世,来自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的张立东,正是这座桥的建设者之一。

      “水下桩基工程是后续承台、墩身和连续梁施工的基础,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从试桩到完成标段内20个桥墩303个钻孔灌注桩施工,就耗时两年多。”站在49号桥墩下的临时栈桥上,张立东感慨万千。虽然他先后参与了甬台温铁路、沪杭铁路、沪昆铁路的建设,但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施工难度堪称前所未有,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

      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B0—B58段,共设计59个桥墩,张立东所在的四标段二分部承建20个桥墩,其中有13个地处光板裸岩,岩面凹凸不平,最大倾斜度达45°。“海底岩石强度仅次于铁,铁的强度是235兆帕,裸岩的强度是225兆帕,还要打100多米深。”

      2014年3月24日,他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49号墩进行试桩。打第一根桩基时的波折,张立东记忆犹新。“当时是夜里4点多,经过努力第一根桩看起来站稳了,可天亮时,他们发现,立好的桩又不见了。”原来,由于海底花岗岩的强度像钢铁一样坚硬,当钢管桩桩头打进岩床1米深左右时,被挤压致严重变形。

      “一根筷子立不住,那做成4条腿的板凳呢?”新的方案在经过专家论证后,张立东所在的技术攻关小组开始了没日没夜的测算、画图、修改、复核。

      时间一晃就是几个月。新的办法是,根据海底岩面地形定制4根长短不一的钢管桩,用打桩船将钢管桩放到预定位置,快速联结,形成一个临时“板凳”。接着,下放预制的圆柱形钢筋笼,并灌注混凝土,让钢管桩“黏”在海底岩石上。以此“小板凳”为起始小平台再进行外围扩大,扩展为7人足球场大小的施工平台。桩基施工的瓶颈也自此打通了。

      这项海底裸岩上的“搭板凳”技术被称为“深水裸岩区埋植式海上平台”,为国内首创,既加快了建桥速度,又降低了桥梁建设成本。此后,张立东参与了深水裸岩大跨长距重载栈桥的搭设、大吨位整体钢吊箱设计与施工、台风区码头与后场配套设计与施工等关键技术的攻关。同时,他们通过优化施工组织设计,节约施工成本近2亿元。

      “夏有台风,冬有季风,一年刮6级以上大风的日子达到330天。如此条件下实现特大桥梁工程的精细管理,中国大桥的建设水平正在不断提高。”两年多的攻坚克难,让49号墩从无到有,挺立在海面,也让张立东成长为建设的中坚力量。

      (责编:刘文韬)

    网站编辑:马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