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材料要不得
马强
基层调研中,有干部坦言“材料赶在工作前,经验出自键盘上”——有的村党建项目刚启动就“提炼”出三条创新经验;有的社区人才工作尚在摸底,成效材料中已“统计”出精准数据。这种任务未结、材料先行的“预制”现象,严重透支了基层组织公信力,需引起重视。
“预制”材料现象本质上是形式主义的变种延伸。它将工作重心从实际落实转向纸面包装,以模板化表述替代真实探索。看似内容充实的汇报材料,实则与基层实情脱节,不仅让基层干部陷入“造材料”的内卷,挫伤实干者积极性,更会导致政策执行打滑空转,损害群众切身利益。
“预制”材料现象的产生,源于多方面因素。从考核指挥棒看,个别部门仍存在将“纸面成效”等同于“工作实绩”的倾向,过度看重汇报材料的“工整度”“创新度”,对工作实效的考察反而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从工作作风看,一些领导干部政绩观错位,急于通过亮眼材料“包装”成绩,不愿沉下心来打基础、解难题。从监督机制看,对材料真实性的核查手段不够精准有力,难以有效挤干其中的“水分”,无形中助长了弄虚作假的风气。此外,一些基层干部缺乏“沾泥土、带露珠”的调研能力,面对真问题往往束手无策,只能退而求其次,在材料上“下功夫”。
破除“预制”材料现象,必须靶向发力、系统施治。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实绩核验,破除痕迹主义依赖。强化监督问责力度,通过随机抽查、实地走访、数据比对等方式,对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核实,对虚报瞒报、弄虚作假行为严肃追责问责。锤炼实干作风,引导干部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崇高境界,扛起“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求实效。同时,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训,提升其调查研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有底气、有能力用真实数据和鲜活案例展现工作成效。
基层工作的生命力在于真实。唯有让材料回归“记录实绩、解决问题”的本源,才能让基层干部从“材料堆”中解脱出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产业发展、民生服务等工作,用实实在在的业绩赢得群众信任与支持。
网站编辑:王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