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思想理论 > 党建论坛 >
党建网 > 思想理论 > 党建论坛 >
纪律也是“开山斧”
发表时间:2025-11-13 来源:中国军网
孙 阳
八百里太行,千峰如削。河南安阳林州市,“人工天河”红旗渠,一渠清水,穿峭壁、绕群山、润良田。
山高路险、工程浩大,人们不会忘记这样一组数据——当年,党员干部带领30万林县儿女一锤一钎,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凿通211个隧洞,才建成1500公里的“幸福渠”。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人们也记住了这样一组数据——红旗渠修建之初正逢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投资6800余万元,10年修建未发生一起贪污或挪用修渠物资情况,没有一名干部失职渎职,红旗渠成为名副其实的“廉洁渠”。
叩石垦壤、挖山不止,战天斗地、不畏艰苦。回望那段历史,面对缺技术、少设备的困境,面对坚不可摧的太行山岩,是什么赋予了平凡人们开凿“天河”的力量?启人深思的,不仅是撼人心魄的红旗渠精神,还有纪律严明这一朴素逻辑。
1960年2月16日,工程开工第6天,引漳入林总指挥部便颁布《八项纪律》,其中第五项纪律号召党员干部实行“五同”: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解决问题,深入工地、深入群众,做到作战是指战员、生产是战斗员、施工是技术员、战地是宣传员、食堂是炊事员,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作风。由此,纪律成为一把无形的“开山斧”,劈开了思想上的障碍和行动上的散漫,展现出纪律所蕴含的巨大力量。
随着工程的不断推进,在《八项纪律》基础上,红旗渠党委又适时细化制订了《关于干部遵守的十项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规定。纪律如火红的炉火,把“开山斧”淬炼得更加锋利。施工时,党员干部总是先实验,再给群众定指标。但在领取粮食补助时,干部的标准始终低于群众。
在最困难、最危险的地方,党员干部总是冲锋在前。被称为红旗渠咽喉工程的青年洞,党、团员带头组成突击队,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奋战1年5个月,将红旗渠渠线延伸了616米。除险队队长任羊成每天凌空打钎、飞崖除险,飞石把3颗门牙砸倒。他强忍疼痛,又接着干。至今当地还流传着“除险英雄任羊成,阎王殿里报了名”的美谈。
这一切,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用自己的方式支持着这支队伍。红旗渠劳模张买江13岁那年,父亲牺牲在工地上,母亲在坟头倔强地没掉一滴眼泪,还把年少的他送到修渠一线……群众在太行崖壁上刻下四句话:党员干部流汗水,我们就不怕流血水;党员干部搬石头,我们就有决心一定可以搬山头!
正是这种对纪律的严格遵守,塑造了党员干部模范带头、廉洁奉公的形象,形成了凝聚民心的强大磁场,激发了改天换地的豪迈力量;也正是这种对纪律的严格遵守,才有了修渠物资出入有手续、调拨有凭据,人人不贪占公物的好风气。
65载光阴流转,漾漾渠水造福了一代代林州人。耐人寻味的是,这条“人工天河”历经半个多世纪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离不开一代代守护者对规章制度的严格遵守。从建设时期的施工须知到如今的红旗渠保护条例、红旗渠保护总体规划,纪律严明一脉相承,依然是永续发展的“压舱石”。
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今天,在现实的繁荣和富庶之中,这一渠清水仍能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洗礼与净化。珍视先辈留下的财富,让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红色基因血脉传承,我们定能用纪律这把“开山斧”,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凿山劈崖,贯通更多连接党心民意的发展之渠。
网站编辑:王寒
党建网出品