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1.jpg
当前位置: 党建网首页 > 新版党建网2016 > 正能量人物
张纪淮:找到空中那朵“雨做的云”
发表时间:2017-03-23    来源:人民日报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作者:刘 毅

 

张纪淮在实验室里。  赵嫣嫣摄

 

  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46号,中国气象局大院内,参观者络绎不绝,打破了平日的宁静。3月18日是周六,中国气象局在这一天举行公众开放活动,敞开大门欢迎公众参观,以纪念3月23日的世界气象日。

  世界气象组织每年都会为世界气象日确定一个主题,今年的主题是“观云识天”。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走进一间安静的办公室,82岁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人工影响天气所原所长张纪淮讲述了他与云相伴的60年。

 

写在日历上的“韶华已逝,初心不改”,张纪淮为自己加油。

  

  人工观测云仍很有必要

  60年前,22岁的张纪淮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气象专业毕业后来到中央气象局。1958年,他被选送到苏联学习人工影响天气。其后,他长期在这一领域潜心耕耘,是为开创和发展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专家之一。

  为避免或减轻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在适当条件下通过在云中播洒催化剂等科技手段,对局部大气的物理、化学过程进行影响——这就是人工影响天气。人工影响天气主要包括人工增雨(雪)、防雹、消雨等,所使用的催化剂主要有碘化银、干冰和液氮等。

  “作为从事云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研究的老科技人员,我觉得世界气象组织把这个主题提出来,很重要很重要!”谈起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观云识天”,和云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张纪淮,连说了两个“很重要”。在他看来,天上无云不下雨,云是“降水之母”“淡水处理机”,同时又是高空天气现象的外在表现。观测和研究云,至关重要。

  “云是由大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所产生的悬浮在空中的小水滴、小冰晶集团。小水滴和小冰晶在云中发育长大成雨滴并下落,成为淡水源。云实时反映着与大气运动有关的各种信息,预示着天气演变的趋势。”张纪淮表示,我国和其他国家的气象研究和气象事业,都是首先从观测云、雨等天气现象和温、压、湿、风四大气象要素开始的。

  从上世纪50年代到2013年,全国气象台站均人工观测并记录云量、云高和云状。随着气象观测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卫星、雷达等观测设备的能力不断增强,2014年起,国家一般气象站取消了云量、云高和云状的人工观测,气象部门推广应用以卫星云观测为主、地面观测辅助校准的协同观测方法。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张纪淮坐不住了。他认为,“云的观测历来是气象观测的基本项目,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而卫星云图、雷达探测等现代手段,不能完全代替对云的人工观测。卫星云图是很好的直观的参考资料,但它是地面到高空多层云叠加的结果,并非真正的云场情况。”

  在“集中了很多人的意见,改写了七八遍”之后,去年9月,张纪淮向有关部门递交了《关于在全国基本台站恢复对云有关分类详细观测的建议》。记者看到,他在这份5页纸的建议的最后,还如同写论文一般,附上了参考文献。

  他的建议得到了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的认真回复:这一建议非常具有建设性,今后将继续强调将云的人工观测作为观测的基本技能,在应急、加密等观测活动中采用人工观测云量、云高和云状。

 

  找到空中那朵“雨做的云”

  观云识天,和张纪淮长期从事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密切相关。找到空中那朵“雨做的云”,是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前提。“人工影响天气的基础是云雾物理学,头一条就是要选云。人工增雨要选降水潜力大的云或云区进行作业。人工防雹要根据地形和降雹云的资料,来确定雹线和雹窝,布置防雹炮点。”

  “人工影响天气实际上就是影响云,通过人工干预云的演变,达到趋利避害的作用。”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对记者说。

  我国从1958年开始组织开展云雾物理研究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1972年,张纪淮开始参与组建我国第一个云雾实验室,这是进行云物理实验必不可少的硬件。这个国家重点课题,遭遇了人力物力等重重困难。11年后,云室终于建设成功。

  “参与研制这个云室,是我研究生涯中的一件大事。”张纪淮清楚地记得100立方米的云室罐子运送到气象局时的情形。“当时由北京市委领导特批,专门开辟出道路,由一辆特种运输车,把云室罐子从北京金属结构厂运过来。”

  云雾实验室对于模拟云和降水的关键物理过程、研究人工影响天气的技术方法,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科技支撑。

  如今,云雾实验室仍然静静地矗立在中国气象局大院里,岁月流转,早已不是几十年前的模样。无论仪器设备,还是办公环境,都比以前好了很多。

  随着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我国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水平和服务效益不断提升,成为世界上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最活跃的国家之一。在防灾减灾、生态建设和重要活动的气象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圆满成功,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保障功不可没。2007年,张纪淮作为专家组组长,参与了奥运会开幕式人工消雨演练的准备与研究工作;2008年,他作为主要现场技术指导之一,和俄罗斯专家一起,参与了多次技术演练和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当时采用了飞机、火箭等现代化的作业手段来消雨,北京奥运会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很成功!”张纪淮说。后来,他获得了北京奥运气象服务中心、北京市气象局授予的“专家贡献奖”。

  对获得的荣誉,张纪淮看得很淡,采访中始终只字未提。自己的工作能为人们趋利避害提供帮助,这是让他最为开心自豪的。“我从事过野外工作,曾经看到过在玉米地里,冰雹把玉米秆全打折了,农民没了收成,坐在地上哭。人工防雹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对他们非常重要!”张纪淮说,“这辈子能为老百姓做点事,我感到非常欣慰。”

 

  云里面还藏着很多秘密

  虽然已经退休多年,工作日上午张纪淮仍然会时常去办公室,和同事们沟通交流,参与一些课题研究。他说,“在这里我能和大家密切接触,不会脱离科研和业务。”

  在退休返聘期间,他完成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内蒙古防雹减灾新技术和冰雹专项预报研究”,参与了“中俄催化剂对比试验”等国际合作和国际交流项目。

  在参与课题研究的同时,张纪淮认真总结,撰写论文,退休后还发表了《冰雹云和冰雹专项预报》《人工影响天气几个前沿科技问题的研究和思考》等2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不少论文被评价为“具有创新思维和学术价值的佳作”。

  “云是少有的能激起人们丰富想象的字眼之一。”张纪淮表示,“极目苍穹,常常可见有的云薄如轻纱,有的云如絮似锦,有的云气势磅礴,有的云绚丽多姿,再加上变化万千,经常伴有风、雷、闪、雹、雨、雪以及虹、霞、晕等各种天气现象,因此许多神话、诗歌、故事离不开云。”

  “观云识天说起来容易,但实际研究工作却很不易,是目前人类认识自然和天气的难点。大气大范围的气压场、风场可以提前预报,但云什么时候生成、什么时候消散这种小尺度的复杂的物理过程,是大气研究领域最难的问题之一,需要非常深厚的气象学功底和先进的预报技术。”许小峰说。

  更好地认识这千姿百态的云,有助于深入了解大气环流的演变,促进天气和气候变化的研究。60年和云相伴,让张纪淮养成了时常抬头看天观云的习惯。“成云致雨的过程,我们还远远没有搞清楚。云里面,还藏着太多的秘密。云的脾气,我们还远远没有摸透。”

  (责编:刘文韬)

网站编辑:王玥芳
>>
思想理论
>>
党建论坛
>>
党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